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磁共振
  • 3篇缺氧
  • 3篇成像
  • 2篇通气
  • 2篇缺氧程度
  • 2篇阻塞性
  • 2篇疾病
  • 1篇低通气
  • 1篇低通气综合征
  • 1篇低氧
  • 1篇低氧血
  • 1篇低氧血症
  • 1篇丁胺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成像
  • 1篇动脉栓塞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血清

机构

  • 8篇荆门市第一人...
  • 4篇会泽县人民医...
  • 1篇荆楚理工学院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2篇杨锁平
  • 6篇陈天明
  • 4篇李任翔
  • 3篇金明
  • 3篇聂忠敏
  • 2篇张磊
  • 2篇卢青
  • 2篇周金玲
  • 2篇余国辉
  • 2篇张冬梅
  • 1篇卢青
  • 1篇李开庆
  • 1篇王寿国
  • 1篇周涛
  • 1篇周涛
  • 1篇李建国
  • 1篇陈文
  • 1篇王小琴
  • 1篇李智强

传媒

  • 2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医学新知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医院与医学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脑外伤53例CT与磁共振成像同期检查的对照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颅脑外伤的致残和病死率高,早期准确诊断对疾病诊治及预后至为重要。目前,快速的CT检查常作为首选,随着磁共振成像(MRI)快速成像技术的出现,也常应用于颅脑外伤的检查。我们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在我院同期行CT和MR检查的53例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者在颅脑外伤性疾病诊断的优缺点,现报告如下。
李开庆杨锁平张磊王寿国陈文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颅脑外伤CT检查疾病诊断疾病诊治影像资料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缺氧程度的评估
目的 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夜间缺氧程度.方法 收集在我科诊治的225例OSAHS患者,记录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时间(AT)、低通气时间(HT)、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指数...
周金玲陈天明金明杨锁平
益气活血调补肺肾法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及血清IL-13、TGF-β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调补肺肾法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及血清IL-13和TGF-β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调补肺肾法处方治疗,共治疗3个月。分析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肺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的改善状况,并评估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IL-13和TGF-β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C、FEV/FV和DLCO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调补肺肾法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陈天明杨锁平卢青余国辉金明李任翔
关键词:肺间质纤维化肺功能血清炎性因子
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沙丁胺醇联合氨溴索雾化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沙丁胺醇联合氨溴索雾化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科室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炎急性加重期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发,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李任翔卢青杨锁平陈天明
关键词:沙丁胺醇氨溴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HP)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AOPP)的疗效。方法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94例随机分为2组:血液灌流组50例,常规治疗组44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血液灌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血液灌流组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胆碱酯酶恢复时间比常规治疗组短,治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疗效显著,可缩短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昏迷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
杨锁平周涛李建国
关键词:血液灌流有机磷中毒
无创呼吸机对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缺氧状态的改善及对脑钠肽和内皮素-1的影响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对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缺氧状态的改善效果及对脑利钠肽(BNP)和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按照诊疗常规进行治疗,观察组在诊疗常规的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2h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以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BNP和ET-1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率为(78±9)次/min,呼吸频率为(17±4)次/min,平均动脉压为(82±5)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氧分压为(98±8)mmHg,血氧饱和度为(92±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二氧化碳分压为(44.0±1.6)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BNP为(108±31)pg/mL,ET-1为(44±12)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可显著改善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缺氧状态,同时降低BNP和ET-1的浓度,可进一步提高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
陈天明卢青杨锁平李任翔余国辉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呼吸功能不全内皮素-1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42例磁共振征象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磁共振征象,提高其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征象,观察病灶不同序列的磁共振特征。结果肝右叶原发病灶36个,肝左叶原发病灶4个,不能明确原发病灶位置2例,转移病灶57个;原发病灶T1WI为低信号31个,高信号5个,等信号6个,T2WI为高信号39个,等或稍低信号3个,增强可见快进快出征10个,包膜39个,病灶内脂肪变性31个,血管侵犯23个。结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磁共振诊断,应注重T1WI结合正反相位、T2WI结合脂肪抑制及动态增强序列扫描,着重分析病灶增强的快进快出、包膜、脂肪变性、血管侵犯和转移病灶,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聂忠敏杨锁平张磊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平扫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1
2016年
目的探讨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临床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85例,将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诊断的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行MRI血管造影诊断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的诊断情况、图像质量、扫描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诊断结果的特异性(79.07%)、准确性(93.02%)、敏感性(82.50%)、图像质量等级评分(4.80±1.0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特异性(52.38%)、准确性(61.94%)、敏感性(54.76%)、图像质量等级评分(2.30±0.50)分;观察组的扫描时间(6.60±2.00)s低于对照组的(580.00±150.0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较高,能够更加准确的对肺动脉栓塞做出判断,同时扫描时间也大大地缩减了。
陈天明杨锁平李任翔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缺氧程度的评估
2015年
目的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夜间缺氧程度。方法收集在我科诊治的225例OSAHS患者,记录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时间(AT)、低通气时间(HT)、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指数(AHTI)、氧减指数(0131)、最低血氧饱和度(MiniS02)、平均血氧饱和度、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监测时间的百分比(TS90%)、Epworth嗜睡评分(ESS),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根据AHI划分OSAHS病情严重程度,以5次/h≤AHI〈15次/h为轻度OSAHS组,15次/h≤AHI〈30次/h为中度OSAHS组,AHI≥30次/h为重度OSAHS组。各组ODI,平均血氧饱和度,MiniS02,Ts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DI,Ts90%,平均血氧饱和度,MiniS02与AHI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2,0.649,-0.536,-0.649。结论OSAHS患者缺氧严重程度的评估需结合ODI、Ts90%、平均血氧饱和度、MiniSO2综合判断。
周金玲陈天明金明杨锁平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腹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腹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收的腹部肿瘤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扫描,对患者病变组织实质性成分较多的区域进行表观弥散系数测定,对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2~3个疗程后进行磁共振弥散成像复查。结果:本次研究共检出恶性肿瘤患者41例,患者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为0.000769mm/s2,良性腹部肿瘤患者19例,患者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为0.00188mm/s2,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25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访发现,患者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表观弥散系数明显上升,与治疗之前的表观弥散系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腹部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采取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能够对患者腹部肿瘤的性质进行准确判断,并且能够有效检测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聂忠敏张冬梅杨锁平方美芬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成像腹部恶性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