- 痛风患者急性乙醇中毒后血清尿酸含量的变化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痛风患者急性乙醇中毒后血清尿酸含量的变化,分析痛风患者血清乙醇含量与尿酸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对42例痛风患者急性乙醇中毒后进行血清尿酸检测,并与急性乙醇中毒前进行比较。结果痛风患者血清尿酸含量急性乙醇中毒前为(418.64±105.48)mmol/L,急性乙醇中毒后为(657.83±126.16)mmol/L(P<0.01);痛风患者血清尿酸含量与乙醇浓度间无相关关系(r=1.87×10-8,P>0.05)。结论痛风患者急性乙醇中毒后可引起血清尿酸含量明显增高。
- 李政宁
- 关键词:痛风急性乙醇中毒尿酸
- 纳洛酮联合甲硫氨酸维B_1治疗急性乙醇中毒66例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甲硫氨酸维B1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2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纳洛酮0.8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硫氨酸维B1(每支含甲硫氨酸40 mg,维生素B14 mg)1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显效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时间分别为(54.2±19.1)和(74.3±28.5)min,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144.6±36.7)和(282.7±52.5)min,治疗组显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尤其在重度急性乙醇中毒患者中,显效时间分别为(98.7±31.4)和(152.8±41.2)min,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197.9±46.4)和(389.1±124.2)min。治疗组显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洛酮联合甲硫氨酸维B1治疗急性乙醇中毒,尤其是重度急性乙醇中毒患者比单用纳洛酮组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少。
- 李政宁黄英华
- 关键词:纳洛酮甲硫氨酸维B1乙醇中毒
-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1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提高对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症状不典型,易漏诊。结论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要注意合并脑出血可能,必要时应进行头颅CT检查。
- 李政宁黄英华
- 关键词:酒精中毒脑出血
- 聚焦我国医疗联合体的建设策略及实践——评《中国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健康扶贫蓝皮书》被引量:1
- 2023年
- 在社会快速发展大背景下,我国医疗服务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医疗服务分散,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等。这些现实状况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患者就医难等问题的产生。为此,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近年来积极推动医疗联合体的建设,以促进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医疗服务的整合与优化。这一举措在我国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深入讨论。
- 薛媛谭柳春李政宁
- 关键词:医疗服务水平医疗资源蓝皮书
- 血浆BNP水平与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 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150例,设为心力衰竭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7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Tp-Te间期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分析血浆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相关性。结果心力衰竭组LVEF低于对照组,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组不同NYHA分级间LVEF、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异常组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高于正常组(P<0.05);血浆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均呈正相关(r=0.653,0.647,P<0.05);心电图QRS波时限与Tp-Te间期呈正相关(r=0.621,P<0.05)。结论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呈正相关。
- 陈锐李政宁黄英华甘起云孙静
- 关键词:院前急救TP-TE间期
- 早期乳酸清除率和降钙素原在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 分析早期乳酸清除率和降钙素原在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60例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依据6h乳酸清除率在10%以下为阈值分为高清除率组以及低清除率组,按照血清降钙素原活性划分为高降钙素原组以及低降钙素原组,并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高降钙素原组患者和低降钙素原组患者相比较而言,前者死亡率和MODS发生率均高于后者,高清除率组患者和低清除率组患者相比较而言,前者死亡率和MODS发生率均低于后者,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后均呈现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和降钙素原在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应用价值.
- 李政宁陈锐黄英华
- 关键词:早期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预后评估
- 急性乙醇中毒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急性乙醇中毒患者血液乙醇浓度(BAC)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分析BAC与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分成急性乙醇中毒组(AL组)90例、对照组(NC组)30例,其中根据乙醇中毒程度及BAC值不同AL组又分为AL-Ⅰ组(轻度中毒)(BAC<200mg/L),AL-Ⅱ组(中度中毒)(200mg/L≤BAC<800mg/L),AL-Ⅲ组(重度中毒)(BAC≥800mg/L),每组30例,检测各组的hs-CRP浓度,并与NC组对照。分析BAC与hs-CRP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AL-Ⅰ组之间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两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Ⅰ组BAC与hs-CRP浓度无相关性(P>0.05),AL-Ⅱ组、AL-Ⅲ组BAC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乙醇中毒轻度以上患者的BAC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对于急性乙醇中毒患者hs-CRP是一项具有临床价值的检测项目。
- 李政宁黄英华
- 关键词:乙醇中毒超敏C反应蛋白
- 呼吸科重症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究呼吸科重症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常用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呼吸科重症患者肺部感染患者120例,采集患者晨痰进行感染菌种鉴定,采用MIC法检测真菌对常用抗生素药物的耐药率,采用KB纸片法测定联合用药对耐药性的影响。结果真菌感染组中低蛋白症患者39例,无低蛋白症者21例;对照组中低蛋白症患者16例,无低蛋白症患者4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真菌感染组中住院时间≤15 d患者22例,对照组中住院时间≤15 d患者3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真菌感染组中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9例,对照组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中共计检出真菌60株,白色假丝酵母菌22株、光滑假丝酵母菌11株、近平假丝酵母菌9株、热带假丝酵母菌8株、克柔假丝酵母菌6株、其他未分型4株,构成比为36.67%、18.33%、15.00%、13.33%、10.00%和6.67%。检出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5-氟胞嘧啶和制霉菌素耐药株数为23、11、9、5、16、12、11、19和20株,耐药率为38.33%、18.33%、15.00%、8.33%、26.67%、20.00%、18.33%、31.67%和33.33%。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上述9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株数为8、4、4、2、6、4、3、5和7株,耐药率为36.36%、18.18%、18.18%、9.09%、27.27%、18.18%、13.64%、22.73%和31.82%。高浓度左氧氟沙星与氟康唑联合使用抑菌圈变大,说明左氧氟沙星仅在浓度较大时增强氟康唑作用效果,具有协同作用。利福平和阿奇霉素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与氟康唑联合使用时抑菌圈均变大,表明联合用药时菌株透过药物增多,增强了氟康唑作用效果,具有协同作用。讨论医院呼吸科重症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常见且呈增多趋势;早期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以减少盲目用药产生的耐药菌株产�
- 李政宁薛媛甘起云覃禹
- 关键词:肺部真菌感染耐药监测联合用药
- 紧密型医联体下学科融合发展模式的建设与探索
- 2022年
- 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依托紧密型医联体平台,通过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有序就医,从而实现分级诊疗。目前有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协作医疗4种医联体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同时基层医院学科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解决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阐述。
- 谭柳春李政宁杨建青王晓源徐辉全
- 关键词:学科建设
- 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相关性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心电图磁QRS波时限及T波峰-末(Tp-Te)间期的相关性。方法120例院前心力衰竭急救患者按心功能分级分为观察A组(n=40)、观察B组(n=3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取常规心力衰竭处理措施,观察组进行心电图QRS波时限、Tp-Te间期和血浆脑钠肽(BNP)检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治疗抢救措施,对比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指标及3组院前生存率、住院生存率和出院后6个月复住率。结果观察A组的血浆BNP水平、心电图QRS波时限和Tp-Te间期均显著低于观察B组(P<0.05);观察A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6个月复住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观察B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复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作为心力衰竭的分层和预后的重要指标,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随着血浆BNP的增加逐渐延长,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变化能够为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 陈锐李政宁黄英华孙静甘起云
-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电图QRS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