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均

作品数:70 被引量:545H指数:14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2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2篇土壤
  • 21篇农田
  • 20篇黄土高原
  • 16篇中黄
  • 16篇陇中黄土高原
  • 13篇耕作
  • 13篇旱作
  • 13篇旱作农田
  • 11篇生物质炭
  • 11篇耕作措施
  • 10篇有机碳
  • 9篇秸秆
  • 8篇养分
  • 8篇团聚体
  • 8篇小麦
  • 8篇不同耕作
  • 8篇不同耕作措施
  • 7篇性状
  • 6篇氮素
  • 6篇土壤团聚体

机构

  • 70篇甘肃农业大学
  • 4篇甘肃省农业科...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甘肃省地矿局...
  • 2篇天水市畜牧技...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 1篇甘肃省农业工...
  • 1篇甘肃星硕生物...

作者

  • 70篇武均
  • 53篇蔡立群
  • 40篇张仁陟
  • 27篇齐鹏
  • 13篇罗珠珠
  • 11篇张军
  • 10篇董博
  • 6篇江晶
  • 5篇王晓娇
  • 4篇岳丹
  • 3篇刘学录
  • 3篇高小龙
  • 2篇李玲玲
  • 2篇种培芳
  • 2篇林栋
  • 2篇师尚礼
  • 2篇周冬梅
  • 2篇杨斌
  • 2篇陈建纲
  • 2篇尹国丽

传媒

  • 7篇水土保持学报
  • 7篇中国生态农业...
  • 6篇干旱地区农业...
  • 4篇草业学报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中国土壤与肥...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作物研究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常州工学院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陇东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0篇2023
  • 7篇2022
  • 13篇2021
  • 7篇2020
  • 8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为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地采用马铃薯连作模式,设置3个施肥处理,即:单施化肥(T)、有机肥配施化肥(YTF 1/2)、全量有机肥(YTF)。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马铃薯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马铃薯产量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土壤指标有土壤容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有效磷。YTF处理较T处理可分别显著(P<0.05)降低土壤容重16.8%,增加土壤孔隙度12.7%,提升饱和导水率25.3%。YTF处理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效磷含量43.0%,但各处理间土壤p H、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之间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时,较之T处理,YTF处理亦可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含量。YTF和YTF 1/2处理可分别较T处理提升马铃薯产量24.6%和12.8%。因此,施用有机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物理性状,亦能促产增收。
马文军武均宋雪峰王月胜蔡立群
关键词:化肥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
生物炭与叶面硒肥联合施用对生菜吸收镉及土壤镉形态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为探明生菜吸收富集镉的能力对生物炭与叶面硒肥的响应程度,抑制有毒有害元素镉的吸收。【方法】通过盆栽试验,以生菜为研究对象,在镉污染土壤中添加生物炭,并在生菜叶片上喷硒处理,探索了生物炭与叶面喷硒的联合施用对镉污染土壤理化指标(pH和有机碳)和土壤不同形态镉含量以及对生菜镉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1)土壤中添加生物炭与叶面硒肥都可以有效降低生菜可食部镉含量,其中喷施低浓度硒的效果更好。当生物炭添加量为30g kg^(-1),叶面喷硒浓度为1 mg L^(-1)时,生菜地上部镉含量由0.314 mg kg^(-1)降至0.049 mg kg^(-1),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2—2017)中规定的叶菜类镉限量值0.20 mg kg^(-1)。(2)镉胁迫下,添加生物炭与叶面硒肥的交互作用对生菜镉含量和镉富集与转运能力均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相对于生菜根部镉含量,添加生物炭的效应高于叶面硒肥的效应,而对于地上部镉含量,叶面硒肥的效应高于添加生物炭的效应。(3)生物炭添加可通过改善土壤pH和有机碳含量降低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镉的比例,增加残渣态镉的比例,从而有效地降低生菜对土壤中镉的吸收累积,减少生菜中镉含量。【结论】综合来看,生物炭与叶面硒肥联合施用可以降低生菜镉含量,其效果明显高于两者单独施用的效果,为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提供理论指导。
罗盼军马倩倩武均许旺旺马文军蔡立群
关键词:生物炭生菜土壤
一种具有防冻功能的育苗箱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防冻功能的育苗箱,包括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育苗箱体,所述育苗箱体内腔处设置有中心板,所述中心板顶部和底部均固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一端固接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一侧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安装壳体内...
刘泽华董文科梁赟亮杨斌林栋武均谢军种培芳袁建钰李子珍徐国荣刘行行谭兵兵
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3
2018年
为了探明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连续进行17年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碘化钠重液分组法,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的含量和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和占土壤总有机碳比例则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在0~40 cm各土层,各处理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54.02%~76.78%)均高于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31.78%~46.11%)。较之T处理,TS和NTS处理均不同程度提升土壤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的含量和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其中NTS处理的提升效果最显著,TS处理次之。虽然NT、TS、NTS处理可提升土壤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但T处理下的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高于NT、TS和NTS处理。耕作模式和秸秆添加模式均对土壤总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提升具有显著效应,但秸秆添加模式的效应高于耕作模式。同时,免耕模式仅对0~10 cm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的提升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对0~20 cm各土层土壤碳组分的提升效应均达显著水平,而添加秸秆对0~40 cm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组分均发挥着显著提升效应。综合来看,免耕配合秸秆还田可以提升土壤活力,促进土壤固碳,有利于该区构建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型农业生产模式。
武均蔡立群张仁陟张仁陟张军
关键词: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秸秆还田颗粒态有机碳
吐鲁番哈密瓜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对连作年限的响应被引量:6
2021年
哈密瓜(Cucumis melo var.saccharinus)连作障碍已经成为制约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探明哈密瓜连作年限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吐鲁番鄯善县不同连作年限哈密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连作年限哈密瓜农田根际土壤及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1)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哈密瓜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6~10年达到最大值;2)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哈密瓜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连作年限之间无显著差异,碱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硝酸还原酶活性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6~10年达到最大值;3)土壤养分元素含量、酶活性均受到连作年限及土壤采样部位的双重影响,但连作年限对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较强。总体上在连作年限为6~10年时,土壤中养分含量与总体酶活性均呈现较高的水平,而后逐年递减。
刘垠霖蔡立群赵瑞李海亮武均武均雷隆举孟巧霞
关键词:哈密瓜连作土壤养分酶活性
不同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为探明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影响,借助干筛法、约得尔法和LB法分析团聚体稳定性,依托布设于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豆-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共设4种耕作措施:传统...
武均
关键词:全氮全磷
文献传递
氮素补充对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5
2015年
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水平氮素补充对高寒草甸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分布格局的影响,于2012-2014年在青藏高原东部夏河县进行3 a的试验研究.试验为随机区组设计,包括0(对照)、50(低氮)、100(中氮)和200(高氮)kg/hm2 4个氮素补充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低、中、高水平氮素补充处理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层≥0.25 mm大团聚体质量分数(P〈0.05),比对照分别提高了4.74%、6.42%和1.96%;较之对照,低、中水平氮素补充处理显著增加了≥5 mm、≥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低、中水平氮素补充处理显著提升了0~30 cm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分别比对照提升了9.79%和12.63%.不同水平氮素补充处理有机碳、全氮含量大小排序分别为:中氮≈低氮&gt;对照&gt;高氮、中氮&gt;低氮≈高氮&gt;对照.不同粒级团聚体中〈0.25 mm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而全氮含量最低、≥0.25~2 mm粒级有机碳含量最低而全氮含量最高;低、中水平氮素补充提高了不同粒级团聚体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而高水平氮素补充处理显著降低了有机碳含量;低、中、高水平氮素补充增加了不同粒级团聚体全氮含量,其中中水平氮素补充处理最高,低水平氮补充次之.不同粒级团聚体含量是影响团聚体养分贡献率的主要原因,≥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与相应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5 mm和≥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与相应粒级团聚体全氮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连续每年补充50~100 kg/hm2氮可以改善高寒草甸土壤结构并提高土壤肥力状况.
刘晓东尹国丽武均陈建纲何振刚师尚礼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东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以陇东黄土高原(庆阳市西峰区新桥村)4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园地、耕地、荒地)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20~40 cm土层的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林地0~10 cm土层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显著低于耕地和荒地,但其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园地、耕地和荒地;10~20 cm土层中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排序为耕地>园地>荒地>林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排序为耕地>荒地>园地>林地,且林地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园地、耕地和荒地;20~40 cm土层中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排序为耕地>园地>荒地>林地,且园地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低于耕地,林地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园地、耕地和荒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随之增加。园地0~20 cm土层中机械稳定性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均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0~10、10~20、20~40 cm 3个土层水稳性土壤团聚体的MWD和GMD均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侵蚀能力排序为林地>耕地>荒地>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排序为林地>荒地>园地>耕地。总体来看,林地更有利于该区水土保持和土壤固碳。
王正伟武均李婉玲仁增草蔡立群罗珠珠
关键词:陇东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保护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被引量:57
2014年
依托设置于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豆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共设6种耕作措施:T(传统耕作)、NT(免耕不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TP(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及NTP(免耕+地膜覆盖)。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可降低土壤容重,提升土壤总孔隙度,NTS处理可显著降低0-30cm各土层土壤容重,并显著提升0-30cm各土层总孔隙度和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保护性耕作可增大0-30cm各土层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25mm)、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NTS效果最好;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MWD和GMD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MWD和GMD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进而促进作物增产。
武均蔡立群罗珠珠李玲玲张仁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物理性状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被引量:58
2015年
以连续进行12年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豌豆一小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0.25mm团聚体为优势团聚体,且i〉0.25mm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其他粒径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并无明显规律。较之T处理,TS、NT、NTS处理均可提升≥0.25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NTS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TS、NT、NTS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T处理,其中TS、NTS处理显著高于T处理,NTS处理高于TS处理;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小。较之T处理,NT、TS、NTS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NTS处理的含量最高;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同时,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加。2-5mm和O.25~2mm和≥5mm团聚体含量与相应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0.25~2mm和≥5mm团聚体含量与相应级别团聚体全氮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T处理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按其大小排序均为(〈0.25mm)〉(≥5mm)〉(0.25~2mm)〉(2~5mm),其他3种耕作措施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在各土层中的排序各有不同,并无明显规律。
武均蔡立群齐鹏张仁陟Yeboah Stephen岳丹高小龙
关键词:旱作农田耕作措施土壤团聚体土壤全氮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