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海峰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文学
  • 1篇大众化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文
  • 1篇叙事文本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文学
  • 1篇语言文学专业
  • 1篇诗学
  • 1篇文本
  • 1篇文学活动
  • 1篇文学研究
  • 1篇文学研究方法
  • 1篇文学专业
  • 1篇我注六经
  • 1篇写作
  • 1篇写作教学
  • 1篇六经
  • 1篇六经注我
  • 1篇论文学

机构

  • 3篇渤海大学

作者

  • 3篇杨海峰
  • 1篇孙悦

传媒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现代语文(上...
  • 1篇现代语文(中...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叙事文本写作教学双边活动效果研究
2012年
高校写作课教学双边活动一直都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写,课后评"的模式,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环节往往被淡化,叙事文本写作课增强了写作教学活动的可操控性,这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各高校的教学为了和社会需求接轨,分别开展了一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和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学科,一直是改革的老大难,如何将“技”与“艺”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而写作课程改革无疑是该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杨海峰
关键词:写作教学叙事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学双边活动教学活动
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李见心诗学路径探微
2014年
李见心的诗歌并不排斥技术的运用和语言形式的打磨,她把日常生活展现为一个符号的世界,用语言还原诗意人生本身的快感。她有意识地运用语符、语义、语形、语体等多种语言手段,突入心灵超验领域,为诗歌开拓了巨大的表现空间。李见心的诗歌不是线性的,其空间性大于时间性,强调来自生活的现场感与结构感,通过修辞化、符象化的日常生活敞开本真,通过创造日常化景观去埋葬历史的记忆,摆脱日常消息性语言和无意识对生活的遮蔽,建构起充满张力的文学生态。
杨海峰孙悦
“书写”行为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兼论文学研究方法的转变
2012年
书写行为不同于文学言语行为。书写行为更具有目的性,书面语言的出现和书写行为本身扮演了促使文学质变的重要角色,书写行为使文学回归到历史世界,我们须摆正创作、消费、接受、批评之间的关系。
杨海峰
关键词:文学研究方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