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镒洧
- 作品数:37 被引量:95H指数:7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汕头市医疗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MMP1和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P53自身抗体表达水平及其联合检测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3—9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93例ESCC患者,并以同期90例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两组对象血清MMP1和P53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血清MMP1含量和P53自身抗体滴度在ESCC组分别为(8.076±5.912)ng/mL和0.291±0.492,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652±3.346)ng/mL和0.055±0.037,ESCC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为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MP1诊断ESC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0(95%CI为0.624~0.776),当取最佳诊断截断值7.248 ng/mL时,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52.7%。P53自身抗体诊断ESCC的AUC为0.713(95%CI为0.638~0.788),诊断截断值为0.080,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49.5%。两者联合检测诊断ESCC的AUC为0.787(95%CI为0.720~0.854),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66.7%,优于单独使用MMP1或P53自身抗体。在早期ESCC中,MMP1和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亦能获得较好的诊断效能,AUC为0.760,95%CI为0.663~0.857,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66.7%。结论:ESCC患者血清MMP1和P53自身抗体水平均升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ESCC的早期诊断,可作为ESCC的诊断标志物。
- 黄小燕伍方财柳灿烔黄佳涛许镒洧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1食管鳞状细胞癌
- 血清NY-ESO-1自身抗体和MMP1联合检测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 目的探讨血清MMP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和NY-ESO-1(New York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1)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食管鳞状细胞癌...
- 林逸伟伍方财陈柳伊许镒洧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1食管鳞状细胞癌诊断标志物
- IGFBP1在鼻咽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在鼻咽癌(NPC)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寻找可用于鼻咽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150例NPC患者(就诊时间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以及同期143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临床基线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训练队列112例鼻咽癌患者和109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IGFBP1浓度,并在验证队列中(38例鼻咽癌患者,3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IGFBP1诊断鼻咽癌的价值。结果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相比正常对照组,鼻咽癌患者血清IGFBP1的表达水平更高(均P<0.05)。在训练队列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768(95%CI:0.706~0.830),诊断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0.83%和48.21%。在验证队列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95%CI:0.697~0.899),诊断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7.06%和31.58%。两个队列的阳性病例预测值均>80%,阴性预测值>50%。两个队列的血清IGFBP1诊断临界值都是1077 ng/ml。结论IGFBP1有作为鼻咽癌诊断分子标志物的应用价值。
- 罗芸黄彬亮黄旭纯许镒洧伍方财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质1鼻咽肿瘤
- Bmi-1自身抗体与EB病毒衣壳抗原IgA抗体联合检测诊断鼻咽癌的价值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Bmi-1自身抗体与EB病毒衣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A)-IgA抗体在鼻咽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鼻咽癌患者200例为鼻咽癌组,其中Ⅰ+Ⅱ期33例,Ⅲ+Ⅳ期167例,同期体检健康者216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Bmi-1自身抗体和EB病毒VCA-IgA表达情况,比较Bmi-1自身抗体、VCA-IgA、Bmi-1自身抗体+VCA-IgA阳性率,分析Bmi-1自身抗体、VCA-IgA单独及联合诊断鼻咽癌的效能。结果鼻咽癌Ⅰ+Ⅱ期、Ⅲ+Ⅳ期Bmi-1自身抗体阳性率(27.3%、30.5%)、VCA-IgA阳性率(33.3%、51.5%)、Bmi-1自身抗体+VCA-IgA阳性率(51.5%、65.3%)均高于对照组(5.6%、4.6%、9.3%)(P<0.05);Bmi-1自身抗体、VCA-IgA、Bmi-1自身抗体+VCA-IgA阳性率在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1自身抗体诊断鼻咽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0.0%、94.4%、83.3%、59.3%,VCA-IgA分别为49.0%、95.4%、90.7%、66.9%,Bmi-1自身抗体+VCA-IgA分别为63.0%、90.7%、86.3%、72.6%,联合检测诊断鼻咽癌的敏感性高于Bmi-1自身抗体、VCA-IgA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Bmi-1自身抗体及VCA-IgA在鼻咽癌尤其是早期鼻咽癌诊断中有较高价值,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鼻咽癌的诊断效能。
- 许镒洧谢秀连翟田田方裕森彭裕辉
- 关键词:鼻咽癌
- 血清 DKK1和 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清 DKK1(Dickkopf-1)和 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26例 ESCC 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血清 DKK1和P53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诊断效能。结果血清 DKK1水平和P53自身抗体在 ESCC 患者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673.09±343.82)pg/ml ∶(362.05±148.07)pg/ml,Z =6.158,P <0.0001;(0.398±0.546)∶(0.069±0.050),Z =3.832,P <0.0001]。ROC 曲线显示,当血清 DKK1为最佳诊断临界值588.77 pg/ml 时,其在诊断 ESCC 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95%CI 为0.715~0.844,敏感性为61.9%,特异性为95.0%)。P53自身抗体诊断 ESCC 的AUC 为0.674(95%CI 为0.598~0.750,敏感性为45.3%,特异性为95.0%)。DKK1和 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诊断食管癌的 AUC 为0.843(95%CI 为0.788~0.897,敏感性为73.8%,特异性为95.0%)。在早期 ESCC,DKK1和 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AUC 为0.903(95%CI 为0.845~0.961,敏感性为81.0%,特异性为95.0%)。结论血清 DKK1和 P53自身抗体可作为 ESCC 的血清诊断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助于 ESCC 的早期诊断。
- 彭裕辉陈建良翁雪芬方裕森许镒洧
- 关键词:食管肿瘤DICKKOPF-1
- 广东潮汕地区3785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分布及药敏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了解广东潮汕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标本3785份,使用支原体试剂盒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3785份标本中检出支原体阳性1117份,阳性率为29.5%,其中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和两者共同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24.4%、0.5%和4.6%。药敏分析结果显示,Uu对交沙霉素、克拉霉素和美满霉素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6.3%、94.4%和93.4%;Mh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100%、94.4%和94.4%,对Uu+Mh共同感染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分别为强力霉素(89.7%)、美满霉素(89.1%)和交沙霉素(86.2%)。结论:Uu是广东潮汕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治疗支原体感染时,应优先考虑交沙霉素、克拉霉素和美满霉素等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
- 杨时瀚罗育豪蔡锦楠许镒洧
- 关键词: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药敏试验
- 住院肿瘤患者酵母样真菌的菌株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住院肿瘤患者酵母样真菌的菌株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住院肿瘤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出酵母样真菌139株,分析其菌种类型、临床标本来源以及主要酵母样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结果 139株酵母样真菌的菌种类型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83株(59.7%),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9株(20.9%),热带假丝酵母菌7株(5.0%),光滑假丝酵母菌6株(4.3%),克柔假丝酵母菌2株(1.4%),其他酵母样真菌12株(8.6%)。检出酵母样真菌较多的临床标本为血液24株(17.3%)、腹腔积液22株(15.8%)、痰20株(14.4%)、尿液17株(12.2%)、胸腔积液10株(7.2%)。白色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均为100%。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71.4%(5/7)、71.4%(5/7)、42.9%(3/7),光滑假丝酵母菌对3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更低,均为16.7%(1/6),二者对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均完全敏感。结论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住院肿瘤患者分离的酵母样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主要酵母样真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敏感率高,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出现不同程度的敏感率下降。
- 黄旭纯黄思赟陈柳伊朱红军许镒洧彭裕辉翁雪芬
- 关键词:酵母样真菌肿瘤药物敏感性
- 广东潮汕地区恶性肿瘤与ABO血型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ABO血型与广东潮汕地区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45890例恶性肿瘤患者和汕头市中心血站42465例健康献血者中ABO血型分布差异。结果在各种主要类型恶性肿瘤中,食管癌和头颈部癌的ABO血型分布与正常人群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6,P<0.05;χ^(2)=74.36,P<0.05)。B型人群为食管癌和头颈部癌高风险人群(OR=1.09,95%CI=1.03~1.15,P<0.05;OR=1.46,95%CI=1.34~1.60,P<0.05);A型和O型人群是头颈部癌低风险人群(OR=0.87,95%CI=0.79~0.96,P<0.05;OR=0.83,95%CI=0.76~0.90,P<0.05)。结论潮汕地区汉族人食管癌和头颈部癌患者ABO血型分布与正常人群可能存在差异,提示不同血型可能与食管癌和头颈部癌的发生存在关联。
- 黄彬亮谢钊敏王丹吴婉丽王和炎许镒洧伍方财
- 关键词:ABO血型恶性肿瘤
- 血清DKK1在肿瘤临床应用的价值中被引量:4
- 2014年
- DKK1作为Wnt信号传导通路的拮抗剂,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DKK1作为一种分泌型糖蛋白,在多种肿瘤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可能在肿瘤中发挥重要的临床作用。本文就血清DKK1在肿瘤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 彭裕辉许镒洧谢剑君
- 关键词:肿瘤预后
- 全血核黄素水平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联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 探讨全血核黄素水平与食管鳞癌(ESCC)发生发展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于2014年3月至2018年9月,选取在南方潮汕地区的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汕头市中心医院和北方太行山地区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ESCC患者为病例组;以在该医院体检的非ESCC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年龄(±5岁)、性别进行1∶1匹配.最终共纳入1 528例研究对象,病例组和对照组各764例.采集研究对象的静脉血3~5 ml,检测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GRAC)代表血核黄素水平.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GRAC与ESCC患病风险的关联;以生存资料完整的2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总生存期、生存结局与GRAC的关联最强点(GRAC=7.87)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高谷胱甘肽还原酶组(GRAC≥7.87)和低GRAC组(GRAC<7.87),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GRAC与ESCC预后的关联.结果 1 528例研究对象中,南方潮汕地区958例,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79例,年龄分别为(59.90±9.34)、(59.55±8.77)岁;北方太行山地区共570例,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85例,年龄分别为(58.39±5.19)、(58.74±4.57)岁.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GRAC与ESCC患病风险OR(95%CI)值为1.009(0.998~1.019);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50~70岁年龄组中,与低GARC组相比,高GARC组的死亡风险HR(95%CI)值为1.712(1.034~2.824).结论 全血核黄素水平与ESCC的发生可能没有关联;高全血核黄素水平利于50~70岁ESCC患者的预后.
- 李珊珊谭华珍许镒洧吴志勇吴健谊赵学科王立东龙琳李恩民许丽艳张建军
- 关键词:食管肿瘤核黄素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