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倍楚
-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U-178体感诱发电位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
- 陈倍楚黄绍娴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新进展
- 2007年
- 陈倍楚许志恩
- 关键词:脑梗死神经保护作用
- 血液透析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
-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改变,探讨其机理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血液透析患者分组进行SEP检测,与正常人对照,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SEP各波潜伏期异
- 陈倍楚黄绍娴
- 文献传递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增殖的影响及其在B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取16只SD大鼠的骨髓,体外培养BMSC,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细胞,并进行鉴定。按不同浓度给予G-CSF,分为四组(G0-3组),G0组不含G-CSF,设为阴性对照;G1~3组分别含G-CSF5、10、20ng/ml,按1×10^5/ml密度接种于平底96孔培养板中(每孔100μl)。MTT法测定各组加入G-CSF第1、3、5、7天吸光度(A值)的变化,观察G-CSF对BMSC增殖的影响。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24h后,按神经胶质细胞衍化营养因子(GDNF)和不同浓度G-CSF组合分组(B1-5)进一步诱导,B1不含GDNF、G-CSF,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神经细胞标记物GFR-α1的表达。结果①在给予G-CSF第1、3、5、7天,G0组A值呈下降趋势(F=23.5083,P〈0.05),G1~3组内A值呈上升趋势(F1=202.5940,F2=1301.8815,F3=1222.0091,均P〈0.05);同一时间点组间A值比较,G2、G3组较G1组增高(P〈0.05),G2与G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2~5组细胞逐渐变成圆形、多角形,伸出树突,并且均表达GFR-α1,而B1组无类似改变,也不表达GFR-α1。比较各诱导组在同一时间点(诱导第1、3、7天)组间灰度比值,B2-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SF能促进大鼠BMSC的增殖,其适宜浓度为10ng/ml。联用GDNF和适宜浓度的G-CSF,比单用GDNF能更有效地诱导B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 李洪许志恩李维陈倍楚柯俊龙
-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细胞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体感诱发电位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
-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12 周上肢正中神经SEP 的变化,与患肢肌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关系.初步探讨SEP 改变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 对69 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12 周...
- 周海红陈倍楚
- 体感诱发电位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
-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12周上肢正中神经SFP的变化,与患肢肌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关系。初步探讨SEP改变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
- 黄绍娴陈倍楚
- 文献传递
- 急性脑梗死后内源性G-CSF和CD34^+细胞动员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自身干细胞(外周血CD34+细胞)及其相关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对照组和急性脑梗死组发病后第1天和第7天中造血干细胞(外周血CD34+细胞),同时用ELISA法检测内源性G-CSF的水平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后的第1天和第7天,患者体内外周血CD34+细胞和内源性G-CSF的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患者中外周血CD34+细胞与血清内源性G-CSF水平升高存在正相关(r=0.320)。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体内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和内源性G-CSF水平均升高,并且存在正相关。
- 陈小江许志恩陈倍楚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
- 缺氧对原代培养大鼠小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通过观察缺氧环境中原代培养大鼠小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活化态小胶质细胞在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原代培养的SD大鼠小胶质细胞的缺氧模型,观察细胞形态学及其增殖活力的改变。利用ELSIA检测TNF—α、IL-18含量改变,利用荧光探针DAF—FMDA检测iNOS的相对活性。结果在缺氧旱期,原代培养小胶质细胞增殖在缺氧早期开始,增殖活力于缺氧3h时最高,其后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缺氧早期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内TNF-α、1L-1β含量以及iNOS相对活性等多种神经毒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增加。结论缺氧可诱使小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改变,呈现应激活化状态,主要表现在细胞生长增殖活力先上调后下降,神经毒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等方面。
- 周海红肖亚陈倍楚贾真赵斌
- 关键词:缺氧小神经胶质细胞分子生物学原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