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旎
- 作品数:14 被引量:100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34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3例(HBVDNA〈105拷贝/ml)、高病毒载量组175例(HBVDNA≥105拷贝/ml)。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观察24周,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者(X^2=32.865,P=0.000)。在治疗4周存活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及H/3VDNA降幅就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低病毒载量及高病毒载量患者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低病毒载量患者也需抗病毒治疗。
- 徐启桓陈禄彪许镇舒欣陈旎曹红张卡李刚
- 关键词:乙型肝功能衰竭抗病毒药病毒载量
- MELD预测ETV治疗乙型肝炎ACLF患者的短期疗效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评估意义及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方法:84例治疗组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治疗,9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计算患者入院时的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2wk后的MELD分值与入院时MELD分值的差值(ΔMELD分值),分析MELD分值和ΔMELD分值与患者6mo病死率的关系.观察不同MELD分值组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抗病毒治疗组患者入院时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2wk后ΔMELD分值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mo内病死率的C一统计值分别为0.649和0.745.MELD≤25组,治疗组病死率为28.2%(11/39),低于对照组57.9%(2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8,P=0.008).2535时,治疗组4例患者2例死亡(2/4),对照组1例患者死亡(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3,P=0.600).结论:MELD可应用于预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但接受治疗2wk后的ΔMELD预测能力优于MELD.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应尽早采用.
- 舒欣徐启桓陈旎谢奇峰李刚
- 关键词:恩替卡韦终末期肝病模型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后生存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HBeAg阴性252例,HBeAg阳性者100例,分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24周生存率。结果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平均年龄、血清总胆红素高于HBeAg阳性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基线HBVDNA水平较低,并发肝性脑病及原发性腹膜炎的比例较高。观察24周,HBeAg阴性者与HBeAg阳性者的存活率无差异(P〉0.05)。HBeAg阴性者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HBeAg阳性者不同,但短期生存率无差异。抗病毒治疗可提高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生存率。
- 陈旎徐启桓舒欣曹红陈禄彪张卡李刚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E抗原肝功能衰竭抗病毒治疗
-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趋化因子RANTES水平与肝功能生化指标等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趋化因子RANTES水平,探讨血清RANTES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4例慢性乙肝患者(观察组)和18名健康人(对照组),采取静脉血并应用ABC—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中趋化因子RANTES浓度,并与两组的肝功能检测生化指标、HBeAg和HBVDNA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RANTES的浓度比正常对照组升高,血清RANTES浓度分别为(3930.12±2856.96)ng/ml和(329.46±152.23)ng/ml,两组之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NTES水平与ALT(r=0.197,P=0.018)、AST(r=0.239,P=0.004)和TBil(r=0.316,P=0.001)呈显著正相关;RANTES水平与PTA(r=-0.078,P=0.357)无显著相关;HBeAg阴性组与HBeAg阳性RANTES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07);HBVDNA低载量组(〈10^5拷贝/ml)和HBVDNA高载量组(≥10^5拷贝/ml)RANTES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8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RANTES表达水平增高,血清RANTES水平与ALT、AST和TBIL呈正相关,与PTA无相关性。RANTES水平可反映肝脏炎症活动及损害情况,不受HBeAg、HBVDNA载量影响,可能参与慢性乙肝发病。
- 张卡徐启桓陈禄彪舒欣陈旎李刚
- 关键词:趋化因子类DNA病毒
- 抗病毒治疗对低病毒载量的乙肝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低病毒载量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 352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5例、高病毒载量组177例,各组分为护肝治疗(对照)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24周,抗病毒治疗组的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总体生存率高于护肝治疗者(P=0.010),低病毒载量组中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护肝治疗组(P=0.001),高病毒载量组中抗病毒治疗组与护肝治疗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6),抗病毒治疗组中低病毒载量组与高病毒载量组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低病毒复制的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的生存率.
- 陈禄彪曹红张宇锋舒欣陈旎张卡李刚徐启桓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病毒载量抗病毒药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与临床诊断的差异性分析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差异性,寻求更客观的临床诊断标准。方法选择3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穿刺检查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考,临床诊断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硬化的准确率分别为67.3%、37.6%、2.7%和23.5%,其中肝硬化临床诊断漏诊率达93.4%;临床诊断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与病理诊断纤维化分期符合率较高,分别为75.0%、81.7%和83.8%,肝硬化的f临床诊断与病理纤维化分期符合率较低,为23.5%;在临床诊断或病理诊断中,轻度、中度、重度以及肝硬化组问的ALT、TBil水平并非逐渐增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存在较大差异;重度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对这些患者最好结合肝穿刺组织学检查结果综合考虑,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黄海辉徐启桓舒欣陈禄彪陈旎张卡李刚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病理学活组织检查针吸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表达水平,探讨血清MIF水平与Ⅲ型前胶原肽(PⅢP)、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一1(TIMP一1)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4例慢性乙肝患者(肝炎组)、4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30名健康者(对照组),取静脉血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中细胞因子MIF浓度,分析实验组血清MIF水平与PⅢP、TIMP一1相关性。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MIF水平与ALT、AST、TBil、PTA、PⅢP及TIMP一1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慢性乙肝组及肝硬化组血清MIF、PⅢP及TIMP一1的浓度比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87、5.28、10.98,t=11.22、14.84、11.17;均P〈0.05),但该3种细胞因子在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52、-2.07;均P〉0.05);MIF水平与ALT、AST、TBil及PTA均无相关性;HBeAg阳性和高病毒载量(〉1×10^5拷贝/mL)慢性乙肝患者体内MIF水平高于HBeAg阴性和低病毒载量(≤1×10^5拷贝/mL)患者。MIF水平与PⅢP水平在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组中均存在正相关(r=0.603,P〈0.05;r=0.415,P〈0.05);MIF水平与TIMP一1水平在慢性乙肝组中存在正相关(r=0.458,P〈0.05),而在肝硬化组无相关性(r=0.210,P〉0.05),PⅢP与TIMP1在慢性乙肝组及肝硬化组均存在相关性(r=0.649,P%0.05;r=0.424,P%0.05)。结论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体内MIF水平明显升高,MIF的早期生成可能与病毒复制有关,与肝功能无关;MIF参与了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形成过程,可反应肝硬化程度。
- 张卡杜耀民徐启桓舒欣陈禄彪陈旎李刚林秋雄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乙型肝硬化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前胶原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
- 156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肝穿刺活检的重要意义。方法选择156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病理诊断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者为105例,临床诊断与之的符合率为67.3%(105/156),中度28例(18.0%)、重度3例(1.9%)、肝硬化20例(12.8%);另外,肝组织炎症分级为G3~4者共48例(30.8%),纤维化分期为S3—4者共39例(25.0%);病理诊断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与非轻度者之间的ALT、AST、TBil和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临床诊断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最好行肝脏穿刺活检,以便更好指导诊断和抗病毒治疗。
- 陈禄彪黄海辉舒欣徐启桓陈旎张卡李刚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组织学技术
- HBeAg阴性乙型肝炎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被引量:15
- 2008年
- 目的观察HBeAg阴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132例HBeAg阴性和51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病死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结果与HBeAg阳性组比较,HBeAg阴性组年龄较大(P=0.001),血清HBVDNA定量较低(P=0.001)。HBeAg阴性组与HBeAg阳性组肝衰竭分期构成比及常规治疗病死率比较无差异。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时HBeAg阴性组生存率为54.24%,高于常规治疗组(35.62%),P=0.032,低于HBeAg阳性抗病毒组(80.00%),P=0.004。HBeAg阴性组血清HBVDNA在(3~5)log10拷贝/ml时,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为55.56%,高于常规治疗组(20.00%),P=0.011。结论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常规治疗下HBeAg阴性患者与HBeAg阳性患者的病死率无差异。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HBeAg阴性患者的生存率。在HBVDNA低水平复制的HBeAg阴性患者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生存率。
- 舒欣徐启桓陈旎张卡李刚
- 关键词:慢性肝功能衰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
- 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被引量:17
- 2009年
-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84例治疗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9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患者存活情况、肝功能生化学指标、HBVDNA定量、PT,比较两组患者在早、中、晚期肝功能衰竭生存率的差异。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在早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63.3%(31/49例),高于对照组存活率39.7%(23/58例)(x^2=5.923,P=0.015)。在中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63.0%(17/27例),高于对照组存活率35.1%(13/37例)(x^2=4.854,P=0.028)。在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8例,存活4例;对照组4例,存活1例。在血清TBil〉342μmol/L的50例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56.0%,高于56例对照组的26.8%(x^2=9.351,P:0.002)。在治疗4周时,治疗组HBVDNA载量下降3.95lg拷贝/mL,高于对照组的1.78lg拷贝/mL(t=5.847,P=0.001)。结论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早期及中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生存率,在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在TBil〉342μmol/L的患者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 舒欣徐启桓陈旎张卡李刚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恩替卡韦抗病毒药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