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钧
- 作品数:96 被引量:134H指数:5
-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世俗精神与生活美学——论阿城的小说学兼及寻根文学的“歧路”被引量:4
- 2019年
- 从"推动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角度"重返80年代",会发现阿城小说在立场与观念、题旨与人物、语体与文体方面都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他为文学寻根,疏离宏大叙事,回归世俗精神和生活美学;他的小说"三王"复调多义,塑造的人物具有原型意义,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他进行语体试验和跨文体写作,创作出了具有文章之美的诗化小说和新笔记小说。以阿城为"文化起义发动者"的寻根文学疏离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而走向了文化保守主义,标志着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终结。
- 李钧
- 关键词:阿城小说世俗精神生活美学文化保守主义
-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论丁玲193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型被引量:1
- 2009年
- 文学需要创作主体将感性与知性、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既属于时代又带有个人特征的作品。丁玲1930年代的创作转向是以牺牲感性和个体意识为代价的。
- 李钧
- 关键词:小说创作感性伦理价值
- 作为农民的写作——郭澄清小说论
- 2007年
- 郭澄清以其早期的短篇小说和成熟期的《大刀记》而跻身中国当代文学名家行列。但是由于所谓"文革文学空白论",重写文学史反而对郭澄清产生了某种遮蔽与遗忘。本文通过对郭澄清小说的解读,探讨郭澄清对中国当代小说民族艺术风格的追求与贡献。
- 李钧
- 关键词:郭澄清民族风格
- 霜“叶”红胜二月花——叶延滨诗论被引量:2
- 2006年
- 自1980年在《诗刊》发表《干妈》等作品一举成名。到目前的二十多年里,叶延滨共出版三十多部诗文集。可谓“多产”。叶延滨的散文、随笔和杂文等文采华赡独具魅力,然而我格外推崇他的诗歌,因为其诗歌创作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象征着中国新诗自新时期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这条道路层峦叠嶂峰峰相连,又时见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景象。我沿着他的足迹走进这绵延山岗,采一枚枫叶当做“书签”,夹进20世纪中国诗歌史。
- 李钧
- 关键词:诗论诗歌创作中国诗歌史中国新诗诗文集
- 失衡的转向──“破”与“立”与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被引量:3
- 2001年
- 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围绕着“破”与“立”做了许多重要改革。这主要表现在:破“文学即人学”的文学观,立“两结合”创作方法;破个体创作主体论,立集体创作主体论;破“批判现实主义”,立“革命的浪漫主义”。以《人民文学》叙事策略的这种转向为标志,50年代末文学创作在总体上开始向“工具论”和“武器论”转型。
- 李钧
- 关键词:叙事策略
- 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刘以鬯《酒徒》细读被引量:3
- 2016年
- 刘以鬯是一位纯粹的都市行吟诗人,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影响。他的《酒徒》等小说注重反映物化现实对人性的扭曲,展示香港社会边缘人的异化生存、病态人格,堪称是都市游魂的心灵史。刘以鬯笔下的"游荡者"是怀着生存焦虑和情色欲望的"零余人",总想回到过去的快乐时光,更想摆脱商业社会的泥淖,但最终无计脱身而去,只好带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枷锁挣扎求存,靠酒精和女色来排遣寂寞、麻醉自己,渐渐丧失了生活目标与存在价值。《酒徒》活画出了香港特定时代里的精神忧郁以及繁荣表象背后的精神废墟;一方面具有极高的审美创新价值,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思想上的某些局限性。
- 李钧
- 关键词:刘以鬯《酒徒》意识流小说
- 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三个问题被引量:1
- 2011年
- "现代中国文学"是朱德发教授10余年前提出的一个学科命名,经过长期的研究和积淀,目前,由他主持的山东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标志项目"现代中国文学通鉴"已进入收尾阶段。结合"通鉴"的设计构想,几位学者联系自己的文学史观念,从不同的视角对有关理论问题作了阐发论证,这些讨论无疑有助于当下文学史研究的丰富深化。
- 李钧
-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研究文学史写作评价标准值写作质量新文学史
- 杨义治学方法管窥被引量:1
- 2009年
- 因为正在主持一项山东省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要针对“文科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问题”展开调研,所以必须先梳理一批学术大家的治学方法作为参照,以便建构一种较有创新性的培养模型和教改方案。在我备选的学者名单中既有王国维、严复、胡适、陈寅恪等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大师,也包括杨义、黄修己、朱德发、温儒敏、陈平原、罗志田、秦晖等当代名家学者,以期将“有学问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问”相结合的学术路径进行梳理整合。
- 李钧
- 关键词:治学方法文科研究生学术大师教改方案
- 文化生态学: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理路
- 2005年
- 通过对既有文学史写作理论的梳理整合,尝试建构"文化生态学"这一文学史研究的新型理论框架;并以"文化生态学"为指导,对1927~1937年间原生态的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进行个案分析,从而为现代中国文学史写作提供一种新的实践范型。
- 李钧
-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文学个案分析写作
- 网络文学:新媒体革命与“新新文学运动”被引量:7
- 2011年
-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兴起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实绩;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也渐入佳境。那么,由网络而来的新媒体对文学将会产生怎样的深刻影响?新媒体能否引发一场文学革命?这一组文章正是就此进行探讨。周海波的《新媒体与新的文学革命》一文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文学是具有挑战意义的、革命性的文学事件,必将引发新的文学革命,带来新的美学原则,标志着旧的文学时代即将结束,同时标志着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李宗刚的《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一场新的文学革命在孕育》一文认为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正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变革向文学革命转化,这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秩序,而且还将孕育着一场新的文学革命,从而改变文学的版图。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还没有真正地蜕变为新文学--一种区别于五四文学所奠定的"文学成规"、具有"新颖的文学形式"的新文学。李钧的《网络文学:新媒体革命与"新新文学运动"》认为网络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新媒体革命,其无纸传播、超文本功能和全民模式,标明网络是人类文明进入后现代状态的一场新媒体革命,而依托网络而来的网络文学则是一场没有宣言的"新新文学运动",这除了新传媒革命引发的写作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外,还表现在语体革命和文体革命等方面。贾振勇的《网络时代诗意如何栖居?》则不无忧虑地指出,网络世界作为"精神的自然世界",其鱼龙混杂的境况实在是让人欢喜让人忧,以网络为代表的新传媒到底为现代中国文学带来什么,依然是一个前景暧昧的命题。他最后期盼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传媒带给我们的文学艺术世界的力量,能够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诗意栖居的世界。
- 李钧
- 关键词:网络文学新文学运动媒体革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网络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