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鲁祥

作品数:13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枣庄学院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4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文化
  • 3篇电影
  • 3篇艺术
  • 2篇现代主义
  • 2篇美学
  • 2篇后现代
  • 2篇后现代主义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导演
  • 1篇第五代导演
  • 1篇电视
  • 1篇电影美学
  • 1篇艺术家
  • 1篇艺术形式
  • 1篇意指
  • 1篇影人
  • 1篇游记
  • 1篇诱惑
  • 1篇遇合

机构

  • 8篇枣庄学院
  • 3篇枣庄师范专科...
  • 2篇厦门大学
  • 2篇枣庄师专
  • 1篇泰山医学院

作者

  • 13篇李鲁祥
  • 2篇李晓林
  • 1篇李晓光

传媒

  • 3篇枣庄学院学报
  • 2篇齐鲁学刊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唐都学刊
  • 1篇临沂师范学院...
  • 1篇枣庄师专学报
  • 1篇运城学院学报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丽水学院学报
  • 1篇临沂大学学报

年份

  • 6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艰难的自我超越——《西游记》的寓意被引量:1
2004年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既可看作是性格不同的四个人物 ,又可解读为人生旅途的四种态度。这四种态度又可囊括成能够统一在一个生命体上的四个构件。不仅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能够找到这四种类型的人 ,而且还能在我们自己的心头找到这四种素质。我们有时像唐僧那样坚韧持重 ,有时像孙悟空那样放达自由 ,有时像猪八戒那样浮薄庸利 ,有时像沙僧那样忠厚静穆。这种种素质上的轮换融合 ,对应着客观行程上的九九八十一难 ,最后走完艰难而壮丽的人生路程。这九九八十一难则是人类自身局限的外化 ,战胜外在的艰难 ,就是战胜自我 ,即自我超越。战胜自我 ,自我超越 。
李鲁祥
关键词:西游记主题自我小说
文学与历史遇合的文化意义
2005年
文学与历史遇合的方式及遇合而成的文化范式———象征、隐喻的文化内涵及效用,在文化史上就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得文学在历史文化中具有建构文化范式的职能,并最终走向人文,介入历史。
李鲁祥
关键词:文学文化范式意指
徘徊在恐惧与诱惑之间——评冯小刚的电影《一声叹息》被引量:3
2005年
梁亚洲,一个三流文人,往来于情人与妻子之间,既不安分于传统的婚姻,或者说既不满足于家庭生活的平淡,又禁不住外界的诱惑,不敢或不想承担叛逆的责任与后果,徘徊于恐惧与诱惑之间,忍受着灵与肉的痛苦与煎熬。这或许正是当下过渡时期中国文化人的一个小小的写照。
李鲁祥
关键词:恐惧电影家庭生活中国文化
京杭大运河山东区段东移工程考
2001年
京杭大运河山东区域水系工程自元朝至元 2 0年 (公元 1 2 91年 )至明朝万历 3 4年 (公元 1 60 6年 )止 ,共进行过四次大的改造工程 ,文中依据史料 ,就其水系、区段以及工程起因等作出详考 。
李晓光李鲁祥
关键词:水系支流
艺术家的生命状态与人生姿态——从两部“艺术家小说”谈起
2003年
 在20世纪德语文学中,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和托马斯·曼的《饥饿的人们》都刻画了"饥饿艺术家"的形象。饥饿艺术家处在情感的饥饿状态,不仅得不到公众理解,而且成为嘲笑的对象。两部作品也都暗示出:"饥饿"只是艺术家的生命状态,其人生姿态却是积极进取的。艺术家形象能鲜明地折射出时代的病症;艺术家身上凝聚着人类的希望;艺术家之死,开启了拯救之门。
李鲁祥李晓林
关键词:饥饿拯救
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被引量:2
2003年
尼采的“上帝死了,,指的是人要独立于世界,必须否定那个设定了终极价值和意义的上帝;福柯的“人死了”指的是随着语言回归自身,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的概念将失去意义。在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上帝”和“人”都是人的发明,人借此确立了自身的特权地位;在解构了“上帝”和“人’之后,审美成为人生最重要、最本真的事情。
李鲁祥李晓林
关键词:上帝之死人之死审美主义
阿多尔诺的艺术理论评析被引量:1
2005年
阿多尔诺以否定性的哲学眼光看待艺术。他批评黑格尔、卢卡契等人所推崇的“总体性”、“同一性”原则是以牺牲个体、差异性为前提,是对人的个性、非同一性的强制性统治,其目的是维护现成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合理性。他以否定性、非同一性的哲学观点对总体性进行批判,从而揭示个体反叛的潜能,拯救人性,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的希望。
李鲁祥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
从美学范畴的角度论荒诞被引量:2
2004年
荒诞概念盛行于20世纪的哲学、艺术领域。荒诞作为美学范畴与悲剧、崇高有着相同的前提:人与世界的对立和冲突。荒诞的美学特征是"空"。荒诞可以与悲剧、崇高共存而与喜剧(滑稽)不相容。荒诞属于现代主义而不属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已经从根本上消解了荒诞。
李鲁祥
关键词:荒诞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士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价值分野被引量:3
2002年
在当代教育和文化研究中 ,我们始终没有澄清意识上的混同 ,这种混同在文化定位上主要表现为三个问题 :把中国传统的士视同今天的知识分子 ;将文化定义为有价值的人工创造 ;视西方文化为人类文化的最高形式甚至唯一形式。只有澄清这三个问题 ,我们才能发掘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成分 ,进而高举中国文化中人文主义的旗帜 ,为人类摆脱现代科技理性精神危机 。
李鲁祥
关键词:知识分子文化人文
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影人的共同追求
1997年
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影人有着共同的追求。即:比较注重对作品的形而上思考,通过镜头展示人的生存层面,从生命存在、人性的异化、存在的艰难与困惑等角度去思考人生、关注存在,把“人”这个曾一度被遮蔽的主题再次加以敞亮。因而,所导影片的整体风格多偏重于沉郁滞缓。例如《黄土地》、《大阅兵》。第五代影人在电影语言方面的变革成为他们与第四代影人的重要分野。他们不愿意纠缠于故事,而多用象征,以增强能指的涵盖力,拓展其辐射面,如《红高粱》、《菊豆》
李鲁祥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电影美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