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田
- 作品数:6 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被引量:28
- 2009年
-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TMAD)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左心衰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40例,二维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LVEF)。使用TMAD技术,测量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最大位移(Ds)、最大位移达峰时间,并将平均Ds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F组的LVEDd、LVEDV、LVESV均显著增加(P<0.01),LVEF显著减低(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DS比正常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DS的达峰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正常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0.853,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呈正相关,但较正常组低(r=0.419,P<0.05)。结论TMAD作为一种新技术成为简单、准确、客观地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新途径。
- 张军李雪刘丽文刘兵段云燕李金芳温江田崔明亮
-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二尖瓣心力衰竭
- 评价超声指导下参数优化心脏再同步治疗后的疗效
- 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近年兴起的新方法。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起搏装置硬件、软件发展及置入方法的改进及显效机制逐步明了,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并受益于CRT。但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入选的人群中仍有20%~30%无明...
- 刘丽文张军李金芳温江田张海滨李军周晓东李雪
- 文献传递
- 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疗效的评价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TMAD)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短期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使用TMAD技术测量2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CRT前和CRT1个月后左室壁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最大位移(Ds)、二尖瓣环6个位点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dsd)以及任意两位点收缩期最大位移达峰时间的最大差值(Tdsdiff),并将平均Ds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的左室射血分数(I。VEF)、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及左室面积变化分数(FAC)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RT1个月后二尖瓣环6个位点Ds及平均Ds比CRT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dsdiff较CRT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6个位点Td—sd较CRT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LVESV、FAC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9,0.529,0.567,P〈0.05)。结论TMAD可以用来评价CRT患者的短期疗效。
- 李雪张军刘丽文朱霆刘兵李金芳温江田崔明亮
-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左心室壁收缩期后收缩
- 2009年
-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后左心室壁收缩期后收缩(PSS)变化对评价室壁运动同步性的价值。方法对1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术前、术后3个月和正常对照组21例,应用Philips IE33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分别获取受检者心尖3个标准切面的心肌组织速度图像,并用Q-Lab分析软件测量左心室壁基底部和中间部12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射血期峰值速度(Vs)、PSS峰值速度(Vpss),计算Vpss与Vs的比值(Vpss/Vs),并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正常对照组仅少数节段出现生理性PSS,多位于室间隔及前壁的基底部,Vpss/Vs<1;慢性心力衰竭组多数节段出现病理性PSS,15例患者中有55个节段出现Vpss/Vs>1;(2)CRT患者术后3个月基底部及中间部的Vs明显高于术前(P<0.01),基底部Vpss明显低于术前(P<0.01),左心室基底部Vpss/Vs明显低于术前(P<0.01),中间部Vpss/Vs较术前无明显改善;(3)CRT患者术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结论左心室壁PSS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前后室壁同步化运动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CRT能够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收缩功能,逆转左心室解剖重构。
- 李金芳张军刘丽文张海滨刘兵易甫李雪温江田
-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室复建左心室功能
- 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壁的收缩后收缩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等容舒张期出现的左心室壁收缩后收缩(PSS)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VI)检测60例CHF患者及对照组30名正常人的心肌运动,应用QLAB分析软件测量左心室各壁基底段和中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Vs)、持续时间(Ts)及PSS峰值速度(Vpss)、持续时间(Tpss)。结果CHF组基底段和中间段在等容舒张期PSS的发生率均为34.44%,其中病理性PSS的发生率分别为29.44%、29.72%。对照组基底段和中间段在等容舒张期PSS的发生率分别为26.11%、20.56%,未发生病理性PSS。与对照组的生理性PSS相比,CHF组的病理性PSS峰值速度增高、持续时间延长(P<0.05)。结论CHF患者的病理性PSS峰值速度高、持续时间长,可能是导致CHF患者左心室不同步运动的原因之一。
- 温江田张军刘丽文张海滨沈敏戴杨崔明亮李金芳
- 关键词:组织速度成像心力衰竭收缩后收缩
- 溶氧反馈-补料分批技术高密度培养基因重组MAGE1/HSP70/MAGE3工程菌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建立人黑色素瘤抗原MAGE1/HSP70/MAGE3融合蛋白基因重组工程菌E.coli.BL21/pET-MHM的高密度发酵工艺。方法以摇瓶发酵结果为基础,扩大至NBS BiofloⅣ20L发酵罐发酵,利用溶氧反馈-补料分批培养技术,对影响工程菌生长及目的蛋白表达的因素如发酵培养基、活化时间、诱导浓度及时间、pH值及分批补加营养物质等进行优化。结果保持培养过程中40%的溶解氧,采用半合成培养基、活化至对数生长期时0.2mmol/LIPTG诱导5h以及以甘油为碳源连续流加补料的条件发酵,连续3批重复发酵,最终菌密度D(600)均达45~50时,菌体量可提高至70g/L以上,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38%以上。结论确定了周期短、产率高且稳定可靠的发酵工艺。
- 胡沛臻温江田路凡王孝功李侠司少艳葛伟黄杨张秀敏隋延仿
- 关键词:黑色素瘤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