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为平

作品数:14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耐药
  • 6篇基因
  • 4篇耐药基因
  • 4篇耐药性
  • 3篇单胞菌
  • 3篇铜绿
  • 3篇铜绿假单胞
  • 3篇铜绿假单胞菌
  • 3篇菌株
  • 3篇基因研究
  • 3篇假单胞菌
  • 3篇多重耐药
  • 3篇多重耐药性
  • 2篇血清
  • 2篇印迹
  • 2篇印迹法
  • 2篇内酰胺
  • 2篇内酰胺酶
  • 2篇住院
  • 2篇住院患者

机构

  • 10篇常州市第一人...
  • 2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郑为平
  • 9篇史伟峰
  • 8篇王玉月
  • 4篇丁敏
  • 3篇姜庆波
  • 2篇姜建平
  • 2篇李美忠
  • 2篇马锦洪
  • 1篇巢志复
  • 1篇姜建平
  • 1篇秦建萍
  • 1篇许小朋
  • 1篇季晓辉
  • 1篇刘息平
  • 1篇何小舟
  • 1篇何彩珍
  • 1篇周军
  • 1篇季云
  • 1篇丁敏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放射免疫学杂...
  • 1篇检验医学
  • 1篇2006年全...

年份

  • 5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相关耐药基因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大肠埃希菌耐药状况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和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TEM、SHV等17种耐药基因,并用DNA测序仪测序。结果80株大肠埃希菌ESBLs检出率为46.3%,37株大肠埃希菌检出TEM、SHV、CTX-M-1群、OXA-1群和DHA5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1.1%、78.4%、21.6%、10.8%、5.4%;37株菌中有36株至少检出1种β-内酰胺酶基因,24株同时检出>2种β-内酰胺酶基因,1株菌最多同时检出4种β-内酰胺酶基因,只有1株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大肠埃希菌已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成为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郑为平史伟峰王玉月周军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
免疫印迹法对中老年住院患者梅毒试验诊断的评价被引量:10
2009年
梅毒是危害人类健康较为严重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梅毒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使用敏感、特异方法对梅毒的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其蔓延的重要手段。目前血清学试验已成为国内诊断梅毒的常用方法,如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已被建议替代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成为梅毒血清学诊断的确诊试验。
史伟峰王玉月郑为平
关键词:梅毒血清学诊断免疫印迹法老年住院患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梅毒螺旋体抗体
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试验实验室评价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评价4种常用梅毒血清学试验的可靠性。方法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筛查91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本,阳性血清再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免疫印迹法(WB)分析。结果用TRUST检测9100例低危住院患者血清样本,阳性93例,检出率为1.02%,WB阳性并结合临床确诊70例,假阳性率达24.7%。TP-ELISA试验阳性115例,阳性率为1.26%。TPPA复检112例阳性,与TP-ELISA一致率为97.4%,WB结合临床确诊108例阳性。TRUST阳性、TPPA阴性患者18例,均来自60岁以上老人、自身免疫疾病等患者。71~82岁老年组中TPPA阳性比例偏高(2.54%),WB结合临床确诊4例阴性,假阳性率达19.0%。结论TPPA是住院病人确诊梅毒较为可靠的方法,但在老年患者中存在假阳性,可使用免疫印迹法并结合临床确诊。
史伟峰王玉月郑为平季云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免疫印迹法
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及菌株亲缘性分析
本文检测了19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16种耐药基因,并以耐药基因为分子标记进行了聚类分析。
史伟峰王玉月郑为平丁敏姜庆波
关键词: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耐药基因
文献传递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史伟峰秦建萍丁敏李美忠郑为平王玉月许小朋
1.该项目属医学微生物范畴,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等系统研究了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院内感染、研发新药的导向等具有重要意义。2.主要科技内容:  (1)检测...
关键词: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分子流行病学耐药菌株
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与人工检测精液结果比较被引量:11
2004年
姜建平郑为平马锦洪
关键词:精液分析精子密度精子活率精子活力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甙类药物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甙类药物的耐药特性及耐药基因表达。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和新霉素6种药物对37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用PCR法检测5种氨基糖甙类药物修饰酶基因,并使用DNA测序加以证实。结果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和奈替米星对37株大肠埃希菌MIC_(50)、MIC_(90)均大于256 mg/L,其耐药率分别为78.4%、45.9%、72.9%、83.8%和64.9%,而新霉素仍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从37株菌中检出5种修饰酶基因,aac(3)-Ⅱ、aac(6’)-Ⅰ b、aac(6’)Ⅱ、ant(2")-Ⅰ、ant(3")-Ⅰ阳性率分别为56.8%、27.0%、2.7%、5.4%和13.5%,未发现aac(3)-Ⅰ基因。结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甙类药物的耐药与修饰酶基因的表为有关。
郑为平史伟峰
关键词:埃希氏菌属Β内酰胺酶类
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及菌株聚类分析被引量:34
2007年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和菌株的亲缘性。方法药敏试验用PhoenixTM-100鉴定药敏系统检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修饰酶基因和消毒剂抗性基因,采用PCR检测并用DNA测序仪证实。结果19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8.9%、59.5%、45.8%、77.4%、34.2%、38.4%、15.3%、6.8%;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5.3%、21.0%;21株铜绿假单胞菌中blaVEB、blaGES和blaCARB阳性率分别为9.5%、9.5%和57.1%,oprD2基因缺失率达95.2%;TEM、SHV、OXA、PERI、MP、VIM、SPM、GIM和DHA编码基因均阴性;aac(6′)-Ⅰ、aac(6′)-Ⅱ和ant(2″)-Ⅰ,在21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61.9%和66.7%,qacE△1-sul1基因的阳性率为66.7%。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已携带多种耐药基因,oprD2基因缺失可能是铜绿假单胞菌耐受亚胺培南重要原因,聚类分析表明存在克隆传播医院感染。
史伟峰王玉月姜庆波郑为平丁敏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聚类分析
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及菌株聚类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和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药敏试验用PhoenixTM100系统检测。用PCR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甙类药物修饰酶基因、DNA拓扑异构酶基因等,并用DNA测序仪证实。结果24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率最低,仅为3.2%、4.1%。20株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中,17株具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甙类药物修饰酶基因aac(3)-Ⅰ、aac(3)-Ⅱ、aac(3)-Ⅲ、aac(3)-Ⅳ、aac(6′)-Ⅰ、ant(2″)-Ⅰ、ant(3″)-Ⅰ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0%、15%、30%、70%、15%、55%、80%。20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gyrA密码子均由TCA→TTA,氨基酸由Ser83→Leu,而85%菌株(17/20)的ParC氨基酸序列发生Ser80→Leu替代。聚类分析显示存在2株克隆株,其耐药表型基本一致。结论本院鲍曼不动杆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氨基糖甙类修饰酶等耐药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基因突变是细菌耐受喹诺酮类药物重要原因。聚类分析表明,本院的鲍曼不动杆菌存在克隆传播。
史伟峰王玉月郑为平丁敏姜庆波李美忠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基因细菌细菌聚类分析
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 2 0 6例肾移植受者的血清PRA进行检测。同时对 14 0份血清分成四组包括首次移植术前及术后 1个月 ,半年至 1年肾功能稳定期病人 ,第一次尸肾移植失功恢复血透病人进行PRA检测。结果 :PRA阴性组受者移植术后排斥发生率为 11 85 % ,阳性组受者平均PRA高达 4 6 5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0 1)。首次移植术前A组PRA阳性率 17 1% ,术后B组PRA阳性率 31 4 % ,肾功能稳定组 (C组 )PRA阳性率 14 3%。而移植失功恢复血透者 (D组 )PRA阳性率达 77 1%。结论 :PRA的检测是肾脏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 ,对肾脏移植后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存活率关系密切。
刘息平何小舟姜建平巢志复郑为平季晓辉
关键词:阳性率群体反应性抗体移植术PRA肾脏移植人类白细胞抗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