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计平

作品数:60 被引量:720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7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水利工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盐碱
  • 7篇盐碱地
  • 7篇土地利用
  • 7篇碱地
  • 6篇产沙
  • 5篇遥感
  • 5篇植被
  • 5篇侵蚀产沙
  • 5篇丘陵
  • 5篇丘陵沟壑区
  • 5篇流域
  • 5篇黄土丘陵
  • 5篇黄土丘陵沟壑...
  • 5篇沟壑
  • 4篇地理信息
  • 4篇地理信息系统
  • 4篇信息系统
  • 4篇植物
  • 4篇生态
  • 4篇生态修复

机构

  • 41篇中国林业科学...
  • 27篇北京林业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生...
  • 7篇国家林业局
  • 6篇中华人民共和...
  • 5篇新疆林业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东珠生态环保...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科...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盐城工学院

作者

  • 60篇王计平
  • 10篇岳德鹏
  • 6篇陈利顶
  • 6篇程复
  • 6篇张华新
  • 5篇李海龙
  • 5篇黄月艳
  • 5篇郭仲军
  • 5篇卫伟
  • 4篇杨秀艳
  • 4篇黄继红
  • 4篇杨磊
  • 4篇臧润国
  • 3篇张德成
  • 3篇朱建峰
  • 3篇黄志霖
  • 2篇王秀兰
  • 2篇路兴慧
  • 2篇丁易
  • 2篇汪亚峰

传媒

  • 5篇农业机械学报
  • 5篇中国水土保持...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林业科技通讯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林业资源管理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河北林果研究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经济师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态恢复背景下无定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被引量:13
2014年
以恢复林灌草植被为核心的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直接结果就是引起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选取黄河中游区无定河流域为对象,以1985,1995,2000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GIS分析技术、土地利用动态分析方法与模型,系统研究了生态恢复背景下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草地始终是该流域优势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恢复以大规模治理沙荒及未利用地,恢复林草地景观为主要形式;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与推进,耕地转出明显,林、草地新增明显;1995年前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相互频繁流转,土地利用总动态度在2000年达到了最高水平;在植被恢复因素驱动下,流域土地利用重心空间漂移明显,主要表现为耕地重心均向流域东部下游地区偏移,林、草地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
王计平程复汪亚峰陈洪波于强
关键词:生态恢复无定河流域
1980—2020年延河甘谷驿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与驱动因子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采用日降雨量、DEM、土壤类型、泥沙含量及多期NDVI等数据,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地理探测器,研究了国家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近41年延河甘谷驿流域土壤侵蚀动态与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0—2020年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6 746.30、5 740.28、6 389.56、5 450.46、5 480.56 t/(km~2·年)。1980—2000年研究区整体侵蚀强度逐渐增强,强烈及以上等级侵蚀面积占比逐渐增加,表现为“增蚀升级”的特点;2000年后研究区内土壤侵蚀强度开始降低,强烈及以上等级的侵蚀面积减少,总体表现为“减蚀降级”的特点。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随着坡度的升高而加剧,同时发现海拔1 000~1 200 m和1 200~1 400 m是研究区内侵蚀发生的主要高程带。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因子解释力最为突出,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大面积的耕地向林草地转换是使得研究区2000年后土壤侵蚀强度降低的最主要原因。土壤侵蚀各影响因子的协同作用明显强于单一因子的影响。
陈方磊王计平程复程复
关键词:土壤侵蚀
滦河河口地区植物区系分析及多样性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本文旨在了解滦河河口三角洲植物群落演替规律,探究其植物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为滦河生态修复问题提供依据。[方法]以生态学样地调查方法随机选取样地进行植物调查,采用TWINSPAN分类方法进行群落分类,并对样地内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1)滦河河口地区45个样方中共有31科52属67种植物,草本层植物占绝对优势,优势科、属、种为盐生植物;(2)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分布类型多样,具有一定的隐域性和过渡性特征,缺乏形成区系特有成分的条件;(3)植物群落从海岸向内陆空间分布上存在耐盐、耐水湿植物向非耐盐、旱生植物演变的趋势;(4)单一群落样方物种组成简单,不同群落结构、不同空间位置多样性指数存在明显差异,呈不规则变化趋势,无明显梯度变化规律;多样性指数最大值、最小值、最小平均数均出现在白茅群落。[结论]滦河河口三角洲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受土壤盐分影响的同时,亦深受人为干扰所造成的生境环境破碎的制约,其中农业灌溉、渔业养殖等生产、生活活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王杰王计平王计平常卓张华新闫珂
关键词:草本植物区系分析植物群落多样性
GIS与RS技术支持下的北京西北地区景观格局优化被引量:141
2007年
在区域尺度上以城市化过程为特征的土地利用活动对景观功能的稳定和景观结构的差异性有着深刻的影响。选择北京西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应用RS与GIS技术,对1989年、1996年、2005年三期LANDSATTM图像进行解译判读,深入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城市扩展造成了生态绿地破碎化、景观连通性降低及景观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景观流运行受距离、障碍等因素影响原理作为出发点,采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结合景观组分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空间作用,研究了北京西北地区景观结构紧密性和生态功能空间差异,进而构建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来加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最后提出本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案。该研究方法及结果对北京地区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和参考价值。
岳德鹏王计平刘永兵李海龙谢怀慈王冬梅
关键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景观格局优化
北京风沙源区风沙活动特征分析及治沙格局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北京地区是深受风沙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之一。选择北京市重点风沙源区—大兴区永定河地区为研究对象,以1960-2004年地面气象记录和2005年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实地观测,深入分析风沙源区沙尘天气发生的频次、气候背景,沙化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地表风沙活动机制。研究表明:扬沙是威胁大兴乃至整个北京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发生在4-5月,最大风速频率方向主要为NE和SW两个主风向;研究区沙化斑块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河道和大兴区中部的沙垄地区,并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结合以上结论,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垫面对应的起沙风速显著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风沙源区治沙格局的总体思路,为北京地区风沙防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张丽颖岳德鹏王计平刘永兵牛巳博
关键词:风沙活动风沙源
延河流域产沙过程对“源”“汇”景观格局的响应被引量:2
2022年
景观格局配置模式是影响黄河流域水沙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取延河流域甘谷驿水文站控制断面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流域尺度“源”“汇”景观格局对产沙过程的影响,探究利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格局。基于5期遥感影像(1985、1995、2000、2008和2015年)获取景观格局信息,在对输沙量进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皮尔逊简单相关系数、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景观格局与流域产沙过程的量化模型。结果表明:1)1969—2019年,汛期输沙量占全年比例超过97%,年及汛期平均输沙率Mann-Kendall统计量分别为-4.76和-9.03,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1999年至今,退耕还林(草)等人类活动使“汇”景观比例不断提高至91.0%;3)“源”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和聚合度以及“汇”景观的斑块密度和平均临近指数对研究区输沙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回归模型拟合优度分别达到0.939和0.945,F检验均在0.1的水平上显著。当“源”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汇”景观的邻近度升高、连接性增强时,形成的景观格局结构利于流域尺度水文循环系统的泥沙拦蓄和调控。
侯琨王秀茹王计平袁普金程复
关键词:景观指数产沙过程延河流域
黄土丘陵区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景观水平与多尺度比较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河口-龙门区间内42个水文站控制流域土地利用和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借助GIS和RUSLE,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从景观水平和多尺度上探讨景观格局对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龙区间流域景观格局和...
王计平杨磊卫伟陈利顶黄志霖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泥沙输移水土流失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归因分析
2024年
流域水沙情势演变归因是水文地质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为了深入理解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规律,并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基于水文、气象、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等数据信息,运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累积距平法、滑动秩和检验法等方法,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归因。结果表明:(1)窟野河流域1956—2019年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平均每年减少约0.104×10^(8)m^(3)和0.027×10^(8)t,突变年为1997年,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2)1998—2011年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36.06%和63.94%,对年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26.11%和73.89%,其中径流量减少主要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导致的植被、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关;(3)以1998—2011年为基准期,2012—2019年累积径流量斜率变化率高达109%,径流量反弹明显,可能与矿井封存水外溢有关,同时,累积输沙量斜率接近零,输沙量无显著变化,说明研究区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成果为窟野河流域水文预测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未来需重点关注生态恢复和煤炭开采活动对水资源变化的复合影响。
张健康王计平石建省
关键词:水沙变化气候变化归一化植被指数
基于柽柳资源保护利用的盐碱地生态修复产业化路径探索--以东营市河口区柽柳林场为例
2024年
推进盐碱地生态修复产业化是实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柽柳(Tamarix)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一种典型的资源型盐生植物,具有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和开发价值。本文以东营市河口区柽柳林场为例,在对柽柳资源现状、保护和利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基于柽柳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盐碱地生态修复产业化路径。加强柽柳优良种质繁育、价值开发和科技支撑,打造封育造林样板,建立生态修复特色品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是做好柽柳生态修复产业,壮大盐碱地资源化利用的关键。
武海雯王秀林吴亚琦蔚奴平任才王计平
关键词:柽柳TAMARIX盐碱地盐生植物黄河三角洲
2013—2017年间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5
2019年
基于统计学和GIS方法对京津冀地区2013—2017年间空气质量指数(AQI)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城市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大体趋势由北向南逐渐恶化,可宏观对比5年的变化,污染程度逐年减弱;PM_(10)为首要污染物所占的天数比例最高,O_3为首要污染物所占的天数比例逐年增加;气温、风速与AQI呈负相关,而相对湿度、气压与AQI不同地区正负关系不同;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倒N型。
李慧杰王秀兰王计平李梦捷杨晓潇
关键词:空气质量影响因素空间插值灰色关联分析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