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谷
- 作品数:161 被引量:1,015H指数:20
-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一对用于快速检测、鉴别禾谷丝核菌的引物
- 本发明公开了一对快速检测、鉴别小麦纹枯病菌禾谷丝核菌的专用引物,还进一步提供了利用该引物的检测方法,属植物保护领域。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禾谷丝核菌检测、鉴别的引物,是根据禾谷丝核菌的β-tubulin基因序列设计的两条引物...
- 李伟陈怀谷孙海燕郭英鹏张爱香
- 文献传递
- 丝核菌的分类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被引量:3
- 2022年
- 以重要植物病原菌为特征的丝核菌是一类在土壤中广泛分布的丝状真菌,通常不产孢,以菌丝或菌核的形式存在,多样性非常丰富。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依据菌丝体的细胞核数目、菌丝融合、有性生殖和系统进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展开的丝核菌分类体系及分类现状进行了综述。基于菌丝的细胞核数目,丝核菌被分为单核、双核和多核丝核菌三大类群。自然界中单核丝核菌数量极少,多核和双核丝核菌在全球分布广泛,占丝核菌的绝大多数。基于菌丝融合试验的结果,目前多核丝核菌被分为13个菌丝融合群,双核丝核菌被分为18个菌丝融合群。部分融合群内又根据一些稳定的特征分了亚群,但亚群的建立标准并不统一。目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基本支持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及亚群的分类。基于部分有性世代被发现的菌株的形态特征,多核和双核丝核菌分别被鉴定为亡革菌属和角担菌属。此外,目前已有分属重要植物病原菌和兰科菌根菌类群的至少9个融合群或亚群的17个菌株完成了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学和线粒体组学开始在丝核菌分类和进化研究中发挥作用。丝核菌分类系统特殊且复杂,作者在文末提出了目前丝核菌分类学研究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趋势,期待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这个重要菌群的研究中来。
- 李伟李伟陈怀谷
- 关键词:双核丝核菌菌丝融合群
-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创新及QTL定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9
- 2006年
- 目的纹枯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方法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本,通过复交组合,聚合抗病基因;用单粒传法构建含137个重组自交系ARz/扬麦158遗传群体为材料,以致病力较强的R-46菌株为纹枯病病原,分别用沟带接菌法和牙签接菌法进行抗纹枯病的接菌鉴定。结果创造出02P12、02P315等兼抗纹枯病、赤霉病或白粉病的新种质;ARz/扬麦158群体在牙签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9.8%~64.4%之间,在沟带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5%~75%之间,病情指数均呈正态分布,具数量遗传的特点;单标记分析法对97个在抗感池或亲本间呈多态性的位点进行回归分析,获得Xgdm67等11个与纹枯病抗性极显著相关的SSR标记,能解释群体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5.0%~13.0%,其中Xgwm247、Xgdm67、Xwmc94和Xgwm437在牙签接菌法和沟带接菌法的抗性资料中都能检测到;用MapManagerQTXb17建立了14条连锁区段,并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小麦纹枯病抗病相关的2个QTL位点,其中,Xgdm67~Xbarc172之间的QTL在两种接种条件下都能检测到,LOD值分别为4.0和3.63,能够解释表型变异14.36%和12.3%;Xwmc94~Xwmc273.2之间的QTL只能在牙签法中检测到,其LOD值和贡献率分别为2.3和14.68%。结论初步认为在7D上存在抗小麦纹枯病的主效QTL。
- 蔡士宾任丽娟颜伟吴纪中陈怀谷吴小有张仙义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种质创新QTL分析病情指数
- 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 rDNA ITS序列的多样性研究
- 小麦纹枯病主要是由双核丝核菌AG-D融合群的Rhizoctonia cerealis Van der Hoeven侵染小麦引起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耕作措施等的改变,小麦纹枯病在我国逐渐向北蔓延,且呈逐渐加重的趋势(陈莹...
- 李伟张爱香孙海燕王宁陈怀谷
- 文献传递
- 江苏省小麦纹枯病病原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被引量:13
- 2006年
- 为了明确目前江苏省小麦纹枯病病原的组成和致病性,从江苏省13个市的65个县(市)采集到的小麦纹枯病典型症状病株上共分离到171株丝核菌,通过苏木精染色法观察,其中双核丝核菌169株,多核丝核菌2株。这些双核丝核菌分别属于不同的融合群,通过菌丝对峙培养,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其中CAG 1群158株,占93.49%,其它融合群共11株,占6.51%。2株多核丝核菌能互相融合,PCR扩增病菌的内转录区并进行测序,B last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属于AG 2融合群。对这171个丝核菌菌株进行了室内3个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间致病力强弱存在明显差异,双核丝核菌的致病力强度显著高于多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间不同融合群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不同来源的菌株间致病力有明显差异,以无锡、连云港、泰州地区菌株致病力最强,南通菌株最弱。
- 方正陈怀谷陈厚德王裕中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致病力
- 小麦纹枯病品种抗性鉴定技术及其抗病资源的筛选与分析
- 分别用玉米粉—砂、麦粒和玉米秸秆作为小麦纹枯病菌生长基质,培养获得小麦纹枯病菌接种物。人工土壤接种诱发试验表明,三种接种物在合适的接种强度下,均能有效诱发小麦纹枯病。据此建立的人工病圃对15份小麦材料的多年连续鉴定结果表...
- 史建荣王裕中陈怀谷沈素文
- 文献传递
- 江苏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研究被引量:34
- 1997年
- 江苏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研究史建荣王裕中沈素文陈怀谷史建荣:男,34岁,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本研究系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江苏省“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内容。收稿日期:1996-07-15(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关...
- 史建荣王裕中沈素文陈怀谷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接种方法小麦
- 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1
- 1999年
- 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的PDA平板上培养油菜菌核病菌核和菌丝块,观察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最适pH值,结果表明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4~28℃,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8℃,35℃为菌丝的致死温度,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47~85。
- 史建荣王裕中陈怀谷沈素文朱华伟
-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菌核萌发菌丝生长PH
- 禾谷丝核菌基因组SSR标记的开发及评价被引量:1
- 2017年
- 群体遗传学研究对于了解病原菌的流行、变异及进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小麦纹枯病菌禾谷丝核菌群体遗传结构的了解并不深入,缺乏有效的SSR标记是主要原因。本研究根据禾谷丝核菌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微卫星位点搜索并设计SSR引物,通过电泳筛选和测序验证,最终筛选出12个多态性较好且稳定可靠的SSR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对收集自我国安徽、江苏、河南三省的23个禾谷丝核菌菌株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禾谷丝核菌基因组中长片段微卫星位点较少。12对引物扩增出的等位基因数平均为6.1个,期望杂合度平均为0.651,观测杂合度平均为0.508,表明这些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能够满足禾谷丝核菌群体遗传学研究需要。本研究为进一步进行禾谷丝核菌的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进化学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
- 李伟张兴孙海燕邓渊钰张爱香马东方陈怀谷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禾谷丝核菌群体遗传学微卫星
- 秸秆还田对小麦根围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纹枯病害发生的影响
- <正>由于采用感病品种和早播密植、连作等农业栽培措施的实行,影响了土壤微生态平衡,导致小麦纹枯病及其他土传病日趋严重。采用秸秆还田的措施实际上是对土壤微生态的一种调节,以减少对土壤的掠夺和干扰。它可使土壤表层的微生物量明...
- 曹启光陈怀谷赖志兵杨爱国林玲于汉寿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