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强

作品数:63 被引量:612H指数:15
供职机构: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电气工程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降水
  • 9篇气候
  • 9篇气温
  • 6篇气象
  • 6篇风能
  • 5篇气候变化
  • 5篇大风
  • 4篇灾害
  • 4篇区划
  • 4篇夏季
  • 3篇电线积冰
  • 3篇时空分布特征
  • 3篇太阳能
  • 3篇太阳能资源
  • 3篇年代际
  • 3篇年际
  • 3篇夏季降水
  • 3篇环境影响
  • 3篇积冰
  • 3篇降水异常

机构

  • 33篇中国气象局沈...
  • 32篇沈阳区域气候...
  • 14篇沈阳区域气象...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辽宁广播电视...
  • 2篇辽宁省气象服...
  • 2篇沈阳市铁西区...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黑龙江省气候...
  • 1篇辽宁省人工影...
  • 1篇辽宁省气象台
  • 1篇吉林省气候中...
  • 1篇沈阳中心气象...

作者

  • 62篇龚强
  • 26篇汪宏宇
  • 18篇晁华
  • 18篇顾正强
  • 16篇朱玲
  • 16篇徐红
  • 15篇蔺娜
  • 10篇周晓宇
  • 9篇崔妍
  • 9篇沈历都
  • 7篇赵春雨
  • 5篇张运福
  • 5篇王颖
  • 5篇于华深
  • 4篇袁国恩
  • 4篇李辑
  • 4篇张海娜
  • 4篇刘鸣彦
  • 3篇李倩
  • 3篇王盘兴

传媒

  • 14篇气象与环境学...
  • 7篇辽宁气象
  • 4篇冰川冻土
  • 2篇资源科学
  • 2篇高原气象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电力
  • 1篇气象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9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制作气象要素预报的MOS方法
2003年
介绍了基于MM 5模式的预报气象要素的一种MOS方法 ,并对预报效果做了初步检验。MOS方法直接利用MM 5模式的预报产品 ,采用多点滑动平均普查因子方法和多元线性 (非线性 )逐步回归方法 ,可以同时预报多地点、多时次、多个气象要素。其中采用的多点滑动平均普查因子方法 。
龚强
关键词:MOS方法气象要素预报MM5模式
辽宁省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16
2017年
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辽宁省气温和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好,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地气温差的变化较小;2004年开始气温较前10 a(1994—2003年)差异较小,而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地气温差加大,此现象在辽宁省东北部地区冬季最显著。2004年辽宁省气象站全面由人工观测改为自动站观测,积雪天气时人工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面温度,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下温度,不同观测方式引起的地面温度差异是导致近10 a(2004—2014年)地表温度持续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辽宁省积雪期最长的东北部地区是地气温差加大最显著的区域。可见,观测方式的改变是导致2004—2014年辽宁地区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和地气温差加大的主要原因。
朱玲龚强王小桃李倩徐红晁华顾正强沈历都蔺娜
关键词:气温地表温度地气温差
影响赤潮的气象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04年
以 1 998年 7~ 1 0月辽东湾海域赤潮为例 ,分析了气象因素对赤潮全过程的影响。分析表明 :气温、降水、光照、风速等气象因素与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有密切的关系 ,气象条件是诱发赤潮的关键因素。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 ,降水量的多少对赤潮的发生、发展有关键的作用。最后探讨了利用气象因素与赤潮的关系进行赤潮发生。
龚强汪宏宇付丹丹
关键词:赤潮潜势预报气象因素海域消亡气象条件
东北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异常特征分析被引量:26
2005年
采用东北地区52个测站1951~2000年4~9月降水量资料,对东北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异常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长季降水存在减少趋势,旱灾略多于涝灾,主要存在3~7、12和30 a左右的周期变化;可划分为7个降水异常区,其中相邻的3个区(东北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大范围地区)有变旱倾向,辽西地区的旱涝灾害最频繁.根据降水减少的趋势,提倡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
汪宏宇龚强
关键词:降水异常生长季作物旱涝灾害
辽宁省电线积冰特征与电网冰区划分研究被引量:21
2010年
采用辽宁省11个电线积冰观测气象站1980-2007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省电线积冰现象的特点,并结合历史电网冰灾事故调查情况及易发生冰灾事故的气候特点对辽宁省电网冰区进行了初步划分.结果表明:电线积冰现象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大致具有辽东南、东北、辽东湾东北岸地区电线积冰现象较多的特点,且大部分地区雾凇日数多于雨凇;电线积冰日数的年际间波动较大,可发生在10月至次年4月,1月最多,11月雨凇明显居多.气象站观测到的最大冰厚、直径、冰重分别为53mm、68 mm和196 g,折算成最大标准冰厚、100 a一遇最大设计冰厚为6.6、7.8 mm.各地观测到的最大冰重多以雨凇出现,最长连续时间为4 d;气温低于0℃时,雨凇形成一般具有降雨和降温过程,雾凇形成一般具有空气湿度高、风速小的特点.2007年3月4日,红沿河核电厂气象站记录到辽宁省历史以来所观测记录到的最强电线积冰事件,其标准冰厚为25.7 mm,属重冰程度.可将辽宁全省30a、50 a一遇冰区均划分为轻冰区,而位于辽东湾东部的营口、盖州、熊岳、瓦房店沿海一带为100 a一遇的中冰区,红沿河核电厂附近地区为100 a一遇的重冰区.
龚强汪宏宇蔺娜顾正强晁华于华深袁国恩高杰鲍星辉顾同刚
关键词:电线积冰
基于SPEI指数的辽宁省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被引量:14
2017年
根据辽宁省50个气象站1961—2015年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线性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研究了辽宁省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辽宁省生长季干旱指数以0.13 10 a^(-1)的速率显著下降,干旱整体呈现加剧趋势;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80年代初、90年后期代初到2015年,干旱强度呈加剧趋势;1996年全省SPEI指数发生了突变性下降,干旱程度发生了突变性增强,其中,2000年全省有47个站点发生了干旱,干旱率高达94%,是近55年来干旱发生范围最大的年份,其次是1999和2014年,干旱率分别为92%和88%;全省SPEI指数的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全区一致型、东南与西北反向型、中部与其他地区反向型等3个模态,其中,全区一致型高值区包括葫芦岛沿海地区、锦州地区、沈阳地区、鞍山地区等,表明这些地区对干旱的反应最为敏感。时间系数序列显示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东南与西北反向型中,空间系数0值线位于辽宁中部,呈东北西南向,0值线以西的辽西和辽北地区其空间系数为负值,而0值线以东地区的空间系数为正。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中部及渤海沿岸与其他区反向型中,东南及西部地区空间系数均为正值,而其他区为负值。时间系数序列无明显变化趋势。
张运福房一禾龚强
关键词:干旱EOF分解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风能开发利用的风环境区划被引量:15
2023年
基于大气边界层气象和气候学理论分析以及中尺度数值模拟,采用秒级探空气象资料和典型地形激光雷达观测资料,依据风能利用高度内总体风能资源开发潜力,划分出9个风环境区。年平均风能环境指数最高的风环境区是北方通风廊道,其次是东北平原,最低的是青藏高原下游地区。发现在稳定大气条件下,风能利用高度内的平均风速垂直变化呈两层分布形态,下层平均风速随高度的增速比上层大2~5倍。下层风速的垂直变化取决于地表特征,上层则受上游大地形造成的局地环流影响,由此形成不同风环境区风能资源特性的差异。最后给出构建不同地形条件下平均风廓线计算方法的建议。结论可为中国风能资源评估理论拓展与数值模拟、风电场选址和适用复杂地形条件的风电机组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朱蓉徐红龚强孙朝阳常蕊
关键词:风能风廓线无线电探空激光雷达
近6a东北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的关系被引量:3
2004年
利用TOMS大气臭氧总量格点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近6a(1996年8月—2002年7月)臭氧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变化趋势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影响,并与1979—1992年的变化情况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处于北半球大气臭氧高值中心的边缘,臭氧总量呈随纬度增加的分布形式,近6a区域年均值为361Du;冬春季总量较大、夏秋季较小,其中8月最小,3月最大;1979—1992年臭氧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最为显著),下降趋势高纬大于低纬,近6a整个区域没有系统性下降趋势;1979—1992年对流层中下部显著变暖、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低层显著变冷,且变暖率与变冷率均随纬度增高而加大,而近6a气温变幅很小,这与臭氧变化趋势基本对应,表明臭氧的辐射加热是影响平流层低层、对流层高层温度场的重要因素,同时它对对流层低层气温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
龚强汪宏宇王盘兴李丽平
关键词:大气臭氧
辽宁省近地层风切变特征研究被引量:19
2015年
利用辽宁省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26座测风塔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10~70 m(100m)的逐时梯度风观测数据,研究了辽宁省近地层风切变特征,结果表明:近地层风速随高度变化基本遵循幂指数规律;各塔年风切变指数为0.024 4~0.405 0,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受局地地形、地貌环境影响,个体差异较大;有11座测风塔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大于B类风切变指数,26座测风塔空间平均年风切变指数为0.155 1,也略大于B类风切变指数;风切变指数呈现明显的白天小、夜间大的日变化特征,与气温的日变化呈反位相;春季风切变指数明显偏小;大气中性条件下的风切变指数与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基本相当,稳定状态下风切变指数明显偏大,不稳定状态下最小;风切变指数具有随风速增大而减小的特点,大风条件下的平均风切变指数小于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多数测风塔风速≥15 m/s时风切变指数下降至0.1以下。
龚强汪宏宇朱玲蔺娜顾正强晁华徐红
关键词:风能资源近地层大风
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0
2010年
采用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气温、降水、积温、风速、日照、蒸发等9个气象要素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农业和气象能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的气温、积温普遍为增高趋势,降水、风速、日照、蒸发普遍为减少倾向;气温、积温、日照、蒸发等均具有突变性和阶段性特征,风速、最低气温无显著突变性,而是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从长远看,气候资源变化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虽然观测表明风速有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风能资源蕴藏量有下降趋势,需要今后进一步关注,但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减少倾向;辽西地区易发展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龚强汪宏宇张运福蔺娜晁华顾正强赵建云于华深
关键词:气候资源气候变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