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珊珊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胆汁
  • 2篇自身免疫
  • 2篇肝炎
  • 2篇肝炎患者
  • 2篇IGM
  • 1篇代偿
  • 1篇代偿机制
  • 1篇代谢
  • 1篇胆汁分泌
  • 1篇胆汁酸
  • 1篇胆汁酸代谢
  • 1篇胆汁性
  • 1篇胆汁性肝硬化
  • 1篇胆汁淤积
  • 1篇蛋白
  • 1篇阴性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胆汁性
  • 1篇原发性胆汁性...
  • 1篇脂肪

机构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4篇马雄
  • 4篇黄珊珊
  • 1篇沈镭
  • 1篇华静
  • 1篇王绮夏
  • 1篇盛黎
  • 1篇肖潇
  • 1篇江伟骏
  • 1篇张海燕
  • 1篇苗琪
  • 1篇邱德凯
  • 1篇李海

传媒

  • 2篇肝脏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肝内IgM的表达及其免疫调控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肝内IgM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IgM染色,比较NASH患者肝组织(16份)和正常肝组织(4份)IgM表达水平;小鼠多克隆IgM体外预处理巨噬细胞系RAW264.7后分别给予细菌脂多糖和白介素-4诱导其向不同表型分化,抽提细胞RNA和总蛋白,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促炎和抑炎相关基因及转录因子PU.1的表达。结果 NASH患者肝内IgM表达水平(评分值中位数,3分)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评分值中位数,1分)(P<0.05),随着肝内炎性反应的加重,IgM的表达逐渐下调(P<0.05)。IgM体外预处理RAW264.7可以抑制转录因子PU.1的表达(0.79±0.13,P<0.05),下调细菌脂多糖诱导的炎性反应(IL-1β566.74±115.17,P<0.01;IL-6228.39±66.69,P<0.05;TNF-α3.85±1.61,P<0.01)。结论 NASH时,IgM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PU.1表达,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减轻肝内炎性反应。
黄珊珊马雄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GM
自身抗体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点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临床特点,并总结诊疗经验。方法:对167例AIH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将自身抗体阴性AIH患者定义为:符合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AIHG)1999年描述性诊断标准且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和抗线粒体抗体均为阴性者。结果:167例中17例自身抗体阴性,占10.2%。自身抗体阳性和自身抗体阴性AIH患者在一般情况(诊断时年龄除外)、生化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自身抗体阴性组血清IgG水平低于自身抗体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两组肝组织学炎症分级无明显差异,而自身抗体阴性组中存在更多纤维化进展期患者(P<0.001)。采用1999年诊断积分系统评估时,自身抗体阴性组中11例(64.7%)为可能性诊断,其余6例(35.3%)为确定性诊断;采用简化诊断积分系统重新评估后,仅3例(17.6%)达到可能性诊断,且无1例达到确定性诊断标准。与自身抗体阳性组相比,自身抗体阴性AIH患者接受24个月的免疫抑制治疗后累积完全生化缓解率为86%,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658)。结论:自身抗体阴性AIH在国人中并非罕见,在应用免疫抑制治疗方面与自身抗体阳性AIH患者类似,能取得满意疗效。
王绮夏江伟骏苗琪肖潇张海燕黄珊珊沈镭华静李海盛黎邱德凯马雄
关键词:自身抗体免疫抑制剂
核受体在胆汁淤积中的调节作用被引量:5
2012年
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由于胆汁分泌及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表现为肝脏以及体循环内胆酸、胆固醇及胆红素等胆汁成分的过度堆积,造成对肝细胞及机体的损伤,长期持续的胆汁淤积将进展为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硬化。胆汁淤积时机体会采取一系列代偿机制,核受体是这些代偿调节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以这些核受体作为药物靶点治疗胆汁淤积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以下将对这些胆汁酸代谢相关核受体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简要阐述。
黄珊珊马雄
关键词:胆汁淤积核受体代偿机制胆汁酸代谢排泄障碍胆汁分泌
IgM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免疫学意义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位于胆管上皮细胞线粒体上的自身抗原发生异常的免疫应答,从而引起免疫介导的胆管损伤和汇管区炎症。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血清IgM水平升高和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是其主要的免疫学特征,而对IgM与PBC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阐明其异常免疫应答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将PBC患者高IgM水平的发生机制以及IgM在PBC中的免疫学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概述如下,以IgM为切人点的研究也将有助于PBc的诊断和治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201-205)
黄珊珊马雄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M肝硬化胆汁性自身免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