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超 作品数:13 被引量:131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一种高品质水稻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品质水稻的种植方法,采用宽窄行错窝插秧,窄行行距为24‑26cm,宽行行距为30‑38cm,株距为17‑20cm;施肥的方式包括一次性侧深施肥,施肥位点为根侧2‑7cm、土下深度5‑10cm。一方面,开... 江春玉 李忠佩 李运东 徐生 陈文超 吴萌文献传递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2014年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区小麦一玉米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紧实度、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0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随着翻耕频率的减少而增加,每两年翻耕一次(CNTw2T)和每四年翻耕一次(CNTw4T)的土壤紧实度比长期免耕分别降低了40%、17%,土壤紧实度与土层深度呈显著正相关;保护性耕作改变土壤导水性能,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降低;少免耕土壤含水量比传统翻耕高0.77%~3.01%。秸秆覆盖能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改良土壤压实状况,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改善土壤保水能力。免耕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但长期免耕易导致土壤压实,不利于作物生长,少耕(CNTW2T、CNTW4T)既可改善土壤导水、保水性能,又可减少土壤压实,因此在黄淮海平原实施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舒馨 朱安宁 张佳宝 陈文超 杨文亮 张文国关键词:潮土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物理性质 用于土壤取样的剖开式土钻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壤研究辅助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土壤取样的剖开式土钻,包括钻管和把手,把手通过连接套和钻管连接,连接套的下端设有内螺纹,在钻管的下端连接有钻头,钻头的上端设有内管螺纹,所述钻管为两个等大的半圆形管壁组... 朱安宁 陈文超 张佳宝 朱强根 杨文亮 舒鑫文献传递 水稻专用缓控释配方肥一次性施用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专用缓控释配方肥一次性施用技术中的肥料选择、用量、施用原则、施用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 徐生 陈文超 杜昌文 申亚珍 张永春 程月琴 马宏卫 刘健明 何建基于TDLAS-bLS方法的夏玉米农田氨挥发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开放光程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和反向拉格朗日随机扩散模型,通过田间试验,开展基于高时间分辨率数据的农田氨挥发研究,旨在为揭示农田氨挥发的动态变化规律提供新技术新方法。结果表明,TDLAS-bLS法能有效监测农田氨挥发动态,尤其是日内变化规律。豫北平原潮土农田夏玉米追肥后日内氨挥发有两个挥发峰值,分别在9:00和14:00左右,第一个高峰是由于夜晚溶解在露水中的氨气随露水蒸发而再次挥发,第二个高峰受地温和光照影响所致。追肥后氨挥发速率迅速升高,但挥发高峰期持续时间较短,集中于前四天,整个监测期内氨挥发损失约25.3%。TDLAS-bLS法与通气法相比,测定结果有一定差异。 杨文亮 朱安宁 张佳宝 张玉钧 何莹 王立明 陈效民 陈文超关键词:夏玉米 氨挥发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6 2014年 为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本试验以北方潮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组分(LF)、重组组分(HF)以及各组分有机碳、氮(LFC、LFN、HFC、HFN)的变化。采用密度为1.7 g cm-3的碘化钾重液将土壤分离为轻组和重组。结果表明,0~20 cm土层,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有机碳(LFC)含量介于38.91~94.89 g kg-1之间,为土壤总有机碳(TOC)的6.89%~33.17%;轻组氮(LFN)含量介于1.03~3.47 g kg-1之间。耕作扰动导致土壤轻组有机碳、氮的损失,随着翻耕频率的增加,LF、LFC、LFN的含量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为土壤提供外源有机物,显著提高了土壤LFC和LFN的含量。轻组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LF、LFC、LFN的含量呈递减的趋势。由于轻组的C/N比值显著高于重组和原土,因此轻组对耕作制度和土层深度的变化更敏感。不同耕作制度下HF、HFC、HFN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少免耕能减少土壤有机碳、氮的损失,秸秆能补充土壤碳库,提高土壤氮含量,因此保护性耕作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库,尤其对土壤轻组有机碳、氮的累积具有积极的作用。 舒馨 朱安宁 张佳宝 陈文超 杨文亮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潮土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镉污染对红壤和潮土微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 被引量:15 2013年 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为微生物学指标,以0.01mol·L-1CaCl2作为Cd有效态提取剂,以江西红壤和天津潮土为供试土壤,在室内25℃连续培养28d的条件下探讨了外源Cd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培养时间潮土CaCl2提取态Cd含量均显著低于红壤,潮土微生物受到Cd的抑制作用也明显小于红壤。2)各微生物指标的敏感性不同,并受土壤类型和培养时间的影响,其中,脱氢酶的敏感性强于脲酶,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标中BiologEco板上每孔的平均吸光值(AWCD)的敏感性强于Shannon指数;Cmic、脲酶、脱氢酶、AWCD和Shannon指数均在红壤中更为敏感。选取的5个微生物指标对Cd污染都有良好的响应,均可作为Cd污染土壤微生物生态毒理实验中的测试指标。在土壤酶指标中,可优先选取脱氢酶作为测试指标。3)Cd对Cmic、土壤酶、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抑制作用存在时间效应。14dCd对Cmic的抑制作用大于28d,而对脲酶和脱氢酶的抑制作用小于28d。建议Cd污染土壤微生物生态毒理实验中将培养时间设置为28d或适当延长。4)28d时,红壤中Cd对Cmic、脱氢酶、脲酶、AWCD、Shannon指数的EC10分别为1.31、0.26、0.93、0.08、22.71mg·kg-1,而在潮土中分别为1.97、0.69、13.12、0.09、>200mg·kg-1。 程金金 宋静 陈文超 余海波 黄玉娟 吴龙华 骆永明关键词:CD 红壤 潮土 生态毒理 分解式土壤样品采集器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壤研究辅助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解式土壤样品采集器,包括把手、钻管和连接头,连接头为一个实心金属柱,把手横接在连接头上,在连接头的下端连接有钻管,钻管由一定数量的单节钻管连接而成,在钻管的下端连接有钻头... 陈文超 朱安宁 朱强根 张佳宝 程金金 杨文亮 舒鑫文献传递 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65 2014年 利用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的玉米-小麦轮作保护性耕作定位实验平台,研究了免耕+秸秆还田、免耕、常耕+秸秆还田、常耕4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期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和转化酶活性为免耕处理大于常耕处理,有秸秆还田处理大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以免耕+秸秆处理最高,常耕处理最低;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分别在苗期和吐丝期出现峰值,转化酶和脱氢酶在苗期较低,增加至吐丝期达到峰值,至成熟期又降至低值;微生物各类群数量表现为免耕处理大于常耕处理,有秸秆处理大于无秸秆处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转化酶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脱氢酶仅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路怡青 朱安宁 张佳宝 陈效民 陈文超 舒馨 张文国关键词: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2014年 利用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了小麦一玉米轮作条件下连续5年实施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农田潮土团聚体组成、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翻耕,常规翻耕+秸秆还田、免耕、免耕+秸秆还田处理下〉5mm粒级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显著提升,增加比例分别为16.62%、16.05%、44.23%;而免耕、免耕+秸秆还田能显著提升5~2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升比例分别为29.81%和64.28%,同时团聚体稳定率也有一定的提高;实施免耕能显著提高5~2、2~1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除常规翻耕+秸秆还田处理下2~1mm粒级外,秸秆还田对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 陈文超 朱安宁 张佳宝 朱强根 杨文亮 舒馨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潮土 团聚体 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