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
- 作品数:188 被引量:281H指数:10
-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一种载硒唑酮血管支架药物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载硒唑酮血管支架药物涂层,为载硒唑酮的氧化还原响应性血管支架药物涂层,包括药物和药物载体,药物为硒唑酮化合物,药物载体为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质量比是1%~30%。本发明提供了其中两种硒唑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赵元聪王锐李培闯陈航杜佳奇王进李欣黄楠
- 文献传递
- 真空弧源沉积类金刚石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 采用真空弧源沉积技术在钛合金及Si(100)表面合成DLC薄膜,通过控制离子能量调整DLC薄膜中的SP3/SP2比值。研究表明,薄膜硬度可达96GPa,随着离子轰击效果的增强,薄膜的硬度先增加,后有明显降低。而随着离子轰...
- 冷永祥黄楠孙鸿陈俊英万国江王进
- 关键词:类金刚石血液相容性耐磨性
- 文献传递
- 一种生物医用镁基金属材料表面自愈合涂层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医用镁基金属材料表面自愈合涂层的制备方法。在生物医用镁基金属材料表面采用水热法预处理,然后采用多酚和多氨基化合物制备酚胺交联涂层,最后通过聚氨基酸和聚乙烯亚胺层层自组装构建自愈合涂层,使医用镁基金属材...
- 王进游思铭李欣赵元聪
- 文献传递
- 一种具有诱导催化内源性NO释放功能的抗凝血材料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诱导催化内源性NO释放功能的抗凝血材料制备方法。其步骤包括配置碱性的Tris-buffer缓冲溶液,并向其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具有邻酚结构的化合物和具有二硫键或二硒键的两端含胺基或巯基的化合物;将基底材料...
- 王进罗日方杨志禄黄楠翁亚军赵元聪冷永祥杨苹
- 文献传递
- 一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分化诱导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微纳多级结构二氧化钛纳米管以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类平滑肌细胞的方法。首先结合紫外光刻图形技术和阳极氧化技术制备出一种TiO<Sub>2</Sub>纳米管微沟槽结构。然后在制备出的TiO<Sub>...
- 杨苹李敬安钦威黄楠王进涂秋芬赵安莎向利洁唐马林
- 文献传递
- 一种在体内环境中具有磨损自修复功能的碳薄膜生物材料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体内环境中具有磨损自修复功能的碳薄膜生物材料制备方法,表面清洗后的人工器官置于0.5~5.0Pa含氩气体的真空室内,在工件上施加-10~-200V的偏压,开启溅射电源,石墨靶溅射平均功率为3W/cm<S...
- 冷永祥邓乔元武冰洁陈俊英王进杨苹黄楠
- 文献传递
- 阴极真空弧源沉积氟化类金刚石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采用脉冲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源沉积系统(FCVA)在单晶硅基片上制备了含氟量不同的一系列氟化类金刚石膜(a-C:F).重点研究了氟掺杂对非晶态碳基薄膜结构、机械性能和疏水性能的影响.薄膜的成分和结构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激光拉曼光谱(Raman)进行了表征,薄膜表面形貌和粗糙度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进行了分析.使用纳米压痕仪测量了薄膜硬度,纳米划痕仪测量了膜基结合力.采用躺滴法测量薄膜与双蒸水之间的接触角来评价其疏水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F4流量的逐渐增加,薄膜的氟化程度逐渐增强,膜中最大氟含量达45.6 at%;薄膜呈典型的类金刚石状结构,但薄膜的无序化程度增强;由于-CFn+的刻蚀,薄膜表面更加致密化、粗糙度逐渐减小.薄膜的机械性能良好,硬度在12GPa以上.薄膜的疏水性能得到增强,与双蒸水之间的最大接触角达106°,接近于聚四氟乙烯(PTFE,110°).
- 姚志强杨萍孙鸿王进冷永祥陈俊英黄楠
- 关键词:RAMAN光谱机械性能
- 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方法在材料表面形成TiO<Sub>2-x</Sub>薄膜的方法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方法在材料表面形成TiO<Sub>2-x</Sub>薄膜的方法及其应用。所述方法包括:将待沉积薄膜的材料置于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装置的真空室中的工作台上,在该真空室中以氧气为气氛环境,...
- 黄楠杨萍冷永祥陈俊英孙鸿王进万国江
- 文献传递
- 乙炔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医用聚氨酯材料的表面改性
- 采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技术(PIII),用乙炔对医用聚氨酯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对改性后材料表面的X光电子能谱(XPS)、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和接触角测试分析表明,医用聚氨酯材料表面的化学键发生断裂,碳元...
- 王进孙鸿杨萍陈俊英冷永祥万国江杨子彬黄楠
- 关键词: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医用聚氨酯表面改性血小板粘附
- 文献传递
- 生物材料抗凝血表面改性
- 由于生物材料的表面性质对材料与血液的相互作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改变生物材料的表面性质而提高材料的抗凝血性能已成为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论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介绍了作者的研究工作...
- 黄楠杨萍冷永祥陈俊英孙鸿王进万国江丁培道奚廷斐
- 关键词:生物材料抗凝血表面改性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