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舜
- 作品数:26 被引量:128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弱毒株主要毒力基因表达水平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可引起人与动物的胃肠炎、脑膜炎、败血症、流产等。其感染过程的每一步均由特定的毒力因子介导。本试验应用荧光定量PCR,比较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弱毒株H4(4a型)与强毒株10403S(1/2a型)、681(4b型)主要毒力基因(prfA、plcA、hly、mpl、ac-tA、plcB、inl A、inlB和sigB)的表达水平差异。除应激调控因子σB(sigB)外,H4株主要毒力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10403S与681。膜裂解因子的高表达导致H4更易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而被清除,从而引起毒力下降。本研究为探明这类菌株的弱毒机制奠定了基础。
- 白帆陈健舜程昌勇陈巧妙方维焕
-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弱毒株毒力基因
- 浙江省舟山地区水产品及其养殖环境中霍乱弧菌污染状况调查被引量:4
- 2010年
- 为了解浙江省舟山地区水产养殖环境及水产品中霍乱弧菌的污染状况,于2007年与2009年采集水样、泥样及多种水产品等176份样品。用TCBS选择性培养基从样品中分离弧菌,并应用基于编码胶原酶的霍乱弧菌看家基因(vcc)的特异性PCR方法检测霍乱弧菌。霍乱弧菌的总检出率为5.1%(9/176),其中2007年的检出率(5.5%)稍高于2009年(4.5%)。9株霍乱弧菌分离株中,5株来自环境,4株来自水产品。虾类产品中检出3株,而检出这3株霍乱弧菌的虾类产品均为南美白对虾。由此可见,水产品及其养殖加工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 张培培李俊俞盈胡伟昭陈健舜吴蓓蓓
- 关键词:霍乱弧菌PCR水产品污染状况
- 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tdh基因及其临近区域结构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初步探索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tdh基因区域的结构特征。【方法】采用长距离PCR和基因步移技术进行tdh基因侧翼序列扩增,测序验证后拼接成疑似毒力基因片段,将所获序列与NCBI数据库进行比较,初步明确tdh基因侧翼序列的结构与功能。【结果】海产品分离株ZS34与参考菌株RIMD2210633的tdh基因区域(VPA1310-VPA1327)结构基本一致,核苷酸同源性达98.3%;而FJ14与WZ64株基因组中的tdh基因均与tdh3的同源性最高,在基因组中的位置也不同于ZS34株和参考菌株。FJ14基因组中的tdh与trh-ure基因簇相连,tdh与trh基因间的距离约为15kb,中间分散着类插入序列;菌株WZ64没有trh基因,但tdh基因上游也有类插入序列。【结论】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tdh基因区域具有多态性且存在类插入序列,是毒力基因水平转移的佐证。
- 王淑娜Khamphouth VONGXAY沈飚周向阳金培婕陈健舜方维焕
-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基因水平转移
- 鸡胚免疫器官组织学发育过程观察被引量:18
- 2004年
- 通过对孵化至 12~ 2 1日龄鸡胚的免疫器官胸腺、脾及腔上囊进行组织学连续性观察 ,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鸡胚免疫器官的组织发育过程。观察结果显示 ,胸腺的组织结构发育和形成较早 ,自 12日龄起胸腺就已形成原始的胸腺小叶 ;虽然脾在 12日龄时就已初具轮廓 ,但脾直到 18日龄才开始隐约形成形态可辨的红髓和白髓 ;腔上囊淋巴滤泡自鸡胚发育到 17日龄时即渐趋明显 ,但完整的滤泡皮质和髓质结构在出壳前仍然处于分化成熟阶段。
- 王绍琛刘迎春高怀涛陈健舜鲍恩东
- 关键词:鸡胚免疫器官胸腺腔上囊
- 猪链球菌2型三重PCR快速检测试剂盒
- 猪链球菌2型三重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由四个含不同成分的冻存管和100个PCR反应管及检测步骤说明书组成,冻存管分别装有:10×buffer,dNTP,引物gdh-1、gdh-2、mrp-1、mrp-2,cps2J-1、...
- 方维焕李肖梁陈健舜田国明马有智
- 文献传递
- 猪肉安全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刘媛宋厚辉帅江冰张明洲张晓军张晓峰徐海明方维焕李森李丽萍李肖梁王旻子程昌勇许明曙陈健舜
- 该项目以“食品冷链流通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和“食品主要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应激相关转录组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为依托,以猪肉品质安...
- 关键词:
- 关键词:猪肉试剂盒
- 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PCR检测方法优化及在冷鲜猪肉病原污染调查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2年
- 为优化针对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PCR鉴定体系,以及了解猪肉制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对文献中报道的沙门氏菌属(鼠伤寒沙门氏菌及肠炎沙门氏菌)的5套PCR体系及大肠杆菌O157:H7的6套PCR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筛选出2套最优体系。基于这两套体系以及本实验室研究人员建立的单增李斯特菌的特异性检测方法,对从杭州市场上采集的50份常温鲜猪肉及150份冷鲜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O157:H7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份样品中致病菌总检出率为21%。冷鲜猪肉中的致病菌检出率(24.7%)明显高于常温鲜猪肉(10%)。单增李斯特菌在常温鲜猪肉中的检出率为2%,而在冷鲜猪肉中检出率达14.7%;沙门氏菌在冷鲜猪肉中的检出率(11.3%)亦高于常温鲜猪肉(8.0%);大肠杆菌O157:H7均未检出。在检出的沙门氏菌中,有4株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均来自冷鲜猪肉。本研究结果提示,市场上冷鲜猪肉存在微生物性安全隐患,这可能是由于其较为复杂的生产流通环节受到污染所致。
- 张培培刘媛方春单颖陈健舜方维焕
-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精氨酸脱亚胺酶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 精氨酸脱亚胺酶(ADI)可能介导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抗酸应激,由arcA基因编码。利用分子克隆技术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0403S扩增得到ADI基因,测序正确后将其插入pET30a表达载体中,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
- 程昌勇陈健舜赵寒昕白帆方维焕
-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精氨酸脱亚胺酶原核表达
- 文献传递
- 李斯特菌毒力因子及其进化被引量:25
- 2007年
- 李斯特菌属包含6个种,毒力各有差异。在细菌耐受外界环境、黏附侵袭及细胞内感染过程中,毒力因子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毒力基因常聚集为毒力岛,其中PrfA依赖型毒力基因簇(LIPI-1)与内化素岛(LIPI-2)是致病种最重要的两个毒力岛。李斯特菌各个种可能来源于同一个携带有完整毒力岛的祖先,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水平转移或重组、整合等事件,演化为目前流行的6个种。噬菌体、转座子、质粒等可能扮演着毒力进化执行者的角色。一些天然非典型菌株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如含有LIPI-1的无害李斯特菌和缺失LIPI-1的塞氏李斯特菌,其演化进程可能尚未达到或已超越目前流行的状态,为李斯特菌毒力进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 陈健舜江玲丽方维焕
- 关键词:李斯特菌毒力因子
- 猪链球菌2型三重PCR快速检测试剂盒
- 猪链球菌2型三重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由四个含不同成分的冻存管和100个PCR反应管及检测步骤说明书组成,冻存管分别装有:10×buffer,dNTP,引物gdh-1、gdh-2、mrp-1、mrp-2,cps2J-1、...
- 方维焕李肖梁陈健舜田国明马有智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