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曙
- 作品数:10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包容性被引量:1
- 2010年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是学术届研究的一个主题,但鲜有学者从包容性这个视角入手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阐述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包容性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提出来,它的理论依据、理论价值、理论意义都需要我们研究与探索。本文通过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国家制度层面和对内对外发展战略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包容性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 谭国太童曙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容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超越性
- 2009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面旗帜之所以催人奋进、屹立不倒,关键在于她是一面不断发展进步的旗帜!如同有机体通过新陈代谢不间断的成长一般,这面旗帜通过循环往复的否定与扬弃,在一次次的超越中稳步向上攀升。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与超越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从容自觉地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浪潮之中!
- 童曙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代中国发展新陈代谢旗帜有机体民团
- 从经济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包容性
- 2009年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脱离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情,一味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纯洁性。在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搞平均主义,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搞单一的计划经济,闭关锁国,割裂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致使整个社会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它的包容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童曙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容性经济层面社会主义制度经济运行机制平均主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演进逻辑探析
-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上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与研究成为了一个逐渐升温的热门话题,然而,基于夹杂着某种政治意图而对我国制度体系存在某种固有的偏见,抑或是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基本国情的足够了解,某些国际人士乃至国...
- 童曙
-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体制政治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文献传递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分析
- 2008年
-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现实价值,有利于凝聚人心、升华对社会主义理念的信仰。
- 童曙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旗帜多种所有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
- 解放思想 冲破本位 统筹城乡
- 2008年
-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要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效率更高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然而政府制定的制度和措施能否被有效执行。
- 童曙
- 关键词:本位统筹城乡农民集体所有农村城镇化市民化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包容性被引量:1
- 2009年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健康地、稳步地、快速地发展,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基石,决定它所具有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的合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 谭国太童曙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容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实行“四个互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 2008年
-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 童曙
- 关键词: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共同体间接选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内涵探析被引量:2
- 2012年
-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内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的概括高屋建瓴、寓意深远,深刻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及内在发展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深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基本内涵、现实价值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童曙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反思与超越:中国语境下网络民主的变革逻辑被引量:3
- 2013年
-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作为媒介与民主相结合的政治新形式——网络民主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网络民主被很多学者视为传统民主政治的一次革命,它打破了传统民主形式的时空隔阂,实现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直接性,动摇了政府对话语权的绝对控制地位,逐渐改变着大政府、小社会的权力格局。然而,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下,网民在表达政治诉求进行政治互动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对外狭隘民族主义对内现实批判主义的情怀。我们不禁要反思,身处中国语境下的网络民主能否成为参与式民主的新要素、新形式,能否打破传统精英话语垄断格局实现权力横向多元传递,能否培育公民慎思明辨的理性思维杜绝歇斯底里式的情绪发泄,这些疑问不仅值得反思更需要我们立足现实、深悉现实、突破实现的藩篱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 童曙
- 关键词:网络民主媒介中国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