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妮

作品数:18 被引量:96H指数:5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引工程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机械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生物炭
  • 5篇分子
  • 4篇污染
  • 3篇有机污染
  • 3篇有机污染物
  • 3篇天然有机质
  • 3篇土壤
  • 3篇自由基
  • 3篇污染物
  • 3篇降解
  • 3篇CU
  • 3篇标志物
  • 2篇游离态
  • 2篇有机质
  • 2篇生物标志
  • 2篇生物标志物
  • 2篇环境行为
  • 2篇分子生物
  • 2篇分子生物标志...
  • 2篇表面性质

机构

  • 18篇昆明理工大学
  • 2篇云南省环境科...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云南省林业调...
  • 1篇云南省生态环...
  • 1篇浙江东天虹环...

作者

  • 18篇梁妮
  • 6篇吴敏
  • 5篇周丹丹
  • 4篇李浩
  • 4篇张迪
  • 4篇李芳芳
  • 3篇潘波
  • 3篇王朋
  • 2篇陈建
  • 1篇赵婧
  • 1篇毛真
  • 1篇陈炳发
  • 1篇吴文卫
  • 1篇彭红波
  • 1篇张军
  • 1篇储刚
  • 1篇肖迪
  • 1篇刘洋

传媒

  • 7篇环境化学
  • 2篇材料导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分子有机酸对生物炭吸附Cu(Ⅱ)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低分子有机酸(草酸和柠檬酸)对生物炭(热解温度200、300、400、500℃)吸附Cu(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浓度在10 mg·L^(-1)以下时,其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为Cu(Ⅱ)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促进了Cu(Ⅱ)吸附;柠檬酸浓度增大以后,堵塞生物炭的内部孔隙,从而抑制了Cu(Ⅱ)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草酸浓度在0.5~50 mg·L^(-1)范围内,对生物炭吸附Cu(Ⅱ)始终为抑制作用,这与液相中的草酸与Cu(Ⅱ)的强络合、固相吸附的草酸竞争Cu(Ⅱ)吸附位点(比如占据含氧官能团、生物炭内部孔隙)有关。
周丹丹梁妮李浩张迪吴敏潘波
关键词:生物炭草酸柠檬酸
氧氟沙星与Cu^(2+)复合物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的毒性效应
2017年
抗生素氧氟沙星(Ofloxacin,OFL)与重金属铜离子(Cu^(2+))复合污染对离体培养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毒性效应,是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抗生素OFL与Cu^(2+)及其复合物对非洲绿猴肾活体细胞(Vero)的毒性效应。在正常体细胞环境下培养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3 d,加入OFL浓度为0.63、1.25、2.5、5、10 mg·L^(-1),加入Cu^(2+)浓度为2.75、6.88mg·L^(-1),反应24 h,并通过MTT法检测OFL与Cu^(2+)及其复合物对非洲绿猴肾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结果表明:OFL与Cu^(2+)及其复合物会导致细胞形态变化,细胞破碎,贴壁率降低。随着Cu^(2+)浓度增加,Vero细胞生长抑制率逐渐上升;OFL对Vero细胞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2.75 mg·L^(-1)Cu^(2+)浓度时,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的抑制率在30%到36%之间;当OFL浓度为2.5、5、10 mg·L^(-1)时,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的抑制率与OFL、Cu^(2+)单一抑制率之和有显著差异,但随OFL浓度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在6.88 mg·L^(-1)Cu^(2+)浓度处理时,OFL浓度为1.25、2.5 mg·L^(-1)时,OFL与Cu^(2+)复合物对细胞抑制率的实测值与OFL、Cu^(2+)单一抑制率之和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当OFL浓度为0.63、5、10 mg·L^(-1)时,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抑制率的实测值显著低于OFL、Cu^(2+)单一抑制率之和;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的抑制率随着OF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OFL与Cu^(2+)的复合物会对Vero细胞产生毒性效应,并表现为抑制细胞生长,对细胞产生了复合污染;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小于OFL与Cu^(2+)单一对细胞生长抑制率之和,OFL与Cu^(2+)对细胞生长的毒性具有拮抗作用。
李祖然梁妮
关键词:氧氟沙星复合物非洲绿猴肾细胞
裂解温度和酸处理对生物炭中持久性自由基产生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本研究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和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分别测定不同裂解温度(200、300、500、700℃)和酸处理(HCl和HCl-HF)生物炭样品的自由基信号和化学键振动特征,以期探究不同裂解温度和酸处理对生物炭上自由基的影响机制.EPR结果表明,自由基信号随裂解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强(200—500℃)后降低(700℃)的趋势,随酸洗程度的增加而增强(200℃除外).拉曼结果表明,生物炭的D峰峰面积(AD)和自由基强度随裂解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这显示低氧条件下的裂解过程会伴随着生物炭碳层结构的缺陷形成以及C—C键的断裂,从而形成以氧为中心的自由基(2.0044≤g因子值≤2.0049);AD随酸洗程度的增加而增加(200℃除外),这与自由基酸洗后信号增强的现象相一致.另外,酸洗后自由基信号的增加率远大于碳含量的增加率,这可能归因于酸洗会使有机—无机复合体的C—O—C和COOH上的C—O键的断裂而生成新的自由基.
赵力陈建李浩梁妮张朋超
关键词:生物炭裂解温度酸洗自由基
碳基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8年
碳基材料在材料、环境、能源、电化学等领域广泛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环境治理方面,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它能够有效吸附去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这些碳基材料中普遍存在大量、稳定的自由基(carbonaceous material free radical,CMFRs),当有机污染物在与碳基材料相互作用时,两者之间除了吸附行为,还存在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忽略该过程势必引起对碳基材料功能辨别上的偏差,也导致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描述的不充分.本文综述了有机污染物在碳基材料上的吸附和降解的研究现状,并对系统研究其对有机污染物吸附和降解过程提出了展望.
常亚洲王朋李浩徐其静梁妮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降解自由基
不同钝化剂对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有效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铅矿区农田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培实验的方法,研究生物炭、腐殖土和海泡石单施及配施条件下,土壤Pb、Zn和Cd有效态含量、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腐殖土和生物炭改良剂均能有效地降低生物有效态Pb、Zn和Cd的含量,低剂量海泡石的添加修复效果不明显。其中,腐殖土的施入使土壤中有效态Pb、Zn和Cd含量降低了42.27%、45.38%和21.99%;腐殖土和生物炭复合修复使有效态Pb平均降低了60.30%。土壤重金属各赋存形态的分级提取结果表明,生物炭和腐殖土会使Pb和Zn向趋于较稳定的形态转化,果木生物炭的单施和与腐殖土混施均增加了Pb和Zn残渣态所占比例。5%复合剂(秸秆生物炭与海泡石)、2%复合剂(秸秆生物炭与腐殖土)修复后土壤微生物总量分别增加了80.29%和68.52%;丛枝菌根真菌数量分别增加了92.39%和59.78%。因此,对于酸性土壤而言,生物炭与腐殖土复合改良剂更有利于土壤环境的修复。
梁妮净婷菲李中文曾沛艺王晨璇徐雨菲李芳芳陈异晖
关键词:重金属微生物生物有效性复合污染磷脂脂肪酸
碳基材料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行为和机制研究进展
2023年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常见的污染物,可通过工农业生产活动进入环境,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碳基材料具有多种优点且极具工程应用潜力,被广泛应用于VOCs污染防治的研究中。因此明确碳基材料与VOCs间的作用机制有着切实的环境意义。首先综述了VOCs的主要来源、危害。并以碳基材料为主要关注对象,论述了各种改性或未改性碳基材料对VOCs的吸附和降解效率;详细介绍了吸附和降解过程中两者间可能发生的作用机制;然后从碳基材料和VOCs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环境因素角度出发,探讨碳基材料吸附或降解VOCs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最后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总结出判定去除VOCs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法。基于此,碳基材料在VOCs治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研究成果可为碳基材料的结构调控方向、应用性能评价及其在VOCs吸附或降解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梁妮刘凯孔颖起兆雄陈全
关键词:降解降解途径自由基
利用分子生物标志物法揭示种植芭蕉的农业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与降解被引量:1
2018年
采集并比较两类不同耕作活动下的土壤(BJ和YS),利用分子生物标志物法对其中土壤有机质(SOM)的组成、分布特征和降解状态进行分析比较,以研究不同耕作活动对SOM的影响。土壤总碳含量从1.75%(YS)降低至1.58%(BJ),表明BJ中SOM的含量显著下降;脂肪酸的含量从127.22 mg g^(-1) C(YS)增大至345.09 mg g^(-1) C(BJ),长链烷烃C29、C31,以及芭蕉叶和茎中未检测到的烷醇在BJ中大量出现,表明芭蕉来源有机质的大量输入。C/N值从14.94(YS)降低至11.47(BJ),烷烃的ACLFA值从23.87(YS)增大至24.97(BJ),3,5-DHBA/V值从0.52(YS)增大至0.64(BJ),表明BJ的降解程度高于YS。短链烷烃和木质素V类可能来自原始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以上结果证明:人为耕作活动加速了SOM在土壤中的周转。广泛了解人为耕作活动对SOM的影响,将会为土壤经营管理以及估算受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提供重要的信息。
张朋超李芳芳常兆峰张惠芳王朋郭秉林梁妮
关键词:芭蕉分子生物标志物木质素
活性污泥和泥炭土有机质分子组成差异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土壤有机质(SOM)是控制土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关键组分,不同来源土壤有机质的组成、矿物保护机制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差异还不够明确.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标志物技术结合元素组成及比表面积分析表征酸处理前后的活性污泥和滇池底泥的有机质变化,进一步考察其对菲(PHE)和双酚A(BPA)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活性污泥中可提取游离态脂组分和木质素酚类组分要低于泥炭土,但降解程度要远高于泥炭土.活性矿物去除后,泥炭土中游离态脂含量明显增加,而活性污泥的游离态脂含量稍有减少,这可能是因为活性污泥游离态脂主要以短链脂肪碳为主,在酸处理过程中容易导致流失.而糖类的显著增加证明了易分解有机碳组分在土壤中被稳定保存.活性污泥和泥炭土中的木质素酚类的含量随着酸处理显著减少,这表明与活性矿物结合的木质素酚类具有更高的氧化程度,导致其溶解性增强.此外,游离态脂降解程度在去除活性矿物后呈降低趋势,而木质素酚类的降解程度却呈增大趋势,这说明活性矿物选择性保护降解程度低的游离态脂和降解程度高的木质素酚类.对于菲的吸附,两种土壤在去除活性矿物后因为极性组分的流失,吸附能力均有所提升,但对于双酚A的吸附,活性污泥由于在酸处理后木质素酚类和游离态脂的减少暴露出更多的吸附位点,而呈现出了吸附能力升高的趋势,泥炭土则因其被丰富的有机质包裹,在去除活性矿物后没太大变化.本研究为揭示不同源SOM与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李宇轩李炎李中文净婷菲梁妮李芳芳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有机污染物
分子生物标志物方法描述高岭石对不同源有机质的降解
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对于有机质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矿物对有机质不同组分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采集了不同新鲜植物类型组织(裸子植物松针和被子植物锥栗叶),以5∶1的质量比加入高岭石,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模...
李芳芳常兆峰梁妮周丹丹潘波
关键词:分子生物标志物有机质降解
环境中黑炭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环境介质中黑炭含量的测定不仅能够准确评估环境黑炭储量,也是表征黑炭性质的重要环节,研究与发展环境黑炭测定技术是探究全球碳循环和黑炭环境效应的重要基石.本文依据测定原理,将黑炭测定方法分为化学氧化法、热氧化法、分子标志物法和光学法,介绍了各种技术的发展与测定特点,并根据黑炭基准材料指导委员会推荐的12种标准物质测定结果,比较了不同黑炭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总结归纳了每种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另外,基于研究现状分析,指出黑炭测定方法的比较性研究、黑炭性质精确描述技术的丰富与发展、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描述黑炭性质、监测黑炭降解周期内的性质变化及其自身降解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将成为未来环境介质中黑炭研究领域的重点.
田路萍李贵弘梁妮阳雄义
关键词:黑炭测量方法生物质标准物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