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时
- 作品数:14 被引量:253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人工智能实时地震监测分析系统的应用与展望被引量:5
- 2021年
- "智能地动"(EarthX)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实时运行的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2018年12月起,"智能地动"系统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试运行,实时处理川滇地区123个地震台站数据。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检测、拾取震相进而定位地震,在第一个台站接收到P波后数秒内快速产出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自发震时刻开始计算,平均定位仅用时28.9 s。此外,系统还使用全波形拟合的方法,在1~3分钟左右快速产出震源机制解和矩震级,而无须任何人工干预。EarthX系统在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4日期间,共记录地震897次,产出M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81次。基本实现了3级以上地震的自动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的产出,机制解的平均产出时间为震后103.8 s,弥补了当前地震监测台网不能产出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空白。通过EarthX系统的推广应用,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地震监测发布手段,将台网人员从繁重的地震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
- 周连庆赵翠萍张捷车时
- 关键词:人工智能震源机制
- GPS监测的芦山7.0级地震前应变积累及同震位移场初步结果被引量:58
- 2013年
-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的GPS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震前变形场及同震位移场特征.结合震前GPS资料分析认为,这次地震以逆冲破裂为主兼有少量左旋错动,且破裂可能未达地表,发震断层很可能为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一条断层.具体结果:①发生芦山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一直处于闭锁状态,汶川地震后南东向挤压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且主压应变率方向使发震断层呈逆冲兼左旋剪切变形状态,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加速了此次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②GPS检测出同震位移的范围在垂直发震断裂带方向约为230km、平行发震断裂带约为100km,其中同震位移超过10mm的测点分布于垂直发震断层方向的100km范围内;③同震位移场在较大范围主要表现为发震断层逆冲错动的应变释放特征,但在靠近发震断层约70km范围逆冲位移显著偏小,不符合断层错动的位移衰减特征,推断地震破裂未达地表;④在靠近发震断层的上盘约50km范围显示有典型的断层左旋错动位移衰减特征.
- 武艳强江在森王敏车时廖华李强李鹏杨永林向和平邵志刚王武星魏文薪刘晓霞
-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
- 大震前后中强地震活动格局变化及其预测意义初步研究被引量:10
- 2004年
- 从演化的角度研究了1950年以来青藏块体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大尺度的空间有序性及震后活动格局的转折变化。结果指出,大震前大尺度地震活动时空有序图像的出现是大震孕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7级以上地震的中期预报具有指示意义;大震后原有活动格局的打破及转折是震后地震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未来地震活动的预测具有指示意义。在打破格局的地震及其附近地区继续发生中强以上地震或显著性地震事件的可能性较大;而在1~3年的中期尺度上,这些地区及其附近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 杨立明车时
- 关键词:地震活动
-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起步与尝试被引量:4
- 2021年
-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入国家规划,开始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标志了2018年以来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向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转型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起步的阶段顺利结束.这一阶段,围绕“地震科学野外实验室”的定位和大陆强震、防震减灾“全链条”科学问题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开放合作为重点,追求“良好开局”的短期目标;以机制探索为重点,追求“可持续性”的长期目标,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本文概略梳理这一阶段的情况.
- 吴忠良李茜张晓东李丽汤毅车时胡春峰丁志峰
- 关键词:地震科学实验场地震监测预报防震减灾大陆强震可持续性
-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震预测与系统设计被引量:5
- 2021年
- 地震预测是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重要科学议程之一(《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科学设计》编写组,2019).围绕这个科学议程存在诸多争论,甚至在一个时期,地震预测是否仍作为实验场的科学目标,也有反复.回避这些争论是不客观的.这些争论不能、也不可能通过简单化的方式加以解决.
- 吴忠良王龙李丽张晓东邵志刚李营孙珂车时
- 关键词:地震预测地震科学实验场
- 南北带强震年度预测能力估计被引量:1
- 2006年
- 对中国地震局原分析预报中心测震学科1988~1999年度划定的南北地震带强震(M≥7)危险区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结果表明,从过程角度研究前兆地震活动图像及其演变是年度和中短期强震预测的有效途径,这为南北地震带强震震情跟踪提供了条件。
- 刘蒲雄刘连柱车时黄德瑜吕晓健韩丹张宇霞
-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南北地震带
- 利用深井地下水位动态探索研究现今构造应力场状态
- <正> 1.研究意义地壳应力的测量是一件非常复杂艰难的事情,通常是通过测量应变来实现,而且耗资颇高。已有研究认为,承压含水层井水位的变化反映了含水层孔隙压力的变化,而含水层孔隙压的变化与含水层所受的压力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 黄辅琼晏锐陈醑车时王文旭耿杰
- 文献传递
- 利用深井地下水位动态研究大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状态被引量:22
- 2004年
- 在水平层状含水层(一维)模式下,根据含水层应力与井水位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表达式,利用华北地区40多口深井水位动态变化资料,探索研究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状态。即水位上升代表构造应力场压性增强张性减弱;水位下降代表构造应力场压性减弱张性增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995~1998年华北北部地区张家口 渤海构造带和山西构造带北部水位普遍上升,MS5.0以上地震活动频繁;1999年以后华北地区水位普遍处于下降状态,反映了华北地区1999年以来构造应力场状态以张性为主,整个华北地区MS5.0以上地震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状态。该结果可为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预测研究提供应力场背景信息。
- 黄辅琼晏锐陈颙车时王文旭耿杰顾瑾萍
-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性
- 利用卫星遥感(长波辐射)探索中短期地震预报的新发现与新进展
- 1998年
- 卫星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统称“3S”技术,是当今高新技术应用于军事、经济、资源、通信、环境及灾害评估与预防等领域最热门的前沿科学。中国作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90年代初就瞄准了“3S”高新技术的...
- 李宣瑚李志雄车时
- 关键词:卫星遥感地震预报
-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及其思考被引量:13
- 2003年
- 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地震,震中位置为90.9°E、36.2°N。分析表明,8.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地震活动性异常都出现了,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平静和震群等,且与7级大震比较,这些前兆图象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所不同的是8.1级地震的前兆地震活动图象涉及的区域范围更大、地震震级更高,这为特大地震的前兆识别和预报提供了依据。最后回顾了对这次大震的粗略预测,并讨论了有关大震预测的某些问题。
- 刘蒲雄郑大林车时潘怀文刘桂萍杨立明
-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测前兆异常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