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菡晶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4篇热输入
  • 2篇NI
  • 1篇时效
  • 1篇时效温度
  • 1篇复合材料
  • 1篇
  • 1篇IMC
  • 1篇复合材

机构

  • 4篇北京工业大学

作者

  • 4篇郭福
  • 4篇郑菡晶
  • 4篇夏志东
  • 4篇聂京凯
  • 1篇邰枫
  • 1篇雷永平

传媒

  • 1篇功能材料
  • 1篇电子元件与材...
  • 1篇第十一届北京...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时效中热输入对Ni颗粒增强无铅复合钎料组织形态的影响
本研究重点在于通过不同的时效条件控制对钎料的热输入量,研究时效温度,时效时间对Ni颗粒增强复合钎料组织的影响。包括对钎料内部的影响以及钎料\基板界面层厚度的影响。并将复合钎料界面层厚度与Sn-3.5Ag共晶钎料的界面层厚...
聂京凯郭福夏志东雷永平郑菡晶
关键词:热输入时效温度
文献传递
再流条件对Ni颗粒增强复合钎料组织形态的影响
主要针对不同的再流次数带来的不同热输入对 Ni 颗粒增强复合钎料 IMC 形态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由前一阶段研究表明,决定 Ni 颗粒增强复合元铅钎料组织变化的关键因素是钎料的钎焊温度与钎料熔点的温度差△T 以及在熔点...
聂京凯郑菡晶郭福夏志东
关键词:热输入
文献传递
Ni颗粒增强无铅复合钎料中IMC形态之演变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改变钎焊工艺曲线来控制热输入量。研究了Ni颗粒周围金属间化合物(IMC)以及钎料/基板界面处IMC的形态演变。结果表明,随着热输入量由低变高,Ni颗粒周围IMC形态从向日葵状向多边形状发展,最终成为遍布整个钎料层的细碎的IMC形态;而钎料/基板界面层,因Ni颗粒的加入,出现大量的三维孔洞状IMC。从而形成了Cu元素扩散的通道,使得界面层厚度增加且呈线性增长趋势。
聂京凯郭福郑菡晶邰枫夏志东
关键词:复合材料热输入
再流条件对Ni颗粒增强复合钎料组织形态的影响
2007年
主要针对不同的再流次数带来的不同热输入对Ni颗粒增强复合钎料IMC形态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由前一阶段研究表明,决定Ni颗粒增强复合无铅钎料组织变化的关键因素是钎料的钎焊温度与钎料熔点的温度差△T以及在熔点以上保温时间t。其本质即外界对钎料的热输入量的大小。随着热输入的增加,Ni颗粒周围的IMC以及钎料/基板界面处的IMC都相应变化发展。由于Ni颗粒的加入。基板\钎料界面层的结构形态均与Sn-Ag共晶钎料有较大不同,Ni与cu6Sn5的相互作用起到了关键影响。界面层厚度的变化随再流次数增加呈现线性增长。
聂京凯郑菡晶郭福夏志东
关键词:热输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