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
- 作品数:67 被引量:47H指数:5
-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 哲人的告诫:良知与政治——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政治—哲学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良知与政治之间有着紧张的矛盾和对立性。良知基于自身的本性根本否定现实政治和伦理架构,但现实又不可完全去除政治秩序和伦理架构。面对这一张力,王阳明提出告诫:切忌以纯粹的良知来改造现实政治和伦理架构。遗憾的是,后世往往遗忘了这一告诫,最终造成现实的诸多灾难。这一告诫显示出古典政治哲学的重大主题和深切关怀。
- 王进
- 关键词:哲学良知政治告诫
- 一种用于喀斯特地区野外测量仪器的防鼠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喀斯特地区野外测量仪器的防鼠装置,它包括左右对称的两半弧形笼罩,所述弧形笼罩通过侧边的合页铰接并呈圆柱状空腔结构,弧形笼罩包括上下三层半弧钢圈,在上下三个钢圈的两端之间分别固定连接连杆一,在钢圈的...
- 蔡路路刘子琦王进李渊孙建景建生
- 文献传递
- 一种用于土坑侧面取土的电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土坑侧面取土的电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它包括四根竖直的套管,所述套管的顶端和底端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横杆一和横杆二,在套管的中部前后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对称的两根连杆,所述连杆与横杆一的中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
- 刘子琦王进李渊张国 孙建李开萍
- 文献传递
- 一种用于土坑侧面取土的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土坑侧面取土的装置,它包括四根竖直的套管,所述套管的顶端和底端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横杆一和横杆二,在套管的中部前后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对称的两根连杆,所述连杆与横杆一的中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杆,在支撑杆...
- 王进刘子琦孙建李渊张国李开萍
- 文献传递
- 一种喀斯特地区水土漏失水-盐运移监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喀斯特地区水土漏失水‑盐运移监测方法,所述方法步骤为:一、首先调查裂隙孔隙迹长、倾角和张开度的情况,确定仪器布置点;二、在选好的每个点上垂直裂隙土壤剖面挖一个土坑;三、用水将挖出的土壤和成稀泥,然后用稀泥...
- 王进刘子琦李渊李开萍孙建
- 文献传递
- 王阳明对科举之态度及其意义探讨——以《重刊文章轨范序》疏解为中心被引量:1
- 2014年
- 王阳明通过《重刊文章轨范序》婉转批评了儒家知识分子对举业一贯的批判态度。举业犹如其他现实事务一样,都属于"事上磨练"之"事"之范围,举业与圣贤之学并不矛盾。只有通过端正应试者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救治举业所带来的问题。科举制度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秩序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本身具有合理性,对科举制度的批评否定潜藏着否定秩序本身的危险。阳明对待科举制的态度,所折射的正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冲突,深具政治哲学的色彩。
- 王进
- 关键词:良知秩序政治哲学
- 孟子之罪——荀子“性恶”论的政治-哲学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孟荀关于性之善恶的争论,其实质是古典政治哲学的问题。荀子对性善论的批评,深刻反映了哲学与政治、思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我们只有从古典政治哲学的角度才能认识到这一点。荀子深刻地认识到孟子性善论潜在的否定秩序、罔顾具体现实的品性,从而勇敢地将之改造为性恶论。荀子对孟子的批评所揭示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现代学人之所以看不到荀子理论之价值,乃在于囿于启蒙之视野。启蒙与佛老思想一样遮蔽了荀子思想之深刻内涵。
- 王进
- 关键词:荀子性善论性恶论古典政治哲学
- 一种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养分漏失监测装置及安装使用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养分漏失监测装置及其安装使用方法,它包括植株和土壤溶液采样器,植株的侧边土壤里有一方形凹坑,在凹坑的四周土壤内埋有土壤溶液采样器。方法为:一、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不同...
- 王进刘子琦孙建李渊李开萍
- 文献传递
- 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本义考论——从梁启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谈起被引量:6
- 2017年
- 梁启超将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其含义已与顾氏原义有了很大差别。顾炎武的原义实质上是政治哲学问题,强调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社会意义,由此反对士大夫对佛老、玄学、心学甚至理学的理论喜好和士大夫处世的自由言行。梁启超则将国家振兴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之自我社会意识的觉醒和才能道德水平之提升,强调士大夫的社会担当职责。造成两者差异之原因在于梁启超的心学和现代启蒙思想背景,而顾炎武则基于中国传统经学的现实关切和理论品格。今天,思考两者的差异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王进
- 关键词:政治哲学
- “人法地”:《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及现代价值刍议——以钱锺书关于《老子》的“两副哲学”观点为中心被引量:2
- 2016年
-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人"应该划分为两种人:"大人"(圣人)和"众人"(凡人)。前者属于政治的统治者,他们不仅可以法地,同时也应该法天、道、自然;后者则为被统治者,他们只能法地。政治的对象和基础是凡人,基于天、道和自然的品质特性与人有着巨大的质的差异,如人效法之,将使人抽象化,丧失人之"属地"特性,从而抽调了政治的基础,使政治走上"非政治"的道路。所以,"人法地"成为《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和基础。由此派生出《老子》政治哲学的清醒冷静的现实感。这样的特质使之在中国传统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底色作用。现代政治要避免所造成的政治困难,借鉴和反思"人法地"的思想不失为一良好途径。
- 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