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艳

作品数:23 被引量:257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药物
  • 3篇营养
  • 3篇文献复习
  • 3篇基因
  • 3篇房颤
  • 3篇复习
  • 2篇心血管
  • 2篇性病
  • 2篇血管
  • 2篇医院内
  • 2篇医院内感染
  • 2篇营养风险
  • 2篇营养风险筛查
  • 2篇营养风险筛查...
  • 2篇占位
  • 2篇占位性
  • 2篇占位性病变
  • 2篇针吸

机构

  • 23篇北京医院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南开医...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浙江医院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

作者

  • 23篇王艳
  • 6篇孙铁英
  • 4篇朱明炜
  • 4篇韦军民
  • 4篇方保民
  • 3篇柯会星
  • 3篇崔红元
  • 3篇王丹丹
  • 3篇许小毛
  • 3篇汪芳
  • 3篇周为
  • 3篇杨晨光
  • 3篇陈伟
  • 2篇田振莲
  • 2篇吴咏冬
  • 2篇周苏明
  • 2篇杨菁菁
  • 2篇潘明鸣
  • 2篇陈鄢津
  • 2篇李燕明

传媒

  • 7篇中华老年医学...
  • 4篇中华结核和呼...
  • 2篇中国医刊
  • 2篇中华临床营养...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营养状态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调查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前瞻、平行、多中心横断面调查,2012年4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期间,在北京医院、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开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年龄≥65岁的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人体测量指标和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并应用微型营养评定精法(MNA-SF),了解其营养状态,记录住院期间病死率、感染性并发症、住院时间等临床结局指标,并分析不同营养状态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对数据行χ~2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本研究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2 093例,年龄(75.2±6.9)岁,体重指数(24.2±3.7)kg/m2,握力(18.2±11.8)kg,上臂围(26.6±3.5)cm;白蛋白(35.81±10.51)g/L;总蛋白(65.19±7.79)g/L;前清蛋白(182.8±104.1)mg/L;甘油三酯(1.46±1.12)mmol/L;血浆总胆固醇(4.16±1.49)mmol/L;血红蛋白(126.7±18.1)g/L;1 993例患者完成了MNA-SF,顺应性95.22%;其中5.77%(115/1 993)存在营养不良,28.50%(568/1 993)有营养不良风险;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肌病、心瓣膜等疾病的营养不良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总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4.92%,其中营养正常患者为3.36%,营养不良风险患者为6.51%,营养不良患者为1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79,P<0.05);总住院时间为(10.94±7.60)d,营养正常患者住院时间为(10.10±6.97)d,营养不良风险患者为(12.25±8.16)d,营养不良患者为(14.94±9.7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480,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有一定的营养不良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且营养不良风险及营养不良与不良临床结局正相关,应重视其住院期间的营养状态的评估和干预。
王艳许静涌崔红元朱赛楠朱明炜韦军民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营养状况营养评价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血管针吸活检在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总结分析应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血管针吸活检(EBUS-TVNA)诊断6例纵隔占位性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12月于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应用EBUS-TVNA穿刺的6例纵隔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EBUS-TVNA穿刺纵隔肿物的诊断效果。结果本研究恶性病变术后结合EBUS-TVNA病理结果确诊,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半年完成随访,所有良性病变患者均通过术后半年随访胸部CT评估并经临床医生判断得出最终诊断。6例患者中,肺鳞状细胞癌2例,肺腺癌2例,上皮细胞鳞化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穿刺见肺门/纵隔淋巴结炎性改变1例。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BUS-TVNA检查,3例(50%)出现轻度并发症,均为术中轻-中度出血,均无重度出血、心率加快或减慢、血氧降低等穿刺并发症发生。结论EBUS-TVNA可作为活检肺门/纵隔旁有血管穿行或包绕的肿物的重要检查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EBUS-TVNA增加了患者获得病理诊断的机会,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王艳张旻陈岚周为
关键词:安全性
高龄帕金森病患者腹部手术继发恶性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 急性肾损伤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1年
目的加深对高龄帕金森患者腹部手术后继发恶性综合征及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的认识。方法本文报道1例我科救治的85岁高龄帕金森患者腹部手术后发生恶性综合征、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的病例,总结其诊断及成功救治经验,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体温高达40.5℃,发热伴有四肢强直、持续不自主抖动,肌张力增高,血清肌酸激酶高达104615 U/L,伴有心动过速,血压降低,呼吸频率加快,意识障碍和出汗异常等临床表现,符合恶性综合征诊断标准,并发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休克等并发症,经早期诊断、积极救治,抢救成功。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一旦在用药过程中短时间内出现高热伴强直或是原有帕金森病症状突然加重,应考虑到发生恶性综合征可能,并逐一排查诱因。
王艳潘明鸣乔力松杨继红范芸阿达克方保民
关键词:帕金森病横纹肌溶解肾损伤
新型甲型H1N1流感研讨会纪要被引量:6
2009年
2009年6月16日,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举办了甲型H1N1流感研讨会,北京医学会金大鹏会长等领导、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公室副主任余宏杰教授和在京呼吸病学专家出席了研讨会。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刘又宁教授主持会议,与会领导和专家们对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变化以及防控策略进行了深人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为了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暴发流行,北京实施了“外堵输入,内防扩散,高度警惕,有效防范,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群专结合,以专为主”的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王艳王丹丹孙铁英
关键词:H1N1流感甲型呼吸病学
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通过对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体基因盒(SCCmec)Ⅴ型的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病例的分析,增强对MRSA社区或医院获得性感染的认识。方法对2008年6月19日北京医院皮肤科收治、呼吸科会诊的1例SCCmec Ⅴ型的MRSA感染病例分离自血及痰标本的3株MRSA菌株进行培养及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应用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甲氧西林耐药性决定因子A(mecA)基因鉴定和杀白细胞素(PVL)基因检测,应用多重PCR方法对其进行SCCmec分型。结果患者男,73岁,因剥脱性皮炎入院,病程中出现MRSA败血症,继之出现双侧肺炎,最终因感染性休克死亡。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该MRSA菌株除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外,对其他抗生素如克林霉素敏感,对莫西沙星、庆大霉素为中介性耐药。分离的3株MRSA均属于SCCmec Ⅴ型。结论该患者为医院获得性MRSA感染,但其菌株具有社区获得性MRSA的特点,临床医师应注意鉴别。
王艳谢志宏胡云建方保民孙铁英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葡萄球菌感染基因型
利伐沙班的药物浓度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出血事件的相关性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药物浓度与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是回顾性研究,根据入排标准纳入北京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共369例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记录患者性别、身高、体重、肝肾功能、药物谷及峰浓度,服用药物用量,CHADS2评分等临床资料,记录用药6个月后的出血事件。结果受试患者平均药物谷浓度(44.92±38.39)mg/L,平均药物峰浓度(226.96±139.34)mg/L,CHADS2评分(2.8±1.2)分,发生出血22例,未发生出血事件347例;无论是药物峰浓度和谷浓度,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4和0.960);随着年龄的增长,药物峰和谷浓度逐渐递增(均P<0.001);出血事件组的药物平均谷浓度比未发生出血事件组高(P=0.009),药物平均峰浓度比未发生出血事件组略高,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出血事件组的谷值/峰值的剂量比均较未发生出血事件组高(P=0.001,P=0.028)。结论年龄影响药物峰、谷浓度,尤其高龄老年人应考虑适当减量服用,监测药物峰、谷浓度对高危出血患者有重要意义。
王艳孟旭阳杨晨光裕丽任静汪芳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药浓度
树鼩载脂蛋白AV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纯化
:构建树鼩载脂蛋白AV原核表达载体并利用His标签纯化该蛋白. 方法:从树鼩肝细胞中提取总RNA,经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以cDNA第一链为模板,扩增载脂蛋白AV基因.PCR扩增产物和pET32a原核表达载体经...
王艳李国平满永王抒涂萍黎健
关键词:基因克隆蛋白表达纯化工艺
食物依赖运动诱发过敏反应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加深临床医师对食物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反应(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 FDEIAn)的认识。方法:收集2018年8月10日北京医院1例FDEIAn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复习国内46例FDEIAn患者文献资料。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无明确的食物过敏史患者46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20例。FDEIAn患者从发病到确诊中位病程为12个月,临床表现涉及皮肤、呼吸、消化道、心血管、神经等多系统。本组患者中,反复发作患者39例(83%),其中曾至少发生过1次过敏性休克患者37例(78.7%),部分患者曾多次反复发作过敏性休克。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以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结论:目前临床医师对FDEIAn识别不足,正确认识该疾病,准确识别该疾病,并做出预警,对临床医师至关重要。
王艳李燕明
关键词:过敏性休克
利奈唑胺致老年患者严重低血糖 乳酸酸中毒全血细胞减少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并总结利奈唑胺引起老年患者低血糖、乳酸酸中毒、全血细胞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北京医院呼吸科收治的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的患者,该患者在长疗程、反复使用利奈唑胺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严重低血糖、乳酸酸中毒、全血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同时收集2018年12月以前国内外报道的利奈唑胺引起以上3种严重、少见不良反应的文献,对利奈唑胺引起以上3种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联同本例复习2018年12月以前应用利奈唑胺引起乳酸酸中毒、全血细胞减少、严重低血糖不良反应的病例共86例,8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8∶1.0,中位年龄64.5岁,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44例,占51.2%。发生乳酸酸中毒的57例患者合并肝脏、肾脏基础病疾病最多见,共25例(43.9%,25/57)。乳酸酸中毒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4 h^109 d,中位数值32 d,血乳酸峰值为2.6~38.1 mmol/L,中位数值13.3 mol/L。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于用药后4 h^120 d,中位数值21 d。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用药8 h^26 d,中位时间为10.3 d,血糖最低值为0.2 mmol/L。86例患者中61例(70.9%)患者好转,51例单纯发生乳酸酸中毒患者中有12例死亡,病死率为23.5%,单纯发生全血细胞减少和低血糖患者在及时停用利奈唑胺和对症治疗后病情均好转。结论临床医师在对老年患者应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应警惕低血糖、乳酸酸中毒、全血细胞减少的严重不良反应,建议在使用中注意监测血糖、血乳酸和血常规变化规律,避免长疗程使用利奈唑胺,使患者在最大程度上获益。
王艳仝亚琪陈静谭政明树红方保民
关键词:利奈唑胺低血糖全血细胞减少
华北和华中11家三甲医院小于90岁老年冠心病诊断相关组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横断面调查及营养支持情况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通过对11家三甲医院心内科老年冠心病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及营养支持应用情况调查资料进行基于诊断相关组的再分析,了解该诊断相关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的发生率和营养支持情况。方法在11家医院的心内科病房,采用连续采样的方法,收集登记全部入院患者。按"诊断相关组文件"将冠心病组中的90岁以下老年患者为入组标准。对2012年3至5月入组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2002(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调查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以及回顾性分析住院期间营养支持应用状况。结果符合冠心病诊断的老年患者1 279例,平均年龄74.0岁,营养风险发生率28.14%(360/1 279)。按年龄分层(65-69岁、70-79岁、80-89岁),营养风险发生率(12.88%比30.08%比42.28%)和营养风险≥5分的发生率(10.86%比18.61%比27.78%)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体质量指数(BMI)以超重及肥胖(BMI≥24 kg/m^2)为主,占53.0%,其营养风险发生率为15.12%(96/635),而BMI正常的人群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4.24%。若从BMI〈18.5 kg/m^2伴一般状况差来评估营养不足,发生率为4.25%。若从NRS 2002营养状态受损评分=3分来判定营养不良(不足),发生率为7.58%。在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营养支持应用率16.6%(57/344);而无营养风险的919例患者中有21例接受了营养支持(2.29%),其中16例为肠外营养(76.2%)。将有营养风险组分为有营养支持和无营养支持亚组,其年龄[(79.46±7.19)岁比(76.40±6.16)岁]、营养风险≥5分比例(35.1%比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营养风险差异主要来源于营养状态受损情况(P=0.019)。两组基线不具有可比性,无法进一步进行结局指标的对照分析。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28.14%,营养不良(不足)发生率7.58%。超重�
许静涌王艳唐普贤朱明炜韦军民陈伟王化虹吴咏冬王新颖章黎周苏明孙建琴董碧蓉陈鄢津陈怀红楼慧玲
关键词:营养风险筛查2002冠心病营养风险营养支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