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柏林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 3篇手术
  • 3篇腺癌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2篇原发灶
  • 2篇受体
  • 2篇淋巴结转移
  • 2篇内分泌
  • 2篇内分泌治疗
  • 2篇激素
  • 2篇激素受体
  • 2篇甲状腺
  • 2篇分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血管
  • 1篇阳性
  • 1篇样癌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医学...
  • 4篇南京鼓楼医院...
  • 3篇徐州医学院

作者

  • 7篇吴骥
  • 7篇管小青
  • 7篇张旭旭
  • 7篇郑向欣
  • 7篇陆柏林
  • 5篇袁牧
  • 4篇邱兴
  • 2篇侍孝红
  • 2篇江小玲

传媒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内分泌外...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分析采用手术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并在手术过程中实施冰冻切片,术后石蜡病理亦证实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后终生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结果 60例患者中,49例患者为单侧桥本氏甲状腺炎(桥本氏病合并单侧乳头状癌),11例患者为对侧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癌(桥本氏病合并双侧乳头状癌)。术后出现4例低钙血症患者,有12例Ⅲ期患者后续行^(131)Ⅰ治疗;2年随访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仅有2例患者需要再次进行手术。结论针对于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最理想,但是要根据患者的病变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张旭旭管小青顾书成吴骥郑向欣邱兴陆柏林
关键词:桥本甲状腺炎手术治疗左旋甲状腺素片淋巴结转移
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方案与解救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比较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比较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治疗与解救化疗的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方法:将生长抑素受体(SSTR)和雌激素受体(ER)或/和孕激素受体(PR)呈阳性的61例复发和转移乳腺癌患者分成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治疗组(来曲唑2.5 mg口服,1次/d,连续不间断;奥曲肽0.1 mg皮下注射,3次/d,每周用5 d停2 d。每月连用2周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与解救化疗组(按NCCN指南不同的解救方案化疗,共6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副反应,并用QOL方法评价两组的生活质量。结果: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治疗组临床有效率(CR+PR),获益率(CR+PR+SD),中位病变进展时间(TTP),中位治疗失败时间(TTF)及中位生存时间(MST)分别为29.0%(9/31),41.9%(13/31),6.6,5.6个月和18.7个月;解救化疗组分别为26.7%(8/30),43.3%(13/30),6.1,5.4个月和17.9个月,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奥曲肽联合来曲唑组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解救化疗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解救化疗组(χ2=13.81,P=0.003)。结论: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治疗是晚期乳腺癌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降低因采用解救化疗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管小青吴骥顾书成袁牧郑向欣张旭旭陆柏林
关键词:乳腺肿瘤奥曲肽来曲唑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MMP-3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体征。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112例确诊为TNBC患者的乳腺癌组织进行MMP-3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与同期收治的112例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进行对比。结果①TNBC和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中MMP-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18%(101/112)和49.11%(55/112),VEGF在其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82%(95/112)和48.21%(54/112),二者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均高于其在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P<0.05)。②TNBC组织中MMP-3和VEGF阳性表达均与患者发病年龄、绝经情况、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③TNBC组织中MMP-3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11,P<0.01)。④获得随访的100例TNBC患者3年内复发转移率为73.21%,5年生存率(含带瘤生存)为36.61%。结论 MMP-3和VEGF与TNBC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可作为评估TNBC浸润和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TNBC 3年内复发转移率高,5年生存率极低。干预MMP-3、VEGF等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降解基质及脉管形成,从而阻断癌细胞转移,对降低TNBC 3年内复发转移率和提高5年生存率有重要作用。
管小青郑向欣吴骥顾书成袁牧张旭旭邱兴陆柏林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预后
巨块型十二指肠间质瘤12例诊治体会
2016年
目的:探讨巨块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将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2000-01以来收治的12例巨块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和随访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12例患者中,前期死亡6例,生存时间为23-36 mo,在术后均未经任何辅助治疗,且均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另有1例因术中分离肿瘤破溃,术后发生肝脏及腹腔广泛转移并至肠梗阻,拒绝再次手术和其他治疗,死于术后13 mo.其余5例患者至今仍生存.在5例目前仍然生存患者中,均得到应用格列卫靶向治疗1-3年,有3例发生肝转移,继续应用格列卫口服,转移灶得到控制,至今仍带瘤生存;其中1例带瘤生存已61 mo.结论:巨块型十二指肠间质瘤与核分裂相>5/50高倍视野是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最主要的高危因素;完整切除肿瘤,甚至是联合脏器切除,从而达到R0切除,避免术中肿瘤组织破溃是治愈巨块型十二指肠间质瘤唯一手段;对于有复发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格列卫靶向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巨块型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方法.
管小青吴骥顾书成张旭旭邱兴陆柏林郑向欣
关键词:WHIPPLE手术局部切除术靶向治疗
甲状腺髓样癌治疗方法的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临床上并不多见,约占甲状腺癌的3%~10%。徐州医学院附属宿迁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甲状腺癌787例,其中MTC共37例,约占4.7%。现就其术式的选择分析报道如下。
管小青袁牧顾书成吴骥郑向欣张旭旭陆柏林
关键词:甲状腺髓样癌手术方式生存期淋巴结转移
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原发灶激素受体阴性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激素受体阳性患者中的疗效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原发灶激素受体(HR)阴性(HR~–)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HR^+)患者中的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7例原发灶HR~–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HR^+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内分泌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内分泌治疗组患者放化疗结束后口服三苯氧胺,2次/d,10 mg/次,5年;对照组放化疗结束后未予口服三苯氧胺。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内分泌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月经情况、肿瘤直径、术前TNM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5个月。内分泌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及复发转移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分泌治疗组患者的3、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内分泌治疗组患者5年累积无病生存和累积总生存效果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视乳腺癌患者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分子分型,内分泌治疗或许可以提高原发灶HR~–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HR^+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郑向欣吴骥顾书成江小玲侍孝红袁牧陆柏林邱兴张旭旭柏建印管小青
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原发灶激素受体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内分泌治疗对原发灶激素受体(HR)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7例原发灶HR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4例),两组术后放化疗方案相同,观察组化疗结束后给予三苯氧胺(绝经前患者)或来曲唑(绝经后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60个月,期间观察组有13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死亡7例;对照组有19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死亡15例;两组复发转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转移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1、3、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100%、81.8%、72.7%,1、3、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90.9%、81.8%(27/33);对照组患者1、3、5年DFS分别为100%、58.8%、47.1%,1、3、5年OS分别为100%、70.6%、58.8%;观察组3、5年DFS和O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原发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灶的分子分型值得重视;术后内分泌治疗可以提高原发灶HR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
郑向欣吴骥顾书成江小玲侍孝红袁牧陆柏林邱兴张旭旭柏建印管小青
关键词:激素拮抗药无病生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