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奇娟

作品数:11 被引量:137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市大兴区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睡眠
  • 3篇睡眠问题
  • 3篇儿童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 2篇睡眠时间
  • 1篇低出生体重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死亡
  • 1篇心理健康
  • 1篇心理健康状况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现状
  • 1篇婴儿
  • 1篇幼儿
  • 1篇月龄
  • 1篇孕产
  • 1篇孕产妇
  • 1篇孕产妇死亡
  • 1篇孕产妇死亡率

机构

  • 8篇北京市大兴区...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北京市东城区...

作者

  • 10篇王奇娟
  • 5篇康洪霞
  • 4篇张丽晋
  • 4篇李一辰
  • 3篇刘秋明
  • 3篇李京佳
  • 1篇傅茂笋
  • 1篇王洁
  • 1篇何辉
  • 1篇席波
  • 1篇尚晓瑞
  • 1篇李军
  • 1篇张敏
  • 1篇刘嫚

传媒

  • 3篇中国生育健康...
  • 3篇中国妇幼健康...
  • 2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市两区婴儿睡眠行为和睡眠问题横断面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两区婴儿睡眠行为和睡眠问题现况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为促进婴儿期睡眠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1日-8月31日期间选取北京市两个区各2个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随机抽取894例常住婴儿,对其养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婴儿睡眠状况。结果婴儿与家人同床睡眠比例为55.0%,41.1%为同屋但不同床睡眠;侧卧和仰卧睡眠比例分别为48.1%和46.9%;奶睡和摇/抱睡分别占50.5%和28.7%。婴儿睡眠问题发生率为65.9%,常见有入睡困难(26.0%)、夜醒≥4次(13.0%)和夜哭(12.8%),昼夜颠倒比例为8.9%。多因素分析显示,昼夜颠倒(OR=2.479,95%CI:1.341~4.584)和夜醒(OR=3.097,95%CI:1.873~5.122)是夜哭的危险因素,而婴儿睡眠困难一般(OR=0.237,95%CI:0.087~0.646)、稍有困难(OR=0.190,95%CI:0.072~0.499)、无困难(OR=0.112,95%CI:0.042~0.294)是夜哭的保护因素。结论北京地区婴儿以同床睡眠、奶睡/抱睡为主,睡眠问题发生率较高,睡眠节律紊乱会增加夜哭,需要面向家长加强婴儿期睡眠健康宣教和指导工作。
张丽晋王丹康洪霞王奇娟魏乾伟何辉尚晓瑞李一辰
关键词:婴儿睡眠问题
2001至2014年我国孕产期保健服务现状及效果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分析2001至2014年我国孕产期保健服务的现状和效果,探讨各项保健服务指标与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动态数列和多样本秩和检验分析各指标的时间趋势和地区差异,运用秩相关分析探讨各保健服务指标与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 2001至2014年,我国各孕产期保健服务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住院分娩率上升最快,平均上升速度达2.10%;2014年,不同地区在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587、21.357,均P<0.05)。同时,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6.25%和6.73%;2014年,两指标的地区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856、14.455,均P<0.05)。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与各保健服务指标之间均存在强的负相关(|rs|值为0.776~0.996,均P≤0.001),其中两项死亡率均与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的相关性最大。结论 2014年,我国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以及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仍存在地区差异,尚需进一步改善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缩小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的地区差异。
康洪霞王奇娟刘秋明李京佳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率围生儿死亡率孕产期保健住院分娩率
2013至2017年北京市大兴区户籍新生儿死亡情况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大兴区2013至2017年新生儿死亡情况,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NMR)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大兴区2013至2017年新生儿死亡监测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和死因别新生儿死亡率和构成情况等。结果 2013至2017年大兴区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比例为55.97%,新生儿死亡中早期新生儿死亡占65.33%,24小时内的新生儿死亡占36.00%。NMR为1.60‰,男性和女性NMR分别为1.95‰和1.23‰,早期和晚期NMR分别为1.05‰和0.56‰。新生儿死亡死因前三位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30.67%)、先天异常(25.33%)和出生窒息(22.67%),早产或低出生体重中,极早产儿、中期和晚期早产儿分别占47.83%、43.48%和8.70%。先天异常中以先天性心脏病最多,占38.89%。前三位死因的死亡率分别为0.49‰、0.41‰和0.36‰。不同年份间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MR:χ^2=1.623,P=0.805;男性NMR:χ^2=1.498,P=0.827;女性NMR:χ^2=0.762,P=0.944;早期NMR:χ^2=2.322,P=0.677;晚期NMR:χ^2=3.804,P=0.426;早产低体NMR:χ^2=8.010,P=0.078;出生窒息NMR:χ^2=7.847,P=0.073;先天异常NMR:χ^2=1.908,P=0.763;先天性心脏病:χ^2=2.869,P=0.561)。结论抓住出生后第一周,加强新生儿的保健和诊治,提高极早产儿、中期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和出生窒息等危重症新生儿的救治能力等是减少新生儿死亡的关键。
刘广美王奇娟康洪霞刘秋明李京佳
关键词:新生儿死因构成先天异常
北京市24~35月龄儿童睡眠现况及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了解北京市24~35月龄儿童的睡眠现况并探讨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 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睡眠调查项目,于2021年6―7月收集223名24~35月龄儿童的社会人口学信息、睡眠情况和行为问题等资料,比较不同特征儿童的睡眠问题及行为问题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问题与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全天睡眠时间(11.6±1.2)h,夜间睡眠时间(9.2±0.9)h,白天睡眠时间(2.4±0.9)h。由家人陪护入睡的比例为76.7%,与家人同床睡的比例为75.8%,入睡晚于21:00的比例为76.2%,认为孩子睡觉有困难的养护人占44.4%。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 20 min)、睡眠质量不良(夜醒次数≥2)、睡眠时间不足(全天睡眠时间<11 h)的发生率依次为44.8%、17.9%、15.2%。行为问题的可疑异常检出率为12.1%,各因子的可疑异常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睡眠问题为36.6%、破坏行为为22.1%、身体诉述为22.0%、社交退缩为18.4%、抑郁为12.1%、攻击行为为9.4%。多因素分析显示,睡眠问题中仅睡眠质量不良是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OR=2.58,95%CI:1.01~6.60)。结论 北京市24~35月龄儿童的睡眠卫生状况较差,睡眠质量与行为问题有关联。
魏乾伟张丽晋王丹王奇娟李一辰
关键词:睡眠问题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幼儿
父母睡眠质量和抑郁现状及其与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关联
2024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0~35月龄婴幼儿父母的睡眠和抑郁现状,探讨其与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关联。方法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睡眠调查项目,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市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2个区:东城区和大兴区,每区随机选取2个街道或乡镇,按0~35月龄分组采取抽签方式随机抽取北京市常住婴幼儿,于2021年6月至7月发放问卷1344份,本研究选取答卷人为父母的1287例进行分析。应用简明婴儿睡眠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分别评估儿童睡眠状况、父母睡眠质量和父母抑郁情绪。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睡眠不良和抑郁情绪与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关联。结果父母睡眠不良和抑郁情绪检出率分别为15.8%、7.3%。婴幼儿与父母同屋睡的比例为94.9%,需安抚入睡的比例为93.7%,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良、睡觉有困难的发生率依次为34.0%、11.7%、19.9%、50.0%。单因素分析显示,父母睡眠不良的婴幼儿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足、睡觉有困难的比例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父母有抑郁情绪的婴幼儿睡觉困难的比例明显高于父母无抑郁情绪的婴幼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父母睡眠不良(OR=2.23,95%CI:1.60~3.11)和抑郁情绪(OR=1.76,95%CI:1.10~2.84)均是婴幼儿睡觉有困难的危险因素。结论父母睡眠不良和抑郁情绪与婴幼儿睡眠问题有关联,婴幼儿睡眠咨询及干预应关注父母的睡眠及情绪状态。
魏乾伟张丽晋王丹王奇娟李一辰
关键词:睡眠质量抑郁睡眠问题婴幼儿
山东省部分地区妊娠晚期孕妇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分析山东省部分地区妊娠晚期孕妇的心理状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妊娠晚期孕妇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基本情况调查表对462名孕龄为28~37周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妊娠晚期孕妇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结果 SCL-90的调查结果显示,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躯体化、强迫、焦虑和恐怖因子的均分高于国内常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高、与公婆的关系不融洽、家族遗传疾病史、此次妊娠前较多的流产次数、担心分娩以及担忧孩子的健康是孕妇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 妊娠晚期的孕妇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且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需从医院、家庭等各个方面进行改善.
张敏王洁王奇娟傅茂笋
关键词:孕妇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2006-2015年北京市大兴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大兴区2006-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主要死因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动态数列对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进行时间趋势的描述,使用卡方趋势检验分析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5年大兴区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44‰、1.97‰和3.01‰,2006-2015年的年平均下降速度分别达10.43%、10.19%和7.75%。2006-2010年,大兴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肺炎、出生窒息、其他先天异常和交通意外,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的死亡率由103.65/10万下降到52.45/10万,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5.028,P<0.05)。结论 2006-2015年,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继续加强妇幼系统管理和产、儿科的合作,提高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减少新生儿期死亡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康洪霞王奇娟刘秋明李京佳
关键词:死亡率
1993-2009年7~18岁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率变化趋势被引量:71
2012年
【目的】探讨1993-2009年7~18岁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和腹型肥胖率变化趋势。【方法】选取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6次横断面调查数据,研究对象为7~18岁中国11 592名学龄儿童。研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地区、身高、体重和腰围等。【结果】7~18岁中国学龄儿童体质指数增加0.6kg/m2(趋势P<0.001),腰围增加1cm(趋势P<0.001);超重肥胖率从8.1%增加到18.0%(趋势P<0.001);腹型肥胖率从15.3%增加到28.9%(趋势P<0.001)。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及腹型肥胖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地区均显示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趋势P<0.001)。【结论】17年来中国学龄儿童BMI、腰围、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逐年增长,腹型肥胖的增加速度更为显著。因此,控制儿童肥胖迫在眉睫。
刘嫚席波王奇娟袁媛李军
关键词:超重肥胖腹型肥胖儿童
城乡婴幼儿睡眠时间现状调查
2024年
目的 了解北京市部分城乡地区婴幼儿睡眠时间现状。方法 2021年6月—8月期间在北京市两区各2个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1 328例0~35月龄常住婴幼儿,采用简明婴儿睡眠问卷对养护人进行有关婴幼儿睡眠时间现状的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婴幼儿睡眠时间特点。结果 婴幼儿夜间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和24 h总睡眠时间随月龄增加逐渐减少(P<0.01),从出生到3岁前平均分别减少了0.8 h、5 h和4.5 h。夜间睡眠时间占比随月龄增加逐渐增加(P<0.01),由0<月龄≤1的56.3%增加到29<月龄≤35的81.8%。城市婴幼儿白天睡眠时间少于乡村,夜间睡眠时间占比城市则高于乡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参照国内2017年发布的《0岁~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婴幼儿睡眠时间不足中,0<月龄≤3、3<月龄≤11及11<月龄≤35分别占8.4%、15.3%和11.7%。结论 婴幼儿期处于睡眠快速发展阶段,婴幼儿睡眠情况具有城乡差异,存在一定比例的睡眠不足。
张丽晋王丹王奇娟魏乾伟李一辰
关键词:婴幼儿城乡睡眠时间睡眠不足
北京市大兴区2013~2019年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乳腺癌和宫颈癌(简称两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分别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和6位,死亡率居第5和8位[1]。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而宫颈癌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46万,其中我国占1/3,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趋于年轻化[2]。为有效降低两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依据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原则.
刘广美王奇娟王奎香王付菊康洪霞
关键词:女性恶性肿瘤宫颈癌乳腺癌年轻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