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亚之

作品数:35 被引量:281H指数:10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5篇理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化学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沉积物
  • 9篇有机碳
  • 5篇食品
  • 5篇表层沉积物
  • 4篇分析方法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稀土
  • 3篇稀土元素
  • 3篇颗粒有机碳
  • 3篇海洋沉积
  • 3篇海洋沉积物
  • 3篇白令海
  • 2篇等离子体质谱
  • 2篇等离子体质谱...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电感耦合
  • 2篇电感耦合等离...
  • 2篇电感耦合等离...
  • 2篇电感耦合等离...

机构

  • 2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2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海洋沉积与环...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4篇白亚之
  • 13篇石学法
  • 8篇李崇瑛
  • 8篇刘季花
  • 8篇钮松召
  • 8篇余朝琦
  • 7篇朱爱美
  • 7篇杨涛
  • 7篇王安
  • 6篇高晶晶
  • 6篇崔菁菁
  • 5篇张辉
  • 5篇邹建军
  • 5篇胡利民
  • 4篇熊林芳
  • 4篇乔淑卿
  • 4篇刘焱光
  • 2篇黄元辉
  • 2篇刘升发
  • 2篇何连花

传媒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海洋科学进展
  • 3篇海洋学报
  • 3篇日用化学品科...
  • 3篇四川省第十四...
  • 2篇岩矿测试
  • 2篇地球化学
  • 1篇中国调味品
  • 1篇粮食与饲料工...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监测管理...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第四届全国沉...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2年秋季黄河口及莱州湾颗粒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6年
根据2012年9月在黄河口及莱州湾取得的悬浮体和水文调查资料,探讨了非调水调沙期间黄河15及莱州湾颗粒有机碳(POC)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2年秋季黄河口及莱州湾POC浓度介于42.25-1018.87gg/L之间,平均为316.35μg/L,底层POC浓度高于表层,这与沉积物再悬浮有直接关系;(2)黄河口POC呈现近岸区高,远岸区低的趋势,高值区出现在新、老两个河口区域,指示了陆源输入对河口区POC的直接控制作用;(3)在盐度为26~28(psu)之间黄河口POC有高值,表明絮凝沉降作用对POC空间分布的影响;底层POC与浊度显著相关,表明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对研究区POC空间分布的直接影响;悬浮物含量超过20mg/L时,生命态颗粒有机碳对总颗粒有机碳的贡献明显下降;(4)POC/PN值显示黄河15及莱州湾POC来源的复杂性,生物作用、沉积物再悬浮和黄河水沙输入对研究区的POC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都有一定的影响。
白亚之刘季花胡利民乔淑卿杨刚徐涛玉石学法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总悬浮颗粒物沉积环境黄河口
末次冰消期以来白令海古环境及古生产力演化被引量:8
2012年
对白令海B5-4岩心沉积物中有机碳、CaCO3及17种地球化学元素进行分析,结合AMS14C年龄数据,恢复了白令海13.7ka以来古环境和古生产力的演化历史.结果显示,B5-4孔沉积速率高达34.2cm/ka,新仙女木(YD)、Bolling-Allerod(BA)及冰川融水信号在B5-4孔都有记录.白令海陆源沉积物的输入受源区气候、海平面变化和生源物质稀释等多种因素的控制.末次冰消期白令海以高生产力和底层水体缺氧为显著特征.冰川融水及太平洋暖水团输入是导致末次冰消期白令海高生产力的2个主要因素.末次冰消期底层水体缺氧与表层高生产力和次表层水体层化有显著的关系.但是,太平洋中层水通风能力及太平洋底层环流减弱也是导致底层水体出现缺氧现象的潜在因素.全新世,阿拉斯加环流成为白令海古生产力和古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生产力及古环境在全新世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邹建军石学法白亚之朱爱美陈志华黄元辉
关键词:古生产力末次冰消期白令海
MSPD-HPLC测定食品中痕量西维因和抗蚜威残留的研究
农药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随着农药的大量和不合理地使用,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不仅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日益显露出来,其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发展快速、可靠、灵敏的农药残留...
白亚之
关键词:西维因抗蚜威MSPD食品
文献传递
黄东海春季颗粒有机碳分布特征
颗粒有机碳作为碳在海水中的主要赋存形式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与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研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对于指示有机质的来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对颗粒有机碳的研究多集中在河口区,时间分布上多是夏...
熊林芳石学法白亚之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
文献传递
中国近海沉积物氮和有机碳标准物质的研制被引量:5
2014年
我国海洋沉积物的研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是缺少有定值的氮、有机碳标准物质。本文针对及其匮乏的氮、有机碳国家二级标准物质进行了我国近海沉积物总氮(TN)、总碳(TC)、总有机碳(TOC)含量的分析标准参考物质的研制。研究样品采自"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提供的表层沉积物,经过冷冻干燥、研磨至74μm,使用元素分析仪和氧化热解-气相色谱法分析总氮和总碳的含量;使用元素分析仪和氧化热解-电位法分析总有机碳的含量,制备了一系列16个有定值的总氮、总碳、总有机碳含量的近海沉积物标准物质。样品在均匀性检验中,F的实测值小于临界值,相对偏差较小,样品的均匀性较好。在稳定性检验方面,两年内多次测定的分析结果无方向性变化,统计计算结果显示稳定性良好。本文研制的这16个近海沉积物标准物质在3家实验室进行了联合定值,按照ISO导则35和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研制规范,给出了该系列标准物质总氮、总碳、总有机碳含量的标准值和不确定度。这批标准物质分为不同海区,不同海区的标准物质又分为不同的沉积物类型,研制的不同海区不同沉积物类型的标准物质对现有的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进行了有效的补充。
白亚之朱爱美崔菁菁施美娟高晶晶张俊
关键词:近海沉积物总碳总有机碳标准物质
孟加拉湾中部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及来源被引量:2
2017年
通过对孟加拉湾中部1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有机碳、氮含量及粒度进行测试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总氮(TOC/TN)的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其有机质来源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值为6.2~7.6Φ,平均为7.1Φ,其分布呈现出以16°N和15°N为界南北两侧海域粒度相对较细(>7Φ),中间海域相对较粗(<7Φ)的特点;研究区TOC的质量分数为0.37%~1.24%,平均为0.84%,TN质量分数为0.05%~0.15%,平均为0.10%,两者分布特点相似,大致以15°N和16°N为界表现出南北两侧海域高,中间海域低的特点;TOC/TN比值为6.05~12.88,平均为8.38,中部海域比值高,南北两侧低。根据TOC/TN比值估算研究区陆源和海洋自生有机质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区陆源与海洋自生有机质平均相对贡献分别为60%和40%。研究区有机质的分布主要受控于有机质来源及输运方式,其中浊流输运导致的溢流沉积是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另外,粒度、河流悬浮体的输入沉降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等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李景瑞刘升发胡利民冯秀丽孙兴全白亚之石学法
关键词:孟加拉湾沉积物有机碳粒度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6
2012年
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主微量元素、TOC、CaCO3、沉积物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稀土元素分布的原因。结果显示东海内陆架中ΣREEs为182.8~221μg/g,均值为206.5μg/g,明显高于黄土、黄河及雅鲁藏布江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与长江、瓯江中稀土元素含量接近。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及(La/Yb)N比值显示,轻稀土显著富集,存在显著的δEu异常。稀土元素上地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稀土元素与上地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分馏,稀土元素存在显著的"四分性"。稀土元素与粒径、有机质、CaCO3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研究区中稀土元素含量不受上述3个因素的控制。元素比值及稀土元素上地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研究区稀土元素主要源于长江。
朱爱美刘季花张辉白亚之崔菁菁刘升发
关键词:稀土元素表层沉积物
应用平衡分配模型评价渤海湾和莱州湾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被引量:3
2015年
为探讨渤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采集了渤海湾和莱州湾共72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测定了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同步萃取金属(SEM)、有机碳(TOC)等参数,应用平衡分配模型(EqP Model)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研究显示,有8个站点超过了EqP Model的毒性阈值,显示潜在生物毒性,而61%的站点应无生物毒性。本研究同时测定了沉积物的总含量,应用几种常用的沉积物质量基准进行了评价虽然有部分站点的Cu、Ni、Cr超过了基准值,但与渤海的背景值比较,这些基准值可能并不适用于评价渤海沉积物。研究显示,EqP Model可以更有效的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活性和生物毒性,尤其针对我国近岸海域的沉积物,TOC和AVS含量偏低而重金属生物毒性偏高的情况可能普遍存在,更应积极考虑应用EqP Model进行重金属生物毒性的评价。
李力王小静白亚之孙翌刘季花
关键词:酸可挥发性硫化物重金属生物毒性
食用天然色素的纯化与研究进展
食用色素是食品添加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以全面改善食品的外观和色泽,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化妆品行业。本文综述了食用天然色素的纯化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我国天然色素的发展和研究的重点。
王安杨涛白亚之钮松召余朝琦李崇瑛
关键词:食用天然色素食品添加剂纯化工艺
文献传递
2011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前后河口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系统分析了2011旱涝急转前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碳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旱涝急转状况对河口沉积地球化学分区的影响。结果显示,洪涝期河口沉积物粒度总体有变粗的趋势,尤其是南支水道至三角洲前缘区。洪涝期含量下降的组分主要有Al2O3、K2O和Na2O等,含量增加主要有TFe2O3、CaCO3、CaO、TiO2、Mn和P等。干旱期常量元素组分与黏土的正相关性更高,但S4站的情况相反,这可能主要跟径流携带的流域物质的输入状况和该区特有的沉积动力条件有关。洪涝期大多数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表现为不同程度增加,反映了研究区洪涝期沉积物粒度整体变粗和流域洪水导致的入海物质通量升高的影响。不同时期TOC和TN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有机质C/N值指示洪涝期陆源贡献大于干旱期;但C/N值整体相对偏低,这可能跟物源贡献和微生物作用有关。洪涝期各元素变量在主因子载荷图上的分布更加分散,反映了洪涝期粒度对元素组合分布的控制作用有所减弱和径流携带流域物质的输入有所增强。基于各样品的因子得分,发现旱涝急转前后河口沉积物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分区基本一致。
胡利民石学法王国庆乔淑卿杨刚高晶晶白亚之
关键词:沉积地球化学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区旱涝急转长江口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