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滕旭

作品数:14 被引量:128H指数:5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耐药
  • 5篇肝炎
  • 5篇病毒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疫苗
  • 4篇耐药株
  • 4篇肝炎病毒
  • 3篇米夫
  • 3篇拉米夫定
  • 3篇拉米夫定耐药
  • 3篇拉米夫定耐药...
  • 3篇基因
  • 2篇免疫
  • 2篇免疫学效果
  • 2篇类似物
  • 2篇减毒活疫苗
  • 2篇核苷
  • 2篇HBV

机构

  • 14篇哈尔滨医科大...
  • 4篇哈尔滨市第一...
  • 3篇黑龙江省医院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哈尔滨市疾病...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大连大学附属...

作者

  • 14篇滕旭
  • 7篇谷鸿喜
  • 5篇徐维祯
  • 4篇于波海
  • 3篇李迪
  • 3篇房勇
  • 3篇商庆龙
  • 2篇付丽娟
  • 2篇梁爽
  • 2篇张国民
  • 2篇王燕
  • 1篇高春波
  • 1篇李立群
  • 1篇余敏红
  • 1篇张亚男
  • 1篇杨志伟
  • 1篇苏丽菊
  • 1篇马延秀
  • 1篇张萌
  • 1篇秦辉

传媒

  • 3篇国际免疫学杂...
  • 3篇中国疫苗和免...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中国医药
  • 1篇第九届全国病...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预测败血症血液培养阳性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和比较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败血症患者血液培养阳性的临床价值。方法132例败血症患者纳入该研究,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液培养实验,并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CT、hs-CRP,评价PCT和hs-CRP预测血液培养阳性的应用价值。结果血液培养阳性与血液培养阴性者PCT的中位浓度分别为7.92ng/mL和0.9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预测血液培养阳性的准确率明显高于hs-CRP,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P=0.001)和0.690(P=0.247)。PCT与hs-CRP联合应用预测血液培养阳性与单独应用PCT预测血液培养阳性的检测结果相似,AUC为0.885(P=0.001)。PCT的中位截点为0.91ng/mL时,预测血液培养阳性的灵敏度为90%;PCT的截点为1.14ng/mL时,这一灵敏度仍保持不变。这两个截点水平可以减少51%和56%的不必要的血液培养送检申请。结论与hsCRP相比较,PCT水平可更好地预测败血症患者血液培养阳性率。
于波海余敏红张萌柴淼苏丽菊高春波孙琦滕旭
关键词: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败血症血液培养
风疹减毒活疫苗免疫学效果和保护效果的系统评价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评价国产风疹减毒活疫苗(Rubella Attenuated Live Vaccine,RV)的保护效果,为完善RV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评价方法,以风疹、免疫、效果为检索词,全面检索1994~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据库》,对纳入文献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0篇,14篇是免疫学效果的研究,4篇是免疫持久性的研究,2篇是对保护效果进行了对照研究。对RV免疫学效果和保护效果系统评价显示,接种RV后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为97.3%~100.0%,IgG抗体阳性率为85.4%~100.0%;7年后抗体阳性率保持>90%;Meta分析疫苗的保护效果为77%。结论接种RV后,抗体阳性率高,并能保持较好的持久性和保护作用。
王燕王华庆徐维祯滕旭商庆龙房勇谷鸿喜
关键词:风疹减毒活疫苗META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学效果和保护效果的系统评价被引量:86
2011年
目的通过对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Mump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uV)免疫学效果和保护效果的系统评价,为完善MuV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评价方法,以疫苗、流行性腮腺炎、效果为检索词,全面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1年)及其世纪期刊(1979~1993年)和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1982~2011年),对纳入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3篇,16篇涉及MuV免疫学效果研究,3篇为MuV免疫持久性的研究,4篇为病例对照研究。对MuV免疫学效果和保护效果系统评价显示:血凝抑制抗体阳转率为23.21%~93.18%,IgG抗体阳转率为83.2%~97.7%;3年后抗体阳性率保持>75%;Meta分析显示,疫苗的保护效果为85%。结论接种MuV后,IgG抗体阳转率较高,并能保持较好的持久性和保护作用。
徐维祯张国民梁爽王燕商庆龙滕旭李迪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学效果META分析
ASP-RNAi对HBV拉米夫定耐药株基因表达的影响
滕旭徐维祯房勇马延秀李迪谷鸿喜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类似物交叉耐药株RT区变异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多种核苷类似物(NAs)序贯治疗产生交叉耐药的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RT区变异位点和变异类型。方法筛选6例临床上对两种或两种以上NAs产生交叉耐药的患者,并从患者血清中获取HBV交叉耐药株DNA,进行全基因克隆和测序,从而分析其变异特点和规律。结果经测序鉴定,6位患者体内HBV基因型均为C型,产生交叉耐药的相关性变异以rtM204V/I(YMDD)变异为主(50%),部分YMDD变异株伴有rtL180M变异(16.7%)、其他伴随变异包括rtV173L(16.7%),rtL80I(16.7%)。此外,还发现RT区次要变异伴随位点rtL269I(40%)、rtQ333K(56.7%)、rtH337N(56.7%)。结论RT区次要变异伴随位点rtL269I、rtQ333K、rtH337N的出现可能增强了HBV YMDD变异株在体内的复制能力,并对交叉耐药准种所占比例起到了放大的效果,从而导致本研究中6例患者出现对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和替比夫定产生多重耐药。
滕旭林乐勋陈丽玲梁爽徐晖谷鸿喜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交叉耐药病毒变异
黑龙江省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株YMDD变异与基因型、BCP区变异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黑龙江省乙型肝炎病毒(HBV)拉米夫定耐药株YMDD变异与基因型、HBVBCP变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收集的245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多重PCR法检测HBV的基因型;荧光标记杂交双探针PCR融解曲线法(FH—PCR—MC)检测HBVYMDD变异及变异类型;巢式PCR法扩增HBVC基因区,测序分析BCP位点变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HBVYMDD野生株、变异株中,基因型B、C、B与C混合型分别为8.8%、89.2%、2.0%;6.3%、93%、0.7%,基因型构成比无统计学的差异。HBVBCP的变异率在YMDD野生株与变异株分别为69.6%、76.9%,无统计学的差异。在HBVYMDD野生株中,HBVB基因型BCP的变异率22.2%,C基因型BCP的变异率73.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但在YMDD变异株中,无统计学的差异。在YIDD、YVDD变异株HBVBCP变异率分别为83.0%和64.6%,存在统计学的差异(P〈0.05)。结论在HBVYMDD野生株中,与B基因型相比,C基因型更易发生BCP变异;YMDD变异株中,BCP变异率在B、C基因型间无统计学差异,BCP变异在变异类型间(YIDD、YVDD)存在统计学差异;与YVDD变异株相比较,YIDD变异株易发生HBVBCP的变异。
秦辉程险峰滕旭徐维祯房勇谷鸿喜李迪
关键词:HBV拉米夫定耐药株YMDD变异基因型
RNAi对HBV拉米夫定耐药株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感染是当前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由HBV持续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己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但...
滕旭
关键词:拉米夫定耐药变异小干扰RNA等位基因
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机制及临床策略被引量:5
2013年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高流行地区,人群感染率达到10%,由HBV持续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
付丽娟滕旭谷鸿喜
关键词:核苷(酸)类似物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机制
肝脏疾病进展与乙型肝炎病毒前 C/C 区突变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C/C区突变位点与肝脏疾病进展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直接测序法检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3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20例,分析前C/C区变异位点与患者病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前C/C区变异位点T1762/A1764、A1896发生率(86.3%,54.5%)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32.1%,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HBV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HBeAg阴性患者T1762/A1764,T1766/A1768,A1896变异位点发生率较HBeAg阳性患者显著增高( P <0.05)。结论 T1762/A1764,A1896突变率的增加会促使肝脏疾病进展至肝硬化;HBeAg阴患者T1762/A1764,T1766/A1768,A1896变异位点的频率增加会促进肝脏疾病的进展。
付丽娟陈颖张怡滕旭张亚男杨志伟
关键词:遗传学点突变肝疾病
病毒组与人类疾病
2017年
病毒组(virome)是指人体内所有病毒的基因组,包括感染宿主细胞的病毒、感染人类体内其他生物体的病毒以及经进化后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的病毒残余物。它数量庞大,拥有地球上变异速度最快的遗传物质。病毒组对宿主的影响非常复杂,单纯作为病原体感染的观点已不能诠释与病毒相关人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相反,可以认为病毒组是人类基因组甚至转录组中的一部分,它们在一些特定组织或分化发育阶段的异常表达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于波海滕旭
关键词:宿主免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