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信杰

作品数:8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外向流
  • 4篇恒星
  • 3篇恒星形成
  • 3篇分子外向流
  • 3篇分子云
  • 2篇射电
  • 2篇射电观测
  • 1篇星际
  • 1篇星际尘埃
  • 1篇英文
  • 1篇日面
  • 1篇太阳
  • 1篇太阳望远镜
  • 1篇偏振
  • 1篇气相互作用
  • 1篇望远镜
  • 1篇猎户座
  • 1篇流体力学
  • 1篇供热
  • 1篇光度测量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8篇毛信杰
  • 3篇吴月芳
  • 3篇李守中
  • 3篇孙锦
  • 1篇白先勇
  • 1篇刘四清
  • 1篇邱红梅
  • 1篇李华宁
  • 1篇孙金江
  • 1篇童彝
  • 1篇邓元勇
  • 1篇王怡然

传媒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天文学报
  • 1篇天体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04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1
  • 2篇199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S140红外源的近红外观测——成协气体的供热
1990年
对S140中的红外源用北京天文台1.26米红外望远镜进行了近红外测光,获得了J.H.K三个波段的流量值,并利用红外天文卫星及地面红外和亚毫米波观测资料作了光谱综合分析,得出光谱斜率、红外光度和红外源的壳层结构。 本文还结合CO及NH_3等观测结果分析了红外源成协气体的供热,除了通过尘埃的作用,中心源还可能通过激波对气体输入能量;我们还讨论了外部热源及光电过程和宇宙线的加热作用。
吴月芳孙锦毛信杰李守中
关键词:红外源供热
利用太阳自转提取全日面太阳望远镜的平场和偏振本底被引量:2
2018年
平场和偏振本底改正是全日面单色像和偏振像数据处理的必要步骤.本文假设太阳自转一周过程中望远镜的平场和偏振本底不变,基于此从怀柔太阳观测基地第2144个卡林顿周的单色像和Stokes Q/I,U/I,V/I图像中利用中值算法提取出平场和Stokes I到Q,U,V的偏振本底.利用该方法提取的平场中包含一些小尺度的脏点、大尺度的光强不均匀性,提取的Stokes I到V的偏振本底成马鞍面分布,Stokes I到Q,U的偏振本底成倒钟形分布.平场改正后可以得到较理想的单色像.日面边缘偏振本底较大的宁静区扣除偏振本底后Stokes Q/I,U/I,V/I的平均值分别为-0.8×10^(-4),0.9×10^(-4),1.3×10^(-4),远小于改正前的-6.8×10^(-4),2×10^(-3),1.7×10^(-3).该方法无需定标观测,从常规观测数据中即可提取出平场和偏振本底,对天基、远程无人值守观测的数据标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白先勇邓元勇王怡然刘四清毛信杰
关键词:太阳偏振光度测量
猎户座B的射电观测
2000年
利用德令哈观测基地 13.7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 Orion B做 13CO( J=1→ 0 )和 C18O( J=1→ 0 )成图观测 .二者均有双极外向流结构 .13CO的 2个方向的外流很不对称 ,中心位置与 CO( J=1→ 0 )外向流大致相同 ,与 CO( J=1→ 0 )外向流相比 ,C18O的外向流中心向北偏移约 1.5′
毛信杰孙金江米兰玉苏江涛
关键词:恒星形成分子云分子外向流射电观测
分子外向流源的近红外观测及红外谱分析
1991年
本文给出了21个分子外向流源和两个具有稠密核的非分子外向流源的近红外观测结果.同时结合它们的IRAS和其它地面台站的红外观测资料,分析了分子外向流源红外谱的某些特性,平均地看,在2.28μ和25μ间分子外向流源的谱斜率要大于非外向流源的谱斜率.大多数双极外向流的谱斜率则大于2.采用修正的黑体光球模型计算了分子外向流源中心年青天体和拱星包层对JHK观测流量的贡献.对那些已知热光度的源,通过模型拟合导出了其中心星的光球温度和拱星消光.结果表明:与分子外向流成协的年青星,大多数可能是 TTauri星(5000—7000K)或发射线—星(9000—26000K).由JHK流量导得的拱星消光大约在10—20星等.所有这些事实,陡的红外能谱,强的拱星消光和高的红外光度比率都说明分子外向流源仍然是深嵌在分子云稠密核内部或附近的年青天体.本文采用普朗克函数和λ>35μ时的λ^(-1)尘埃发射率模型对(3.5—25μ)和(60—160μ)的红外谱进行了模型拟合,由5个源的计算结果得到的分子外向流源拱星包层的温度分布规律为Td(r)ocr^-(0.39-0.48),与和HII区成协分子云的理论结果相近.
孙锦吴月芳毛信杰李守中
关键词:分子外向流
分子外向流源的近红外测光
1990年
星际介质中相对致密的区域是分子云,观测与理论已确认,恒星诞生于分子云。近10年来在恒星形成区不断观测到冷分子气体的高速外流,证明了在恒星演化早期,大多数星都将经历一个高能量的物质喷发阶段。目前对这类源的研究主要是通过CO分子谱线的观测与分析进行的。部分工作涉及分子外向流的中、远红外分析,采用的是红外天文卫星(IRAS)的资料。为了进一步弄清这类天体整个红外谱特征以及它与恒星早期物质喷发的关系,1988年1月、8月和1989年1月、8月。
孙锦毛信杰吴月芳李守中
关键词:恒星演化
大质量恒星形成时的成团倾向(英)
1998年
提出用准直因子与分子外向流质量之间的关系,分子外向流动量变化率和质量变化率与中心源的光度关系,统计地推断作为外向流驱动源的中心星是单个存在的,还是成团的,或是尚未探测到.
毛信杰邱红梅王玉春
关键词:恒星形成外向流HII区
分子云的感应方程及其解(英文)
1997年
分子云是弱电离的等离子体,用三元流方程描述时,计入波与粒子的相互作用以及因此引起的反常电阻,导出感应方程.磁场的变化与欧姆耗散及双极扩散有关.对一个简单例子,求得感应方程的解.
毛信杰童彝
关键词:磁流体力学分子云
暗分子云核L183的射电观测和尘气相互作用
2004年
利用青海德令哈观测站 13.7m射电望远镜对暗分子云核L183作成图观测 ,选用的谱线为C18O(J=1 0 ) .与Swade利用NH3(1,1)谱线所作的等积分强度图比较 ,发现NH3图中的 2个极值位置位于C18O密度分布的低密度谷区 .由于NH3的辐射与尘埃的红外辐射分布相关 ,所以C18O分子密度的减少是因为尘埃吸附 .
李华宁毛信杰
关键词:恒星形成分子云星际尘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