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娟

作品数:12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遗传学
  • 4篇肌营养不良
  • 3篇营养
  • 3篇家系
  • 3篇儿童
  • 3篇分子
  • 3篇分子遗传学
  • 3篇分子遗传学研...
  • 3篇表型
  • 2篇蛋白
  • 2篇临床表型
  • 2篇基因
  • 2篇肌病
  • 2篇肌疾病
  • 2篇肌肉
  • 2篇疾病
  • 2篇疾病诊断
  • 2篇儿童患者
  • 2篇靶向
  • 2篇捕获

机构

  • 1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武汉市儿童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儿童医...

作者

  • 12篇丁娟
  • 9篇熊晖
  • 8篇杨海坡
  • 7篇魏翠洁
  • 6篇王爽
  • 5篇袁云
  • 5篇刘爱杰
  • 4篇焦辉
  • 4篇常杏芝
  • 4篇姜玉武
  • 3篇杨艳玲
  • 3篇傅晓娜
  • 3篇张艳芝
  • 2篇刘雪芹
  • 2篇王静敏
  • 1篇吴晔
  • 1篇毛冰
  • 1篇罗静
  • 1篇张清友
  • 1篇秦炯

传媒

  • 5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7
  • 6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个Bethlem肌病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目的分析并确立一个连续3代患病的Bethlem肌病(BM)家系的临床表型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提取家庭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COL6A1、A2和A3基因的...
杨海坡张艳芝丁娟焦辉吕俊兰熊晖
一个Bethlem肌病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分析并确立一个连续3代患病的Bethlem肌病家系的临床表型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提取家庭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COL6A1、A2和A3基因的外显子,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PCR产物纯化后DNA直接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并进一步分析基因型及表型的关系。取患者皮肤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通过特异性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对照组与患者成纤维细胞外基质中Ⅵ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家系中9例患者临床上符合Bethlera肌病的诊断,其特点为晚婴期出现运动发育落后,肢体无力,走路不稳,蹲下站起困难,远端关节过度松弛,近端关节挛缩,皮肤改变(卷烟纸样瘢痕),智力正常。查血清肌酸激酶轻度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疾病缓慢进展但不影响寿命。7例患者经基因检测均证实存在COL6A1基因第2外显子C.111-129缺失突变,此为国际没有报道过的新突变。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成纤维细胞外基质中Ⅵ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明确了我国一个Bethlem肌病家系的临床特点,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方式,其患者存在COL6A1基因第2外显子C.111.129缺失突变。
杨海坡张艳芝丁娟焦辉吕俊兰熊晖
关键词:肌营养不良
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性肌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探讨外显子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性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遗传性肌病基因型-表型关联. 方法:筛选与肌肉病相关的致病基因,设计肌病相关基因二代测序靶向捕获试剂盒Sureselect(Panel Versio...
傅晓娜刘爱杰杨海坡魏翠洁丁娟王爽王静敏袁云姜玉武熊晖
关键词:疾病诊断儿童患者
LAMA2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周围神经损害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LAMA2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周围神经损害及其性质。方法对2002至2015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经基因及分子病理检测确诊,且完成神经传导速度(NCV)和针极肌电图检查的17例LAMA2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对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对其中1例患儿行腓肠神经活检病理研究。结果17例确诊的LAMA2基因相关肌营养不良患儿表型均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其中男13例、女4例,行电生理检查时年龄1月龄~6岁。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17例,合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0例,单纯肌源性损害7例。共检测周围神经95根,其中有26根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传导速度较同年龄段正常平均值减慢17%~47%。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下降速度与病程均存在负相关(r=-0.737、-0.771、-0.540、-0.682,P均〈0.05)。腓肠神经活检病理表现证实为髓鞘性周围神经病变。结论LAMA2基因相关肌营养不良患儿可有周围神经损害,以髓鞘病变为主,且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随病程延长而加重。
梁晓平王爽张巍袁云丁娟常杏芝魏翠洁刘洁玉熊晖
关键词:神经肌肉疾病肌营养不良神经传导周围神经髓鞘
LAMA2突变所致肢带型肌营养不良一家系临床和遗传学分析
丁娟赵丹丹杜仁骞杨海坡刘洁玉焉传柱张锋熊晖
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性肌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 探讨外显子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性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遗传性肌病基因型-表型关联.方法 筛选与肌病相关的致病基因,设计肌病相关基因二代测序靶向捕获试剂盒Sureselect(Panel Version 1和Panel Version 2),采用外显子靶向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临床诊断为遗传性肌病的134例患儿进行相关基因突变检测.2013年使用Panel Version 1对77例患儿进行了基因检测,2014年更新为Panel Version 2检测了57例患儿.对13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患儿中男89例、女45例,就诊年龄为6个月至26岁,平均6岁1个月.74例患儿确定了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基因诊断阳性率为55.22%.包括代谢性肌病1例,先天性肌病5例,肌营养不良68例[其中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MDC1A) 22例,Ullrich先天性肌营养不良(UCMD) 11例,Bethlem肌病(BM)6例,点突变导致的杜氏肌营养不良(DMD) 12例,LMNA相关先天性肌营养不良(L-CMD)5例,埃-德二氏肌营养不良(EDMD)1例,α-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α-DG)7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4例].结论 临床、病理分析结合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为遗传性肌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根据临床资料、生物信息学分析等综合筛选判断,以此作为确诊的主要依据.
傅晓娜刘爱杰杨海坡魏翠洁丁娟王爽王静敏袁云姜玉武熊晖
关键词:肌疾病基因型表型
35例Ⅵ型胶原蛋白病的表型和基因型研究
胶原蛋白病是由编码Ⅵ型胶原蛋白的基因发生不同类型的突变引起的,该类疾病有两种表型,Bethlem肌病(BM)和Ullrich先天性肌营养不良(UCMD).分析35例临床诊断为Ⅵ型胶原蛋白病患儿的临床、肌活检组织病理特征,...
范燕彬刘爱杰杨海坡魏翠洁丁娟常杏芝王爽袁云熊晖
关键词:组织病理学疾病诊断儿童患者
Duchenne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患儿合并癫痫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Duchenne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MD和BMD)患儿合并癫痫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4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诊治的307例DMD和BMD患儿的资料,就诊年龄2个月~19岁,均为男性,发现合并癫痫者7例,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电图、头颅影像学、肌肉病理以及基因突变结果,并对治疗及预后进行随访.结果 (1)癫痫发生率:在307例DMD和BMD患儿中,合并癫痫者7例(2.28%),其中DMD4例、BMD 3例,均无热性惊厥或癫痫家族史.(2)临床特点:均符合典型的DMD和BMD的临床表现;首次惊厥发作年龄8个月~11岁;6例局灶性发作,1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均未发生过癫痫持续状态;4例患儿发作间期脑电图监测到痫样放电,余3例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其中1例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结果,诊断为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随访患儿1~8年,6例应用了抗癫痫药物,5例单药控制良好,另1例应用2种药物亦控制良好;6例患儿智力正常,1例轻度落后.(3)分子遗传学:6例患儿发现DMD基因大片段缺失,1例发现DMD基因的点突变.结论 DMD和BMD患儿合并癫痫者并不少见,患儿首次惊厥发作年龄跨度较大,以局灶性发作为主,多数发作控制良好.未发现智力障碍和癫痫发作之间有相关性.尚缺乏明确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
魏翠洁杨海坡傅晓娜刘爱杰丁娟宋书娟王爽常杏芝杨艳玲姜玉武熊晖
关键词:肌营养不良癫痫
基于基因多态性调整华法林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二例被引量:3
2017年
例1男,12岁。主因“水肿、蛋白尿3个月”入院。院外给予足量泼尼松口服4周,尿蛋白持续不缓解、水肿逐渐加重,人院前10余天血压升高(140/90mmHg,1mmHg=0.133kPa);病程中无光过敏、皮疹、口腔溃疡、关节肿痛等不适。
钟旭辉杨晓庆肖慧捷向倩丁娟李飞天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肾病综合征基因多态性华法林并发血压升高
婴儿型糖原累积症Ⅱ型六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分析6例婴儿型糖原累积症Ⅱ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Ⅱ,GSDⅡ)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诊断的6例婴儿型GSDⅡ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血生化检查、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酸性α-葡糖苷酶(GAA)活性检查、GAA基因突变分析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例婴儿型GSDⅡ患儿有5例诊断为经典婴儿型(男1例,女4例),1例女性患儿为非经典婴儿型.起病年龄从生后到3个月不等,所有患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张力低下,运动发育落后甚至倒退,还表现有呼吸困难(4例)、喂养困难(2例),哭声弱(2例)、肝脏增大(2例)、巨舌(1例).6例均有心界扩大,3例胸部X线发现心影增大,心胸比例增加,4例行超声心动图均有心肌肥厚表现,3例行心电图检查均有PR间期缩短及心室高电压表现.所有患儿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较正常升高3~7倍(441 ~1 238 U/L).4例进行GAA活性检查的患儿的酶活性水平均较参考值明显降低[1.3~2 nmol/(spot· d)].4例进行GAA基因检测,共有8种不同的点突变;其中错义突变6种,分别是c.998C> A(p.Thr333Lys)、c.1280T>C(p.Met427Thr)、c.1760T>C(p.Leu587Pro)、c.1924G> T(p.Val642Phe)、c.2012T>A(p.Met671Lys)、c.2105G> A(p.Arg702His);无义突变1种,c.2662G> T(p.Glu888X);移码突变1种,c.2812_2813delTG(p.Cys938fs).随访中5例经典婴儿型患儿已死亡,死亡年龄7个月~1岁1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14.5个月;1例非经典型患儿仍存活,现已2岁5个月.结论 婴儿型GSDⅡ临床主要表现有肌无力、肌张力低下,心肌受累;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GAA活性明显降低.GAA基因检出致病突变.
丁娟黄昱杨海坡张清友侯新琳刘雪芹杨艳玲能晖
关键词:GLYCOGENSTORAGEDISEASE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