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翟欣辉

作品数:30 被引量:130H指数:5
供职机构:陕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细胞
  • 15篇白血
  • 15篇白血病
  • 10篇急性
  • 8篇树突
  • 8篇树突状
  • 8篇树突状细胞
  • 7篇沙利度胺
  • 6篇脐血
  • 6篇急性白血
  • 6篇急性白血病
  • 5篇血管
  • 5篇受体
  • 5篇骨髓
  • 4篇沙利度胺治疗
  • 4篇细胞毒
  • 4篇内皮
  • 4篇内皮生长因子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28篇陕西省人民医...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西安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西安市中心医...

作者

  • 30篇翟欣辉
  • 21篇魏绪仓
  • 11篇邢佩霓
  • 10篇王岐山
  • 10篇李梅生
  • 10篇赵文理
  • 8篇张玎
  • 8篇王一
  • 8篇苗玉迪
  • 7篇赵园
  • 7篇杨娣娣
  • 7篇韩秀蕊
  • 6篇连小赟
  • 5篇李刚
  • 4篇武佐鹏
  • 3篇王彤
  • 2篇李艳春
  • 2篇王九菊
  • 2篇张丽洁
  • 1篇邢佩倪

传媒

  • 6篇现代检验医学...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 3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西安医科大学...
  • 1篇华西药学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白血病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第10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观察及对VEGF及MVD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髓微血管密度(MVD)水平的影响。方法: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2例(初治者30例,复发难治者12例)。初治患者开始单用沙利度胺治疗,据病情变化加用联合化疗。复发难治者均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沙利度胺从小剂量50mg/d开始口服,每周增加50mg,直至最大剂量200mg/d并维持治疗。沙利度胺单药治疗者3例,联合化疗者39例。联合化疗方案采用标准MP(美法伦+泼尼松)方案、M2(卡莫司汀+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美法伦+泼尼松)方案、VAD(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治疗6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月测定骨髓MVD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VEGF水平。结果:所有病例中部分缓解27例(初治24例,复发难治3例),进步8例(初治4例,复发难治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3%。治疗前后比较,血红蛋白明显上升,骨髓浆细胞比例、血β2-MG、免疫球蛋白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治疗有效者血浆VEGF水平及骨髓MV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无效者血浆VEGF水平及骨髓MVD变化不著(P>0.05)。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肯定,副反应小,且治疗有效病例血浆VEGF水平及骨髓MVD下降明显。
翟欣辉王一连小贇魏绪仓苗玉迪王岐山
关键词:小剂量骨髓微血管密度
IFN-α对CML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2004年
临床观察表明IFN-α治疗早期慢性期CML患者有效,并且IFN-α治疗CML达到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以上的患者较之IFN-α治疗无效者其生存期明显延长.IFN-α治疗CML有效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其增强DC的表型及功能有关.DC是体内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我们采用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有血清培养体系中观察IFN-α对CML-DCs的分化及其功能的影响.
翟欣辉邢佩霓赵文理魏绪仓
关键词:CMLIFN-Α树突状细胞细胞遗传学骨髓单个核细胞
脐血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协同抗急性白血病细胞效应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研究脐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DC-CIK)细胞的体外增殖、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或外周血DC-CIK细胞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活性,ELISA法测定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脐血DC-CIK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脐血CIK细胞和外周血DC-CIK细胞(P均<0.05);脐血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同条件下CIK细胞明显增多(P<0.05);混合培养3 d,脐血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含量均比CIK细胞单纯培养的分泌量高(P<0.01或P<0.05);在2.5∶1~20∶1的效靶范围内,脐血DC-CIK细胞对各亚型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且对各亚型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无统计学意义,与外周血DC-CIK细胞对白血病杀伤效应相类同。结论脐血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抗白血病效应。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比外周血DC-CIK细胞强,但两者在细胞毒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脐血来源丰富,且输注不易引起严重的移植物排斥反应,其DC-CIK细胞在免疫治疗方面应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翟欣辉魏绪仓韩秀蕊杨娣娣王岐山
关键词:脐血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白血病细胞毒
人脐血CD_3AK细胞生物活性及抗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 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CD3McAb)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2(rhIL- 2)共同诱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以制备CD3AK细胞,动态观察其体外增殖能力、杀伤活性、免疫表型变化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方法 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细胞杀伤活性,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细胞免疫表型,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干扰素 -γ(IFN- γ)、白细胞介素 -6(IL- 6)的水平。结果 脐血CD3AK细胞在第2周增殖能力最强,增殖倍数为78.56;培养至第12天的脐血CD3AK细胞杀伤活性最高,并对多种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表型分析脐血CD3AK细胞属异质性细胞群,培养第7、14 天,群体中 CD3+、CD8+、CD25+、CD38+、CD16+及 CD56+ 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增加(P<0.01); CD3 AK细胞培养至第 3 天的上清中 TNF -α、IFN -γ、IL -6 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脐血CD3AK细胞是一种具有广谱杀瘤活力且增殖活性强的免疫细胞。本研究为脐血 CD3 AK细胞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魏绪仓邢佩霓赵文理翟欣辉李梅生郭亮
关键词:胎血CD3AK抗瘤作用
脐血DC—CIK细胞增殖及其对淋巴瘤细胞细胞毒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淋巴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淋巴瘤细胞的活性,ELISA法测定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单纯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和CD3^+CD56^+细胞比例较同条件下CIK细胞明显增多(P〈0.05);混合培养3d,脐血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含量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分泌量高(P〈0.01,P〈0.05,P〈0.05);在2.5:1~20:1效靶范围内,脐血DC—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且对HL和NHL细胞杀伤活性无显著差异。结论脐血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抗淋巴瘤效应。因脐血来源丰富,且输注不易引起严重的移植物排斥反应,其DC—CIK细胞在免疫治疗方面应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员建民魏绪仓韩秀蕊杨娣娣翟欣辉李玲
关键词:脐血共培养淋巴瘤细胞毒
血液病患者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及活性变化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不同血液病患者自然杀伤细胞(NKC)数量及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APAAP桥联标法测定NKC数量;MTT法检测NKC活性。结果:白血病组NKC数量及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白血病缓解后NKC数量、活性上升,但仍低于正常水平,复发时再次下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组NKC数量、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略高于白血病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NKC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而NKC的活性显著降低(P<0.01);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NKC数量和活性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5),急、慢性病例之间无差异;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 IHA)组NKC数量正常,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 IHA缓解后活性接近正常(P>0.05)。结论:NKC变化可反映体内免疫功能状态,其检测为某些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王燕霞魏绪仓赵文理翟欣辉邢佩倪李梅生
关键词:杀伤细胞细胞计数
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VEGF和IL-6水平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VEGF、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9例(初治者20例,复发难治者9例),初治患者开始单用沙利度胺治疗,据病情变化加用联合化疗。复发难治者均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沙利度胺从小剂量50mg/d开始口服,每周增加50mg,直至最大剂量200mg/d并维持治疗。沙利度胺单药治疗者3例,联合化疗者26例。联合化疗方案采用标准MP(美法伦加泼尼松)方案、M2(卡莫司汀加环磷酰胺加长春新碱加美法伦加泼尼松)方案、VAD(长春新碱加多柔比星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VEGF、IL-6水平。结果:所有病例中部分缓解20例(初治18例,复发难治2例),进步4例(初治2例,复发难治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8%。治疗前后比较,血红蛋白明显上升,骨髓浆细胞比例、血β2-MG、免疫球蛋白均明显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治疗有效者VEGF、IL-6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无效者VEGF、IL-6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且治疗有效病例血清VEGF、IL-6水平下降明显。
翟欣辉魏绪仓王岐山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沙利度胺白细胞介素-6
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英文)被引量:43
2008年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天,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手段。
魏绪仓翟欣辉韩秀蕊杨娣娣赵文理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DC-CIK细胞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介导CIK细胞抗恶性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研究人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和同源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IK),共孵育后,获得的DC CIK细胞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 获取脐血单个核细胞,用不同细胞因子分别诱导DC及CIK细胞.按1:5比例将DC和CIK细胞一起培养.且以单独培养的脐血CIK细胞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细胞扩增倍数用台酚蓝染色方法计算,杀伤率测定采用MTT法,细胞因子IL 12,IFN γ,TNF-α用ELISA方法检测.结果 来源于脐血CIK细胞扩增倍数低于同源DC CIK细胞(P<0.05);混合培养物DC CIK细胞中,CD3 CD8,CD3+ CD56+双阳性免疫细胞数量较单纯CIK细胞明显增高(P<0.05);脐血DC,CIK细胞共培养3天,其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 12,IFN γ及TNF-d)含量比CIK细胞上清液中高(P<0.01,<0.05,<0.05);当效靶比为2.5∶1-20∶1时,DC-CIK细胞对HL60,K562白血病细胞、U26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及SMMC 7721肝癌细胞杀伤率均高于CIK细胞(均P<0.05).结论 脐血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抗肿瘤效应.该研究为脐血DC CIK细胞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韩秀蕊杨娣娣赵园张丽洁李艳春王九菊翟欣辉魏绪仓
关键词:人脐血肿瘤杀伤作用
IFN-α对体外培养CML-DC功能、表达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为了研究α干扰素(IFN-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泌趋化因子、表达趋化因子受体及其功能的影响,取13例CML慢性期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小牛血清培养体系中诱导培养CML来源的DC,以rhSCF、rhFlt3L作为扩增体系的细胞因子,加入rhGMCSF、rhTNFα、rhIL4,加或不加rhIFN-α诱导DC的生成,培养2周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的免疫表型,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CMLDC分泌MIP3-β的含量,MTT法检测CMLDC刺激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表明:IFN-α组培养所获DC表面CD86、CD83、CD40、MHCⅠ类分子、CCR7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IFN-α组诱导培养的CMLDC表达MIP3β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IFN-α组诱导培养的CMLDC刺激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IFN-α可能部分通过纠正CMLDC的免疫表型以加速CMLDC的成熟,增强CMLDC的功能。
翟欣辉邢佩霓魏绪仓赵文理李梅生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Α-干扰素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