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文龙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转子间
  • 3篇转子间骨折
  • 3篇骨折
  • 3篇股骨
  • 3篇高龄
  • 2篇张力带
  • 2篇双极股骨头
  • 2篇双极股骨头置...
  • 2篇骨头
  • 2篇股骨头
  • 2篇股骨头置换
  • 2篇股骨转子
  • 2篇股骨转子间
  • 2篇股骨转子间骨...
  • 2篇关节
  • 1篇单束重建
  • 1篇蛋白
  • 1篇血浆
  • 1篇血小板
  • 1篇异体

机构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张健
  • 8篇闫文龙
  • 5篇周爱国
  • 3篇张华
  • 3篇张华
  • 2篇杨小中
  • 1篇刘涛
  • 1篇姚海
  • 1篇王正宇
  • 1篇帖红涛
  • 1篇沈洪林
  • 1篇蒋电明
  • 1篇朱云
  • 1篇赵沛
  • 1篇陈婷梅
  • 1篇张艳芳
  • 1篇张圣雨
  • 1篇李哲学
  • 1篇杨庆
  • 1篇张科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甘肃医药
  • 1篇骨科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高龄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半髋置换疗效比较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比较半髋(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结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和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是否相似。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双极股骨头置换结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132例(女91例,男41例,手术时年龄为75~99岁,平均年龄80.2岁,按Tronzo Evans分型,Ⅳ型98例,Ⅲ型23型,Ⅱ型11例)和单纯半髋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135例(女87例,男48例,手术时年龄为74~95岁,平均年龄79.5岁,按Garden分型,Ⅳ型52例,Ⅲ型78型,Ⅱ型5例)。按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严重骨质疏松。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和术后长期随访并发症、Harris评分和SF-12量表评分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术后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转子间骨折组和股骨颈骨折组分别有112例和11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5年,平均随访3.1年。转子间骨折组患者手术时间较股骨颈骨折组长(Z=13.003,P=0.000),余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术后1月内死亡2例,股骨颈骨折组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统计差异亦无意义(P〉0.05),2组术后1.5月和术后2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SF-1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极股骨头置换结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收到和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相似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张华张健闫文龙张圣雨李哲学杨庆张科张艳芳帖红涛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双极股骨头置换克氏针张力带
过表达小鼠干扰素调节因子8抑制RAW264.7细胞向破骨样细胞的分化
2014年
目的构建及鉴定小鼠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重组腺病毒Ad-IRF8,并观察过表达的IRF8对小鼠可溶性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s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PCR扩增IRF8,亚克隆到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中,PmeⅠ线性化后与骨架载体pAdEasy-1在大肠杆菌BJ5183中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载体pAd-IRF8。pAd-IRF8经PacⅠ线性化后转染AD293细胞,包装出重组腺病毒(Ad-IRF8)。Ad-IRF8感染小鼠RAW264.7细胞,经半定量反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IRF8的过表达,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测IRF8对s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携带IRF8基因的穿梭载体pAdTrack-IRF8-CMV和重组载体pAd-IRF8,并且在AD293细胞中成功包装出重组腺病毒Ad-IRF8。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证实IRF8在RAW264.7细胞中有过表达,TRAP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的IRF8有效抑制RAW264.7细胞向破骨样细胞分化。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Ad-IRF8,在RAW264.7细胞中检测到了IRF8过表达,并能有效抑制RAW264.7细胞向破骨样细胞分化。
杨小中朱云王正宇闫文龙姚海刘涛陈婷梅张健
关键词:腺病毒破骨样细胞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关节腔内注射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究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半月板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7例患者,根据是否行PRP关节腔内注射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为单纯行半月板移植术的患者,共15例(男9例,女6例,手术时平均年龄29.7岁);B组为行半月板移植术联合PRP关节腔注射的患者,共12例(男4例,女8例,手术时平均年龄33.6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半年、1年及以后的每年随访,并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Tegner评分和Visual Analog Scale(VAS)疼痛评分。结果:术后的Tegner评分在2组中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在术后半年的Lysholm评分、WOMAC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较A组高(P<0.05),但术后1年及2年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在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的IKDC评分均高于A组(P<0.05),术后2年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A组的绝对外凸值为(1.43±1.18)cm,B组为(1.88±1.21)cm,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在术后2年的Outerbridge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各有1例患者术后功能评分较术前下降:A组1例术后2年出现局部软骨Ⅳ度磨损;B组1例术后出现中度股四头肌萎缩。结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联合PRP关节腔内注射相比单纯行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可以在术后1年内更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患膝功能。
陈施羊张华周爱国闫文龙张健
关键词:半月板移植富血小板血浆
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早期疗效的比较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比较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2年4月在我院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59例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际随访54例。随机分成两组:生物固定组21例,骨水泥组33例。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d总失血量、术后并发症、Harris评分以及放射学效果。结果生物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均明显少于骨水泥组;生物固定组术中、术后出现假体周围骨折各1例;两组住院时间、术后3d总失血量、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固定组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或消除'骨水泥植入综合征',但术后3d总失血量无明显减少,出现假体周围骨折风险增高,术前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闫文龙杨小中张华张健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骨水泥高龄
强生四代陶对陶髋关节假体改良内衬安置方法
2020年
目的:介绍四代陶对陶髋关节假体的陶瓷内衬的改良放置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初次行全髋置换术且使用强生公司四代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系统的29例患者。术中严格控制髋关节假体位置,陶瓷内衬安置时改进手术技术及操作,在内衬放入髋臼金属臼杯时用专用吸盘杆吸住陶瓷内衬,在大弯钳调整及按压协助下将陶瓷内衬放置于髋臼杯中。结果:29名患者术中所有陶瓷内衬均安置成功,术中所有陶瓷内衬边缘均与金属髋臼杯内缘平行,未出现陶瓷内衬未完全放入髋臼杯的问题及陶瓷碎裂的现象。1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切口周围红肿,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所有患者均无行走时异响,骨盆平片证实所有患者的假体位置良好,未见陶瓷内衬碎裂及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在强生四代陶对陶髋关节假体内衬安置时,通过大弯钳调整并辅助放置陶瓷内衬于髋臼金属杯内的方法,操作简便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温振兴闫文龙张华张健周爱国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
双极股骨头置换合并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被引量:20
2013年
目的探讨双极股骨头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12月,应用双极股骨头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48例9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男15例,女33例;年龄90~99岁,平均94.1岁。均为跌倒致伤,排除病理性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2~7 d,平均4.2 d。骨折按Tronzo Evans分型标准,Ⅳ型25例,Ⅲ型20例,Ⅱ型3例。均伴严重骨质疏松;均合并1种以上内科疾病,合并脊柱压缩性骨折10例。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年内因内科疾病死亡6例;存活患者中3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7年,平均3.1年。术后出现短期精神障碍9例,可疑尿路感染2例,骶尾部褥疮1例,遗留髋部疼痛1例,大腿疼痛1例,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愈合,随访期间无骨溶解及假体松动、下沉、断裂,未见明显异位骨化发生;均无假体翻修。术后2年Harris评分获优5例,良2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达84.6%;评分显著高于术后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9,P=0.00)。术后2年生命质量量表(SF-12)评分显著高于术后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及2年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2年低于术后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极股骨头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牢固,允许患者早期负重锻炼、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张华张健周爱国蒋电明沈洪林闫文龙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骨质疏松双极股骨头置换高龄患者
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中股骨椭圆隧道技术与圆隧道技术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通过与传统圆隧道技术相比,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中采用椭圆隧道技术制备股骨隧道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2018年2月125例采用自体肌腱单束解剖重建ACL且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3例术中采用椭圆隧道技术制备股骨隧道(A组),82例采用圆隧道技术(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程、损伤侧别、损伤原因以及术前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评分、KT-1000测量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6、12、24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采用KT-1000评价关节稳定性。术后1d三维CT评估股骨和胫骨隧道位置。术后6、12、24个月MRI检查,测量ACL移植物近、中、远端信号/噪声比(signal/noise quotient,SNQ)。对行二次关节镜检查患者评价移植物完整性、滑膜覆盖以及张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23个月。A组2例、B组5例发生切口红肿,B组1例发生胫骨隧道裂纹骨折,A组1例发生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受限。除术后3个月Tegner评分外,其余各时间点A组Lysholm、IKDC、Tegner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A组KT-1000测量值亦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1 d三维CT检查示两组股骨及胫骨隧道均位于ACL止点印迹内。MRI复查两组均无移植物断裂及明显松弛发生。术后6个月两组移植物中、远端SN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12、24个月A组移植物近、中、远端SNQ均低于B组(P<0.05)。A组21例及B组38例患者进行二次关节镜检查,两组移植物完整性、滑膜覆盖及张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圆隧道技术相比,ACL单束重建术中采用椭圆隧道技术制备股骨隧道,术后移植物成熟度更好,患者能获得更好膝
温振兴张华闫文龙赵沛黄潇许梓杰张健周爱国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股骨隧道
高迁移率族蛋白1通过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促进骨髓干细胞的趋化及成骨分化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通过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骨髓干细胞的趋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分为7组:control组、siRNA-NC组、siRNA-HMGB1组、pcDNA-NC组、pcDNA-HMGB1组、pcDNAHMGB1+siRNA-NC组、pcDNA-HMGB1+siRNA-PINK1组。采用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细胞中钙结节数目;ELISA检测骨桥蛋白(OPN)、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RT-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HMGB1及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透射电镜检测线粒体自噬小体数目;Western Blot检测hBMSCs中Parkin及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Ⅱ/Ⅰ)、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62(P62)和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Beclin1)等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HMGB1通过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hBMSCs的趋化作用研究表明:与pcDNA-NC组相比,pcDNAHMGB1组HMGB1表达、细胞迁移率、线粒体自噬数目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Ⅱ/Ⅰ的表达增加,Parkin、P62等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与siRNA-NC组相比,siRNA-HMGB1组HMGB1表达、细胞迁移率、线粒体自噬数目及Beclin-1、LC3B-Ⅱ/Ⅰ等表达降低,Parkin、P62表达增高(P<0.01)。HMGB1通过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hBMSCs的成骨分化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与pcDNA-NC组相比,pcDNAHMGB1组钙结节数量、Osterix及RUNX2含量、ALP及OPN的表达升高(P<0.01),PPARγ、C/EBPα的表达降低(P<0.05);与pcDNA-HMGB1+siRNA-NC组相比,pcDNA HMGB1+siRNA-PINK1组钙结节数量、Osterix及RUNX2含量、ALP及OPN的表达降低(P<0.05),PPARγ、C/EBPα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HMGB1高表达能通过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促进hBMSCs的趋化、成骨细胞分化及抑制成脂细胞分化,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潜在治疗靶点。
陈施羊周爱国闫文龙张健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1成骨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