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荆志振

作品数:41 被引量:177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脊柱
  • 8篇手术
  • 7篇骨折
  • 6篇腰椎
  • 6篇手术治疗
  • 6篇切除
  • 5篇术后
  • 5篇皮瓣
  • 5篇椎体
  • 5篇结核
  • 4篇肿瘤
  • 4篇椎间盘
  • 4篇内固定
  • 4篇静脉
  • 4篇骨质
  • 4篇骨质疏松
  • 3篇岛状
  • 3篇腰骶
  • 3篇远端
  • 3篇退变

机构

  • 26篇山西省人民医...
  • 9篇同济大学附属...
  • 8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同济大学
  • 1篇太原市中心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40篇荆志振
  • 25篇宋洁富
  • 15篇胡伟
  • 13篇陈斌
  • 9篇俞光荣
  • 7篇游木荣
  • 6篇崔小平
  • 5篇常峰
  • 5篇张世民
  • 4篇毕博
  • 4篇李兵
  • 4篇李利军
  • 3篇陈博
  • 3篇丁祖泉
  • 3篇张鹏
  • 2篇梁庆元
  • 2篇贾永伟
  • 2篇常保国
  • 2篇张宇明
  • 2篇余建平

传媒

  • 5篇中国药物与临...
  • 4篇中国骨伤
  • 3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脊柱外科杂志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评价外固定架对儿童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13年7月-2016年7月,应用环形或半环形外固定架治疗闭合性胫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0例。骨折采用AO标准进行分型,其中43-A1型3例,43-A2型9例,43...
陈斌常峰荆志振胡伟
关键词:胫骨远端骨折外固定儿童
椎间盘退变的相关遗传易感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6年
椎间盘退变为多因素造成的慢性病变过程,其可致椎间盘结构、功能发生改变。目前,其病理生理过程仍未彻底清楚,但近年来相关研究报告越来越多地显示,除环境影响外,一些基因的多态性同样可导致椎间盘退变发病风险的增高,故综述并探讨椎间盘退变存在的相关基因因素及其在退变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普遍作用,阐明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组分可对病变进展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选取15个目前普遍认可的基因,对其进行多态性、疾病关联性总结,以深入了解各个基因所发挥的功能性作用。具体阐述了如下基因:蛋白聚糖、Ⅰ型、Ⅸ型、Ⅺ型胶原(collagenTypesⅠ,Ⅸ,Ⅺ)、纤连蛋白、透明质酸与蛋白多糖连接蛋白( hyaluronan and proteoglycan link protein, HAPLN)1、软骨中间层蛋白(cartilage intermediate layer protein, CILP)、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2、3、帕金森一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son protein 2 E3 ubiquitin protein ligase, PARK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6、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各基因均参与编码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相关功能蛋白。其中,蛋白聚糖,Ⅸ型胶原,MMP-3,IL-1、6,VDR的多态性变化显示其与病变过程相关性较高。基因研究对于退变机制的理解十分必要,基因信息未来也可能充当决定个体患病风险的预测模型。
秦集斌宋洁富荆志振梁庆元
关键词:遗传易感基因椎间盘退变HYALURONANUBIQUITIN病理生理过程
前路多阶段多方式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1例临床分析
2011年
多阶段胸腰段结核因病程长、椎体破坏严重,多有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并有耐药物治疗的倾向,均逐渐出现后凸畸形,神经压迫症状明显.这类患者的治疗难度较大.我院2004-2010年共收治患者21例,均通过Ⅰ期前入路椎体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胡伟荆志振宋洁富
关键词:胸腰椎结核前路椎体破坏胸腰段结核药物治疗
骶骨钉内固定在腰骶区脊柱结核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8年11月,抗结核治疗2~3周后,采用经下腰椎侧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髂骨植骨及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结核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9~56岁,平均(44.45±8.50)岁;病程8~15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1例伴下肢放射痛,2例鞍区麻木,6例伴有结核中毒症状。术前摄X线片,并行CT或MR检查,诊断为脊柱结核。术前控制结核中毒症状,血沉降低到(37.2±9.6)mm/h(25~54mm/h)。术前、术后评估腰骶角、视觉模拟评分及血沉变化。结果:患者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核无复发,无窦道形成。随访时间平均(19.64±5.43)个月。腰骶角由术前的平均(12.9±5.0)°提高到术后的(21.5±6.1)°和末次随访时的(20.1±5.2)°(P<0.001)。视觉模拟评分和血沉由术前的(7.3±1.2)分和(37.2±9.6)mm/h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0.6±0.5)分和(10.5±2.3)mm/h(P<0.001)。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骨融合,平均(9.0±1.9)个月。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3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骶骨钉内固定是治疗腰骶区脊柱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
荆志振宋洁富陈斌胡伟
关键词:腰骶部结核内固定器
采用医用胶联合肌瓣治疗脊柱手术中硬膜损伤伴脑脊液漏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采用医用胶联合肌瓣治疗脊柱手术中硬膜损伤伴脑脊液漏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脊柱手术中并发硬膜损伤伴脑脊液漏患者3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年龄26~78岁,平均58岁。术中受损硬膜缝合或修补后,采用康派特医用胶水联合肌瓣或筋膜覆盖粘合处理。术后给予抗生素、及时换药等抗感染处理,并严密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引流量,每24小时引流量小于50 mL 时拔除引流管,皮肤引流口再次加以缝合。结果研究病例中术后引流液中脑脊液消失时间最短0 d,最长4 d,平均1.5 d;引流管拔除时间最短1 d,最长5 d,平均2 d;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感染,无其他并发症,伤口均一期愈合。结论硬膜缝合修补后采用康派特医用胶水联合肌瓣或筋膜覆盖粘合是治疗脊柱手术术中硬膜损伤伴脑脊液漏的较佳处理方法。
贾永建宋洁富荆志振
关键词:脊柱手术脑脊液漏术中处理
髋臼周围肿瘤切除腓骨重建骨盆环的应变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重建骨盆环的应变。方法选择健康成人尸体骨盆标本6例,按照Ennecking对骨盆肿瘤Ⅱ型切除标准行髋臼周围切除,行腓骨重建骨盆环;双足站立位,在0~500N垂直分级载荷下,采用应变片及应变花对重建后骨盆关键部位的应变进行检测,并和正常骨盆各对应点的应变值进行对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重建骨盆各测点应变变化较大。在双足站立位,500N垂直载荷下,重建侧骨盆之骶块最大主应变明显小于完整骨盆(P〈0.05);而健侧髋臼弓状线应变稍增大;双侧耻骨上支应变绝对值增大、由正常状态下的压应变变为拉应变。结论利用人体双足站立位髋臼周围肿瘤Ⅱ型切除腓骨重建骨盆环的生物力学模型进行检测;用腓骨重建的骨盆具有与正常骨盆相似的应变,但不能完全恢复骨盆正常的应力传导功能。
游木荣俞光荣贾永伟荆志振李兵陈博丁祖泉
关键词:髋臼骨肿瘤主应变
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静脉回流规律。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取耳静脉血0.1mL,分离RBC并用FITC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已标记的RBC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动物双侧后肢内侧分别建立4cm×3cm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模型(n=10)和顺行岛状皮瓣模型(n=10),血管蒂长3cm。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组,皮瓣制备后注射已标记的RBC悬液5μL;对侧为对照组,不注射示踪剂。实验组按顺行和逆行皮瓣分成两组,即顺行皮瓣组和逆行皮瓣组,每组10个;再根据注入示踪剂途径不同,分为动脉和静脉2个亚组,每亚组5个皮瓣。注射示踪剂5s后取下皮瓣立即冷冻,取连续的3张冰冻切片(5~7μm),其中2张行HE染色和GENMED染色,另1张不染色直接压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FITC标记的RBC阳性率在99%以上,荧光强度均≥103;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的RBC呈均匀分布的绿色荧光,荧光强度均匀、稳定。冰冻切片显示实验组皮瓣蒂部均出现荧光,对照组未见荧光。顺行岛状皮瓣组荧光主要分布在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逆行岛状皮瓣组荧光分布在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结论荧光示踪剂可用于静脉回流研究,顺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回流;逆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的"迷宫式途径"回流。
荆志振俞光荣王栋游木荣张世民
关键词: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被引量:8
2015年
背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已成为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手段,但应用钛板螺钉系统有引起吞咽困难、加速邻近节段退变等缺点。为减少以上并发症发生,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Zero-PACIFC)逐步应用于临床,但其临床疗效方面的研究较少。目的目的:探讨应用Zero-P ACIFC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Zero-P ACIFC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颈椎病患者30例,年龄38~71岁,平均(58.3±4.6)岁。其中神经根型5例,脊髓型16例,混合型9例。术前及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VAS评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JOA评分;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6周、12个月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C2和C7椎体后缘切线的夹角);观察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以及症状持续时间。根据术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手术间隙有无异常活动。结果结果:手术时间为54~120 min,平均(72±17.3)min;术中出血量为50~170 ml,平均(80±25.2)ml。单间隙21例,两个间隙9例。共置入Zero-P ACIFC 39枚,C3/4、C4/5、C5/6、C6/7椎间隙置入Zero-P ACIFC分别为5、11、19、4枚。9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吞咽困难,术后6周内症状全部消失。3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13.6±0.7)个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1.5±0.8)分、(1.42±0.8)分、(1.4±0.9)分,均低于术前的(7.1±1.3)分(P<0.01)。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时的JOA评分分别为(14.8±1.3)分、(15.2±1.0)分、(15.1±1.2)分,均高于术前的(9.8±1.6)分(P<0.01)。术后6周及12个月颈椎Cobb角分别为18.5°±8.6°、17.8°±9.5°,均大于术前的9.0°±8.0°(P<0.01)。术后12个月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颈椎Cobb角与术后6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内置物沉降,螺钉松动、断裂,内固定器移位等并发症
薛旭红宋洁富荆志振梁庆元梁庆元崔小平胡伟秦集斌
关键词:颈椎病椎间盘切除术脊柱融合术吞咽困难
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伴骨质疏松的手术治疗被引量:5
2014年
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占世界第1位,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伴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明显上升,60岁以上患者骨质开始疏松,其发病的腰椎间盘突出多为退变型突出,病程长、症状与体征重,患者痛苦,给生活带来极大困难,由于担心手术影响其脊柱稳定性,因此,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十分棘手。选择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对30例老年性多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骨质疏松患者行椎板减压并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术后辅以抗骨质疏松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毕博宋洁富荆志振胡伟梁庆元张登君安雪军
关键词:骨质疏松患者手术治疗老龄化社会脊柱稳定性椎弓根钉棒
骶骨钉内固定在腰骶区脊柱结核的应用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3月-2008年1 1月,在2~3周的抗结核治疗后,采用经下腰椎侧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髂骨植骨及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结核11例。...
宋洁富荆志振陈斌胡伟
关键词:病灶清除植骨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