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峰
- 作品数:17 被引量:88H指数:4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FGF2和BMP-2对Ⅲ、Ⅳ型慢性骨髓炎患者病灶清除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Ⅲ、Ⅳ型慢性骨髓炎患者病灶清除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05例Ⅲ、Ⅳ型慢性骨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病灶清除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按不同治疗预后分为疗效好组75例(71.4%)和疗效差组30例(28.6%)。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炎症因子、FGF2及BMP-2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FGF2及BMP-2与预后的关系;构建相关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FGF2、BMP-2及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和净收益率。结果疗效差组Ⅳ型Cierny-Mader分型及窦道形成患者占比高于疗效好组(P<0.05)。疗效差组患者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疗效好组(P<0.05),疗效差组患者术前FGF2及BMP-2水平均低于疗效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erny-Mader分型[O^R=5.036(95%CI:1.369,9.894)]、窦道形成[O^R=2.987(95%CI:1.156,7.247)]、FGF2[O^R=0.446(95%CI:0.129,0.735)]和BMP-2[O^R=0.485(95%CI:0.212,0.738)]为影响Ⅲ、Ⅳ型慢性骨髓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FGF2、BMP-2构建预测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显示,Ⅲ、Ⅳ型慢性骨髓炎患者治疗疗效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十分接近;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ierny-Mader分型、窦道形成、FGF2及BMP-2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95%CI:0.754,0.875)、0.752(95%CI:0.761,0.893)、0.823(95%CI:0.789,0.885)及0.811(95%CI:0.797,0.875),FGF2及BMP-2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9 ng/L和113.5 ng/L,4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52(95%CI:0.896,0.991);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ierny-Mader分型、窦道形成、FGF2及BMP-2预测预后均具有良好的净收益率,并且
- 罗雪峰易知非谢增如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骨形态发生蛋白-2
- 踝关节骨折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后发生骨质疏松(O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因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207例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以骨折后6个月内是否发生骨质疏松为标准分组,对围术期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4个指标对骨折后6个月内发生骨质疏松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糖尿病病史、术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OCS)为骨折6个月内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84(1.75~5.41)、2.28(1.11~6.58)。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抗骨质疏松治疗为独立保护因素,其OR值分别为0.32(0.28~0.67)、0.29(0.17~0.45)。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选择内固定术,合并糖尿病合理控制血糖,术后预防并发症和选择合理抗骨质疏松方法治疗、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后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 罗雪峰易知非谢增如
-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骨质疏松症
- 经皮骶髂螺钉与重建钢板内固定修复TileC型骶骨骨折的比较被引量:6
- 2014年
- 背景: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与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是近年来较流行的修复骶骨骨折的微创方法,但因缺少相关循证医学支持,临床上对于选择何种术式存在分歧。目的:对比经皮骶髂螺钉与经皮重建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修复TileC型骶骨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单侧TileC型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行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37例行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并依据Matta标准和Majeed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6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组在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及临床疗效方面优于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组,但手术风险更大,对技术要求更高,适合有经验的治疗小组应用;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在临床疗效方面虽不如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但在手术时间、X射线暴露次数方面更优,且操作相对简单,便于基层医院推广。
- 尹识渊罗雪峰沈明荃谢增如
- 关键词:植入物骶髂螺钉重建钢板骶骨骨折
-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疗效分析
- 目的: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行切开复位入路分析。 方法: 分析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就诊患者中,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行手术治疗者,选取10例患者,治疗主要是采用后内侧、后外侧的手术入...
- 罗雪峰
- 关键词:手术入路膝关节
- 文献传递
- 子午沙鼠骨组织细粒棘球蚴病放射治疗后转归观察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子午沙鼠骨组织细粒棘球蚴病放射治疗后转归情况。方法建立子午沙鼠骨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240只,按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40Gy/5次组、50Gy/5次组,每组80只,雌雄各半。对照组沙鼠未进行干预处理,40Gy/5次和50Gy/5次组采用6WV—X线定位照射治疗,5次连续放射,间隔2天后再重复放射5次。放疗结束后3、6个月时,观察子午沙鼠死亡和病变部位破溃、感染情况;每组选取存活沙鼠15只处死,观察计算囊液内头节死亡数并检测蛋白质、钙离子浓度,测量病变部位最大直径和细粒棘球蚴囊湿重;显微镜下观察病变部位骨骼破坏、重建情况。结果放疗结束后3、6个月时,随着放射剂量升高,沙鼠死亡数量明显减少(χ2=10.4、17.4,P均〈0.05);沙鼠病变部位破溃、感染情况明显降低(χ2=6.0、10.1,JP均〈0.05);囊液内头节死亡例数明显升高[3个月:(22.4±3.1)、(95.0±5.2)、(136.0±5.4)个;6个月:(23.2±2.2)、(98.2±4.6)、(169.3±7.0)个;F=2252.5、3220.3,P均〈0.05];囊液蛋白质含量、钙离子浓度明显改变[3个月:(1.059±0.056)、(0.733±0.051)、(0.571±0.043)g/L和(2.802-I-0.157)、(3.056±0.060)、(3.546±0.135)mmol/L;6个月:(1.088士0.043)、(0.753±0.034)、(0.340±0.032)g/L和(2.804±0.019)、(3.068±0.052)、(3.886±0.046)mmol/L;F:366.0、138.9和1550.5、2727.3,P均〈0.05];病变部位最大直径明显减小[3个月:(2.38±0.14)、(1.69±0.05)、(1.40±0.09)cm;6个月:(2.65±0.05)、(1.69±0.03)、(1.03±0.06)cm;F=372.5、3846.1,P均〈0.05];细粒棘球蚴囊湿重明显减小[3个月:(3.47±0.11)、(2.54±0.12)、(1.46±0.07)g�
- 吴军陈亮罗雪峰尹识渊唐亚辉谢增如
- 关键词:放射治疗剂量细粒棘球绦虫
- 四肢骨折内固定时自体骨屑回植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内固定钻孔时钻头螺纹内自体骨屑回植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40例四肢骨折患者资料,男93例,女47例;年龄11.75岁,平均44.1岁。骨折类型:简单横形、短斜形、缺损较少的蝶形四肢骨干骨折或简单关节面骨折。根据骨屑是否回植分为回植组(术中收集钻头螺纹内自体骨屑重新回植入骨折吻合端)和未回植组(直接行钢板内固定手术),每组70例。术后随访通过骨折部位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骨屑回植组患者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5±0.3)个月]明显短于骨屑未回植组[(2.3±0.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骨屑未回植组患者骨折端愈合率[55.2%(37/70)]明显低于骨屑回植组[100%(7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时钻头螺纹内自体骨屑回植能明显提高骨折愈合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 陈亮罗雪峰易成朋谢增如
- 关键词:四肢
- 骨包虫病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 谢增如包永星罗雪峰唐亚辉吾路汗·马汗毛睿张月芬齐洪志曹力
-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棘球绦虫寄生于人体及某些动物等宿主体内所致的一种严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引起人体包虫病的棘球绦虫主要有两种,即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其中95%以上的包虫病是由于感染包虫所致囊型包虫病,而骨包虫病...
- 关键词:
- 关键词:骨包虫病
- 指伸肌腱创伤后并发肌腱粘连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指伸肌腱创伤后并发肌腱粘连的危险因素。方法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手术治疗指伸肌腱损伤患者531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指伸肌腱粘连分为肌腱粘连组(54例)和非肌腱粘连组(477例)。通过单因素x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性别、年龄、BMI、地区、文化程度、吸烟、饮酒、损伤类型、损伤原因、单/多根指伸肌腱损伤、指伸肌腱损伤分区、受伤手指、受伤发生季节、手别、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关节囊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功能锻炼等因素对指伸肌腱粘连发生率的影响,筛选出指伸肌腱粘连的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指伸肌腱创伤术后并发肌腱粘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31例指伸肌腱损伤患者中,54例(10.2%)发生指伸肌腱粘连。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肌腱粘连组和非肌腱粘连组的损伤原因、指伸肌腱损伤分区、是否合并骨折、受伤手指、是否合并关节囊损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绞伤(P=0.003,OR=8.411,95%CI:2.044~34.606)、指伸肌Ⅲ区损伤(P=0.044,OR=10.605,95%CI:1.065~105.567)、合并骨折(P=0.04,OR=2.405,95%CI:1.041~5.556)、受伤发生至手术时间>12h(P=0.035,OR=2.168,95%CI:1.055~4.456)、合并关节囊损伤(P=0.000,OR=5.105,95%CI:2.194~11.878)、术后未进行功能锻炼(P=0.000,OR=8.675,95%CI:3.329~22.607)是发生创伤后指伸肌腱粘连的危险因素。结论绞伤、指伸肌腱Ⅲ区损伤、合并骨折、受伤发生至手术时间>12h、合并关节囊损伤、术后未进行功能锻炼是发生指伸肌腱粘连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应高度警惕指伸肌腱粘连的发生,外科医生应早期临床干预,降低其发生率。
- 贾麒钰陈东生冯东伟郭建罗雪峰阿卜杜萨拉木·阿力木江吴桐马创
- 关键词:肌腱粘连功能锻炼
- 特殊体位下非牵引床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探讨特殊体位下非牵引床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采用PFNA固定治疗的3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14例;年龄为36~89岁,平均69.9岁;左侧15例,右侧19例。骨折AO分型:31-A1型10例,31-A2型13例,31-A3型11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例;合并内科系统疾病5例,其中3例患者合并2种以上疾病。术前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2~8d(平均3.7d)行手术治疗。术中均采用特殊体位下非牵引床复位。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髋关节功能等。结果34例患者的麻醉时问为57—85min,平均67.5min;手术时间为28-65min,平均40.9min;术中出血量为80—150mL,平均110.6mL。34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8.4个月)随访。本组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7.2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物切割及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优9例,良21例,可4例,优良率为88.2%。结论特殊体位下非牵引床复位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问骨折可减少麻醉时间.临床效果满煮。
- 马金龙吾路汗·马汉罗雪峰唐亚辉王仲正谢增如
- 关键词:髋骨折髓内骨钉特殊体位
- 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关列线图模型的构建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模型。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该院骨科中心的217例C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形成DVT分为DVT组和非DVT(N-DVT)组,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和术前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获得影响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重点分析术前炎症因子与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构建相关列线图模型,以Bootstrap法和校准曲线进行列线图模型的内部验证,绘制预测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的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独立预测及联合预测的预测效能和净收益率。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牵引制动及卧床时间是影响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基于独立预测因素构建预测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的列线图模型;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评价指标C指数为0.834(95%CI:0.812~0.924);拟合优度(H-L)检验结果显示: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概率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符合度良好(P>0.05);ROC曲线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TNF-α、牵引制动、卧床时间及联合预测模型预测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净收益率。结论年龄、糖尿病、TNF-α、牵引制动及卧床时间为影响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以上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具有较高的价值。
- 罗雪峰易知非谢增如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C型骨盆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