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
- 作品数:35 被引量:206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局妇幼科研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晚期早产儿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37
- 2009年
- 目的研究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1年内,晚期早产儿的出生率、病死率、各系统并发症及早产相关因素等,为进一步建立系统、有效的临床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统计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儿。胎龄35~37周的晚期早产儿为观察组,生后24h内检查血、尿、便常规、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监测微量血糖、胸片、头颅B超及心脏彩超;随机选每月1日出生的足月新生儿为埘照组,详细记录两组并发症。并对观察组母亲年龄、孕期感染、妊高征、糖尿病、贫血、胎膜早破、羊水异常、脐带异常、胎盘异常、双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晚期早产儿333例,出生率为2.71%(333/12286);并发症以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最高(33.6%),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16.8%)、低血糖(9.0%)、颅内出血(8.1%)、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5.7%)、消化系统疾病(5.4%),较足月儿组明显增高(P〈0.05);妊高征、贫血、胎膜早破、双胎妊娠是导致晚期早产儿早产的主要高危因素;其病死率为1.20%(4/333),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的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早产儿住院时间(5.1d±3.90d)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3.2d±1.61d)(P〈0.05)。结论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晚期早产儿的出生率为2.71%;其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高于足月新牛儿,住院时间也较足月新生儿长;高胆红素血症为最常见并发症;妊高征、贫血、胎膜早破、双胎妊娠怂导致晚期早产儿的主要早产因素。儿科医生应重视晚期早产儿,常规收入新生儿科观察治疗。
- 徐萍张雪峰李瑛刘向梅钱素云
- 关键词:婴儿早产出生率婴儿死亡率
- 地塞米松对宫内感染致胎鼠脑TNF-α表达及脑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早产儿脑损伤有很高的发病率且愈后很差,目前认为宫内感染、炎症反应是导致早产儿脑损伤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给予孕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作宫内感染的动物模型,探讨地塞米松(Dex)对早产儿脑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将孕18d孕鼠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LPS组和Dex干预组,分别腹腔注射药物。采用免疫组化法及RT-PCR法观察腹腔注药4h后胎鼠脑肿瘤坏死因子(TNF)表达的变化;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注药48h后LPS组、对照组及干预组胎脑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Dex干预组胎脑TNF-α蛋白水平及mRNA表达较LPS组明显减弱(P<0.05),且与Dex的剂量呈负相关。Dex干预组凋亡细胞与LPS组相比较明显减少(P<0.01)。结论:宫内注射LPS可导致胎鼠脑损伤,地塞米松可能通过抑制胎脑TNF-α的表达,降低脑细胞凋亡,对宫内感染致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王欣煜李瑛毛健
- 关键词:地塞米松宫内感染肿瘤坏死因子-Α
- HBV宫内感染新生儿与父母抗原抗体携带情况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陈红李瑛张淑敏
- 关键词:宫内感染抗原抗体新生儿母婴垂直传播乙肝表面抗原
- 阻断早产儿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免疫效应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为了了解不同免疫方式对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婴儿早产儿方案的免疫效应。方法将在我院分娩的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周小于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同期出生的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足月儿作为对照。分组:①早产1组为母亲在孕期用过HBIG的早产儿,早产2组为母亲在孕期未用过HBIG的早产儿。早产1组和早产2组早产儿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生后2~4周重复1次,生后2、3、6个月各接种乙肝疫苗10μg。②足月1组为母亲在孕期用过HBIG的足月儿,足月2组为母亲在孕期未用过HBIG的足月儿。③对照1、2、3组为在1岁时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的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足月儿。对照1组为母亲在孕期用过HBIG的足月儿,对照2组为母亲在孕期未用过HBIG的足月儿。对照1组和对照2组生后注射HBIG200IU,生后2~4周重复1次,对照3组为母亲在孕期未用过HBIG生后新生儿也未用过HBIG的足月儿。各对照组足月儿出生后0、1、6月各接种乙肝疫苗剂量10μg。观察项目:①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早产发生率。②检测生后24h内静脉血乙肝病毒抗原。③观察生后乙肝病毒抗原为阴性的婴儿生后1岁乙肝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HBsAb)定量检测,定量大于100mIU/ml为强应答,小于100mIU/ml为弱应答。④观察生后1岁乙肝抗原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定性。结果①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早产发生率为5.30%。②早产儿47例生后检测乙肝病毒抗原为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4.25%,同期足月新生儿840例,乙肝病毒抗原为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1.07%,早产儿与足月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抗原阳性率率差异无显著性(χ2=3.684,P=0.055)。③早产1组生后1岁19例早产儿有12例(63.2%)HBsAb定量为强应答,早产2组26例早产儿有17例(65.4%)HBsAb定量为强应答,两组早产儿HBsAb定量检测免疫效应差异无显著�
- 陈红李瑛杨海珊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阻断早产儿免疫应答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35例病因分析
- 2003年
- 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方法:总结我院新生儿病房2000年1月--2001年12月两年间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进行病因分析。结果:高胆患儿占同期新生儿住院比例的41.3%,男:女=1.4:1,发病日龄小于7天者占58.5%,其中高间接胆红素患儿130例,占96.3%,高直接胆红素5例,占3.7%,分析病因依次为围产因素(34.1%),感染因素(28.9%),母乳性黄疸(17%),原因不明(12.6%),ABO血型不合溶血病(3.7%),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1.5%),新生儿肝炎(1.5%),先天胆道闭锁(O.7%)。同时发现引起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要病因为围产因素(46.8%),引起晚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要病因为母乳性黄疸(35.7%)。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多种多样,及时准确分析病因是治疗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在感染已被有效控制的今天,围产因素与母乳性黄疸已成为主要致病因素。
- 李瑛
-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
- 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子女的免疫效应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免疫效应在乙肝病毒携带者子女接种疫苗后的持续时间,从而探讨乙肝疫苗复种时间及婴儿出生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应的影响。方法对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进行观察,这些婴儿出生时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均为阴性,所有观察对象均采用乙肝疫苗按0、1、6个月各10μg方案接种。观察对象的母亲随机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观察1组婴儿生后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2组婴儿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U,生后15~30天重复1次。在婴儿每满周岁时进行定期抽取静脉血检测乙肝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定量,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定性。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予以乙肝疫苗10μg加强接种。结果①观察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岁婴儿316例,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有162例(51.3%);②婴儿2岁时观察其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的未加强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仅有26例(26/266,9.8%),与婴儿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定量〉lOOmU/mL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13.698,P=0.000);③婴儿1岁时观察1组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48例;观察2组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有106例,经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χ^2=4.892,P=0.027)。结论①婴儿经乙肝疫苗3次10μg接种后,对母亲乙肝病毒抗原阳性的高危儿童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很有必要;②对于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不足者应加强疫苗接种;③1岁和2岁时观察1组的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均显著多于观察2组,说明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应存在抑制现象。
- 陈红李瑛刘晓红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疫苗免疫
- 北京地区26家医疗机构晚期早产儿生后早期血液学指标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生后早期血液学指标的特点,为早期发现并治疗各种相关疾病,降低晚期早产儿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5月北京地区26家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及儿科新生儿病房住院的875例晚期早产儿临床资料,分析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结果白细胞计数平均为(12. 27±4. 81)×109/L,异常提示存在感染性疾病;血红蛋白含量平均为(166. 50±27. 88) g/L,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为导致红细胞增多的高危因素,贫血发生率随胎龄增长而降低;血小板计数平均为(261. 65±89. 32)×109/L,增高是由于存在感染性疾病,降低可能与宫内/生后感染、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等有关。结论对于晚期早产儿尤其是合并各种高危因素的晚期早产儿应密切监测各项血液学指标,以早期发现并治疗各种相关疾病。
- 刘瑶刘捷曾超美李瑛付晓辉徐小静龙卉李月萍曾慧慧李正红
- 关键词:晚期早产儿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
- 早产儿发病原因及并发症临床分析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早产儿发生的病因及常见并发症的分析,探讨如何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其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 843例早产儿临床资料,了解其发病原因,按胎龄分为<32周、32~<34周、34~<37周3组,按出生体重分为<1 500g、1 500~<2 000g、2 000~<2 500g、≥2 500g 4组,分组统计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引起早产的主要病因有胎膜早破(32.2%)、贫血(21%)、多胎(15.8%)、脐带异常(14.8%)、胎儿窘迫(12.6%)、胎盘异常(8.9%)、产前子痫(7.4%)、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3.2%)。在并发症中,3组不同胎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综合征、早产儿贫血、颅内出血、呼吸暂停、肺炎、感染性疾病、电解质紊乱、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3.13、68.96、12.24、853.27、826.84、949.20、99.58、75.49、20.94和13.58,均P<0.01);4组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贫血、颅内出血、呼吸暂停、肺炎、感染性疾病、电解质紊乱、窒息、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257.76、397.31、863.67、436.23、401.70、53.93、92.41、42.37、8.87和25.46,均P<0.01);其中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g的早产儿并发症发病率明显增加。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越重。应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管理,加强产儿合作,预防窒息发生,以及提高早产儿管理,是防治早产发生、降低早产儿并发症的关键。
- 雷燕喆徐萍李瑛
- 关键词: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并发症发生率
- 新生儿枫糖尿病一例被引量:3
- 2011年
- 王欣煜涂文军何健李瑛
- 关键词:枫糖尿病新生儿宫内窘迫呼吸急促抽搐院前
- 新生儿早期体重下降与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体重下降与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产科2008年6-12月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461例,连续监测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第1d、第2d和第3d的体重及经皮测量胆红素值,根据新生儿出生后第3d的经皮测量胆红素值将新生儿分为正常组、临界组和发病组,分析新生儿每天体重下降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病组新生儿出生后第2d、第3d体重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的新生儿,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发病组出生后第1d、第2d、第3d每天经皮测量胆红素值较正常组的新生儿明显增高,经统计学分析,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体重下降程度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陈瑞清李瑛
-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体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