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丕生

作品数:65 被引量:1,610H指数:26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6篇水稻
  • 8篇氮素
  • 8篇栽培
  • 6篇秧苗
  • 6篇苎麻
  • 6篇抗旱
  • 5篇育秧
  • 5篇源库
  • 5篇施用
  • 5篇抗旱性
  • 5篇高产
  • 4篇氮量
  • 4篇杂交
  • 4篇杂交水稻
  • 4篇伤流
  • 4篇生理特性
  • 4篇水稻旱育
  • 4篇水分
  • 4篇穗颈
  • 4篇穗颈节

机构

  • 54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湖南农业大学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河南农业大学
  • 4篇江苏省农业科...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扬州大学
  • 3篇江苏省人大常...
  • 2篇东海县农业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丹阳市农林局

作者

  • 56篇黄丕生
  • 25篇丁艳锋
  • 19篇王强盛
  • 16篇王绍华
  • 11篇凌启鸿
  • 10篇王夫玉
  • 7篇赵全志
  • 6篇揭雨成
  • 6篇赵长华
  • 6篇李宗道
  • 4篇高尔明
  • 3篇陈留根
  • 3篇李奕松
  • 3篇甄若宏
  • 3篇赵言文
  • 3篇李刚华
  • 3篇黄仲青
  • 3篇张卫建
  • 2篇闫川
  • 2篇曹卫星

传媒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作物学报
  • 5篇甘肃科学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江苏农业学报
  • 3篇中国麻作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2003年...
  • 2篇’2003中...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种子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农村生态环境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当代农业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6篇2004
  • 6篇2003
  • 4篇2002
  • 6篇2001
  • 4篇2000
  • 6篇1999
  • 5篇1998
  • 5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系籼型杂交水稻源库特征的研究被引量:7
2001年
对籼型两系与三系杂交水稻源库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齐穗后水稻群体的高效叶面积指数( LAI)、矫正光合势 ( APP)等源特征指标值及总库容量、籽粒充实度、势容比、群体干物质生产量、产量在组合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两系和三系中各有指标值高低的组合 ;其主要差别在组合间 ,而不在两系和三系两种类型之间 ,两系杂交稻未有明显的优势。两系籼型杂交稻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两系法的优势 ,不仅要选配总库容量大、千粒重高的组合 ,更要选配齐穗后高效 LAI、 APP、 CGR等源特征值高的组合 ,齐穗后有较强的干物质生产能力。
李奕松黄丕生黄仲青丁艳锋
关键词:两系杂交水稻源库特征籼稻
水稻叶色分布特点与氮素营养诊断被引量:143
2002年
选用叶色不同的粳稻和籼稻品种 ,测定了植株不同含氮水平下主茎各叶的叶色和氮含量。发现顶 4叶在稻株氮素营养丰缺演变过程中表现较活跃 ,植株含氮量较低时 ,顶 4叶的叶色和氮含量明显低于上部各叶 ;随植株含氮量提高 ,顶 4叶的叶色和氮含量迅速提高 ,与其上位各叶的差距缩小。顶 4叶是反映水稻氮素营养状况的理想指示叶。同时还发现顶 4叶与顶 3叶的叶色差与稻株含氮量关系密切 ,且不受品种和生育进程影响 ,因此 ,用顶 4叶与顶 3叶的叶色差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具有普适性。研究提出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倒 2叶出生期和抽穗期顶 4叶与顶 3叶叶色相近为高产水稻的标志 ,粳稻植株含氮量 2 7g·kg-1DW和籼稻植株含氮量 2 5g·kg-1DW可作为水稻氮素丰缺的临界指标。
王绍华曹卫星王强盛丁艳锋黄丕生凌启鸿
关键词:水稻氮素营养诊断
水稻高产氮肥合理施用的运筹新探索
根据水稻目标产量吸收氮量(或阶段吸氮量)、土壤的供氮量(或阶段供氮量)和肥料当季利用率(或阶段利用率),确定合理的施氮总量、基蘖肥、穗肥的施用量。结果表明:(1)每百kg稻谷需氮量和产量之间呈二次方程曲线关系。江苏现有的...
凌启鸿张洪程黄丕生凌励戴其根
关键词:水稻氮肥合理施用
文献传递
淮北缺水区水稻湿干灌溉技术及高产栽培途径
王绍华丁艳锋黄丕生
关键词:水稻灌溉节水灌溉高产栽培
旱秧苗本田期根系建成特征及其对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1
2000年
利用水培试验,通过秧苗移栽前剪根与不剪根处理,对旱育秧苗和水育秧苗本田期上、下层根系构成、生理活性及单株产量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本田期旱秧苗下层根数量、根系体积、根系吸收表面积和根系活力,分别高于水秧苗48-5 % ~175-8 % 、31-4 % ~68-2 % 、35-7 % ~66-2 % 、61-3 % ~128-4 % ,剪根处理对旱秧苗下层根的吸收表面积、根系活力影响不明显,而对水育秧下层根系构成及根系活力影响极显著。上层根的主要形态、生理指标与下层根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旱秧苗单株产量比水秧苗增加22-8 % ~70-0 % ,产量构成主要表现在每穗实粒数和粒重上显著高于水秧苗。除下层根活力外,上、下层根系构成及生理活性与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r = 0 .965 0 * ~0-999 2 * *) 。剪根处理对旱秧苗穗实粒数、粒重无显著影响,而使水秧苗单株有效穗数、粒重和单株产量显著降低。总之,旱秧苗本田根系生长优势首先表现在下层根的发生数量多、体积大、吸收表面积大、活力高、吸收能力强,这是旱秧苗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赵言文陈留根丁艳峰黄丕生
关键词:水稻本田期移栽
水稻分蘖发生及与特定部位叶片叶鞘含氮率的关系被引量:29
1995年
以水培的方法,设计不同的供氮水平,研究了水稻分蘖的发生、生长,出叶和干物质生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蘖发生及新叶的出生与供氮水平及叶片、叶鞘的含氮率关系密切,过高过低的供氮水平均不利,即分蘖发生及新叶的出生要求一个最适的供氮水平,在本试验中是70~50mg/L;过低的氮素供应水平,会使叶蘖同伸的n—3关系打破,出现叶蘖n—4同伸的滞后现象;分蘖的发生与发生分蘖的节位和上一节位的叶片、叶鞘的含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此两叶的含氮率高则分蘖发生多,因此,这两叶含氮率的高低可作为分蘖发生与否的诊断指标。
丁艳锋黄丕生凌启鸿
关键词:水稻分蘖叶片叶鞘
水稻颖花伤流量与群体质量的关系被引量:31
2000年
在大田条件下 ,对水稻茎基伤流量、穗颈伤流量与产量库及群体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颖花穗颈伤流量与粒叶比、抽穗至成熟期积累的干物量关系密切 ,颖花茎基伤流量与实粒数 /cm2 (叶 )、粒重 /cm2 (叶 )关系密切。
赵全志黄丕生凌启鸿高尔明董家胜
关键词:水稻颖花伤流量
水稻旱育秧苗萎蔫反应及其生理响应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从旱育秧苗离土萎蔫反应及其生理响应方面初步研究了旱育秧苗的水分生理特性和对其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旱育秧苗离土后达到临界萎蔫时间比水育秧早 6 0min左右 ,失水速率较快 ,但旱育秧苗临界萎蔫后失水速率比水秧苗低 5 5 2 % ,且临界萎蔫后旱育秧苗在水中恢复展叶所需时间短于水秧苗 16 0~ 2 14min ,吸水速率是水秧苗的 2 4~ 6 3倍。旱育秧苗在离土—临界萎蔫—再吸水恢复展叶过程中 ,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 (NRA)分别是水秧苗的 2 7~ 2 1 1倍、 6 3~ 17 5倍、 13 0~ 2 1 0倍 ;秧苗体内NO 3 含量变化趋势与NRA类似 ;旱秧苗体内脯氨酸 (Pro)含量在萎蔫时快速升高 ,且高于水秧苗 ,而在水中恢复展叶时Pro含量又快速下降 ,叶片Pro含量低于水秧苗。由此可见 ,旱秧苗水分反应灵敏 。
赵言文丁艳锋陈留根黄丕生王强盛
关键词:水稻旱育秧苗萎蔫水分代谢生理特性
苎麻抗旱性基因型差异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被引量:5
1999年
在干旱胁迫下,抗旱性强的基因型叶片相对含水量、细胞膜的稳定性高和抗萎蔫能力强,苎麻叶片游离脯氨酸积累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存在基因型差异,随着干旱胁迫加强,抗旱性强的基因型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复水后下降快;而抗旱性弱的基因型在一定限度胁迫下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严重胁迫下则大幅度下降,然复水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在干旱胁迫较轻时,抗旱性弱的基因型积累游离脯氨酸多于抗旱性强的基因型,而随着胁迫加强,抗旱性强基因型游离脯氨酸积累强度大于抗旱性弱的基因型;复水后抗旱性强的基因型游离脯氨酸下降快,而抗旱性弱的基因型则下降缓。
揭雨成黄丕生李宗道
关键词:苎麻抗旱性脯氨酸细胞膜透性基因型差异
两系籼型杂交水稻齐穗后光合作用和衰老特性的研究被引量:53
2002年
对籼型两系与三系杂交水稻群体光合作用和衰老特性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齐穗后剑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群体光合速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在组合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两系和三系中各有指标值高低的组合 ;群体光合作用和衰老特性的差别主要在组合间 ,而不在两系和三系两种类型之间 ,两系杂交稻未有明显的优势。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的配组中应选配齐穗后叶片衰老慢、群体光合速率高的组合 ,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生产量。
李奕松黄丕生黄仲青丁艳锋
关键词:光合作用衰老特性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