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英麦

作品数:36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肌张力
  • 7篇肌张力障碍
  • 5篇神经系
  • 5篇神经系统
  • 5篇双下肢
  • 5篇细胞
  • 5篇痉挛
  • 4篇无力
  • 4篇下肢
  • 3篇电刺激
  • 3篇增多症
  • 3篇上肢
  • 3篇突变
  • 3篇中枢神经
  • 3篇中枢神经系统
  • 3篇脑深部
  • 3篇脑深部电刺激
  • 3篇基因
  • 3篇病例
  • 2篇电刺激术

机构

  • 34篇北京协和医院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青岛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6篇杨英麦
  • 19篇万新华
  • 14篇王琳
  • 13篇崔丽英
  • 8篇彭斌
  • 8篇关鸿志
  • 7篇马凌燕
  • 5篇乔雷
  • 5篇郭毅
  • 4篇陈琳
  • 4篇任海涛
  • 3篇徐蔚海
  • 3篇周祥琴
  • 3篇朱以诚
  • 3篇柳青
  • 3篇刘智
  • 2篇周立新
  • 2篇钱家鸣
  • 2篇高晶
  • 2篇刘明生

传媒

  • 9篇中华神经科杂...
  • 6篇中国现代神经...
  • 3篇中国神经免疫...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第九届全国帕...
  • 1篇北京医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全国胃肠激素...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5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书写痉挛的治疗研究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书写痉挛的治疗作用,并通过电生理和脑功能磁共振(fMMRI)技术对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和rTMS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取15例原发性书写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5...
王琳万新华侯波吴双杨英麦崔丽英
DYT1型和DYT6型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比较研究
王琳万新华成伏波马凌燕杨英麦崔丽英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的临床特征和病因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进行病因分析,以便对该罕见病进行早期诊断和病因干预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的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病例,总结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分析其可能的病因,并进行电话随访。结果最终共收集7例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3岁(41~58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感音神经性耳聋(7例)、走路不稳(7例)及锥体束征(7例),其他包括头晕(6例)、大小便障碍(5例)、头痛(3例)、复视(2例)、认知障碍(1例)等。头颅及脊髓磁共振检查发现7例患者均可见小脑、脑干、颈髓或颅颈交界周边T2低信号影,大多合并颈髓、胸髓甚至腰髓表面T2低信号影。其中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及T2*较常规T2序列低信号更明显。7例患者均有小脑萎缩。可能的病因诊断为可疑外伤史(3例);影像学发现椎管内积液(3例),提示硬膜缺损,其中1例椎管内积液患者合并骶管内占位;7例患者均伴有可能导致硬膜缺损的脊椎退变。预后随访结果显示2例失访,其余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加重。结论经典的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为罕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展的听力下降、共济失调及双侧锥体束征三联征,需与神经系统变性病尤其脊髓小脑共济失调鉴别。磁共振影像学表现较为特异,T2*梯度回波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敏感度较高。各种病因导致的硬膜缺损为该病最常见的原因。
杨英麦钱敏郝红林魏妍平刘彩燕柳青沈航刘智万新华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
阵发性腰痛2年 双下肢疼痛2个月
2019年
患者女性,44岁,公务员,因阵发性腰痛2年、双下肢疼痛2个月,于2018年6月25日入院。患者2年前(2016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腰痛,疼痛剧烈,均发生于夜间睡眠期,发作频率2~3次,晚,持续时间约30 min,起床活动后可改善,视觉模拟评分(VAS)10分,不伴头痛、恶心呕吐、心悸气短,无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当地医院诊断为“骶髂关节炎”,予针灸治疗1~2个月后症状好转。
朱杰蔡宾袁晶杨英麦关鸿志吴双丁青云彭斌崔丽英
关键词:病例报告
国产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安全性和疗效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 评价国产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200 U注射剂量(如合并拇指肌张力障碍的受试者注射240 U)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所有受试者(来自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的15家临床中心)签署知情同意后书后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法按2∶1比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给予国产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200 U或240 U,n=118)和对照组(辅料成分,不含A型肉毒毒素,n=60).试验分2个阶段:核心试验(1周筛选期、12周双盲治疗期);扩展试验(对核心阶段的两组患者序贯进行开放治疗,观察期6周).受试者在注射后第1、4、6、8、12、16、18周来院随访,并对患者腕部屈肌、四指屈肌、拇指屈肌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功能残疾量表、总体评估量表评分.主要疗效指标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第6周时的M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结果 (1)主要疗效指标显示,试验组治疗第6周腕屈肌肌张力MAS评分较基线变化-1.00(-2.00,-1.00)分,对照组较基线变化0.00(-0.50,0.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618,P<0.01),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安全性结果显示:核心阶段:试验组有10例发生13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7%(10/118),对照组有3例发生3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 (3/60),全部为轻到中度不良反应,无重度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扩展阶段:3例患者发生4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5%(3/154),严重程度全为轻度,无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国产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是安全、有效的.
杨英麦梁琪万新华王琳陈苏玲吴强张雪平于生元商慧芳胡兴越卢家红陶恩祥聂志余潘旭东唐荣华张宝荣陈军谭红愉董红娟励建安罗蔚锋姚晨
关键词:卒中上肢痉挛A型肉毒毒素
抗amphiphysin抗体相关副肿瘤神经综合征临床研究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 探讨抗amphiphysin抗体相关的副肿瘤神经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12-2015年急性或亚急性临床表现怀疑副肿瘤神经综合征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标本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抗amphiphysin抗体检测,对其中抗amphiphysin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结果在15000例患者中检测出抗amphiphysin抗体阳性患者13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4岁。神经系统表现包括:边缘系统脑炎4例,周围神经病3例,僵人综合征2例,亚急性小脑变性、脑干脑炎合并斜视性眼阵挛、自主神经障碍、肌阵挛各1例,4例合并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发现恶性肿瘤6例(6/13):5例小细胞肺癌,1例乳腺癌。6例(6/13)合并其他抗体阳性。所有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在肿瘤诊断之前出现,自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到检出肿瘤时间平均13.83周,没有检测到恶性肿瘤的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2.2个月。7例接受免疫治疗,5例神经系统症状改善,1例治疗前后无变化,1例复发进展。结论抗amphiphysin抗体相关的神经综合征有一个相对广泛的临床疾病谱,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是非僵人综合征,部分患者与肿瘤相关,免疫治疗可能使患者获益。
乔雷关鸿志任海涛刘智姚明杨英麦赵燕环李红芳彭斌朱以诚崔丽英
关键词:AMPHIPHYSIN自身抗体
抽搐、意识障碍
2009年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6岁。主诉抽搐、意识障碍2d,于2008年4月29日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患者2d前在田间喷洒除草剂“百草枯”后20min突然倒地,全身抽搐、双眼发直,呼之不应,伴小便失禁,持续约10min,清醒后烦躁、间断喊叫,不识家人,问话不答。
杨英麦关鸿志李毅崔丽英陈琳
关键词:黑变病黑色素瘤中枢神经系统病例报告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胼胝体6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胼胝体(HSP-TCC)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分析6例HSP-T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6例患者均青少年起病,表现为痉挛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2例有共济失调。患者均无感觉障碍及大小便障碍。全部患者头颅MRI显示胼胝体变薄。结论 HSP-TCC作为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的一种,临床上以双下肢痉挛性截瘫和薄胼胝体为特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预后较差。
马凌燕万新华王琳徐蔚海杨英麦
关键词: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脑深部电刺激系统治疗全身型肌张力障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国产脑深部电刺激(DBS)系统治疗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国产DBS系统治疗的20例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患者,其中原发性13例,继发性7例。其中10例以苍白球内侧部(GPi)为DBS靶点(GPi—DBS组),另10例以丘脑底核(STN)为DBS靶点(STN—DBS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量表(BFMDRS—M)和功能障碍评分量表(BFMDRS—D)评估患者的运动和功能障碍情况,计算术后12个月的评分改善率,评价国产DBS系统治疗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性。比较GPi.DBS组和STN—DBS组的评分改善情况及其刺激参数。结果原发性和继发性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患者术后12个月的BFMDRS—M评分改善率(中位数)分别为86.1%和43.9%,BFMDRS—D评分改善率(中位数)分别为66.7%和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GPi—DBS和STN—DBS治疗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有效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i—DBS组的刺激电压、频率、波幅均显著高于STN—DBS组(均尸〈0.05)。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20例患者中,仅2例在程控中出现异动,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DBS系统能明显改善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症状,其治疗安全、有效。
付极窦万臣万新华王琳杨英麦郭毅马文斌王任直
关键词:深部脑刺激法
发作性左上肢麻木无力头痛
2014年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6岁。主因发作性左上肢麻木、无力6个月,发作性头痛2月余,于2013年8月16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2013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上肢麻木、无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共发作10次,未予处理。2个月前(2013年5月27日)出现右眼黑影伴右侧头部闷痛,约4h后出现左上肢麻木、无力,持续12h后自行缓解,尺侧两手指轻度麻木。病程中无复视,无视力、视野改变。至当地医院就诊(2013年6月),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
郑博文杨英麦刘彩燕高山高晶崔丽英
关键词:组织细胞增多症中枢神经系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