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晓江

作品数:75 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1篇语言文字
  • 32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9篇翻译
  • 26篇英译
  • 15篇莎士比亚全集
  • 14篇全集
  • 14篇《莎士比亚全...
  • 12篇楚辞
  • 10篇《楚辞》
  • 8篇文化
  • 7篇散文
  • 5篇意象
  • 5篇意象英译
  • 4篇审美
  • 4篇诗选
  • 4篇诗学
  • 4篇教学
  • 3篇秀美
  • 3篇学者
  • 3篇译文
  • 3篇英译文
  • 3篇中国传统诗学

机构

  • 69篇南通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72篇严晓江
  • 1篇刘丽娜
  • 1篇徐锡祥

传媒

  • 5篇英语广场(学...
  • 5篇重庆交通大学...
  • 5篇考试与评价
  • 3篇西华大学学报...
  • 2篇延安大学学报...
  • 2篇长春大学学报
  • 2篇成都大学学报...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2篇海外英语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南通大学学报...
  • 2篇长春理工大学...
  • 2篇重庆理工大学...
  • 2篇译苑新谭
  • 2篇翻译论坛
  • 1篇英语知识
  • 1篇江苏高教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语言与翻译
  • 1篇作家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研究
翻译研究主要涉及翻译理论、翻译史与翻译批评等方面的内容。本论文选题属于翻译史研究中的翻译家研究范畴。以史为鉴、以人为本,因此追溯中国翻译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们的翻译活动,挖掘并且探讨他们的翻译经验和翻译观念,不仅有助于理解中...
严晓江
胡适与梁实秋译莎
2010年
梁实秋的汉译《莎士比亚全集》在中国现代翻译史和莎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梁实秋的译莎活动与胡适的影响密切相关。作为翻译赞助者,胡适积极倡导并且十分关注梁实秋译莎,主张译者以原语文化为依归,以异化策略为主进行翻译;胡适制订了详细的翻译计划,同时给出了具体的翻译指令;在译文文体的采纳与注释的使用等方面,两人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赞助者的翻译要求对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严晓江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早寒江上有怀》意象英译比较分析
2022年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中的意象独具特色。意象是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译者在翻译意象时,应利用已有知识充分理解原文,把握源语与目标语的特点,从语言和文化的层面对原文进行全面分析。译者可以运用保留意象、改写意象和省略意象的方法再现原诗风韵。
赵倩玉严晓江
关键词: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意象英译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被引量:3
2005年
近几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在注重阅读能力的同时逐渐地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翻译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综合性实用能力的发展.
严晓江
关键词:英语教学改革英语翻译教学大学英语教学高校经济建设
发愤抒情,以情译诗——杨宪益、戴乃迭《楚辞选》英译析评被引量:3
2015年
"发愤抒情"是屈原表达其创作旨趣时提出的诗学观念。杨宪益、戴乃迭以情译诗,努力传达《楚辞》的情感力量、道德境界、文化意蕴,体现屈原的"哀与悲""恐与惜""思与怀"之情感。他们以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为翻译目的,以源语为中心力求保存原作的要义,同时也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采用直译、意译、释译相结合的方法,尽量使译文产生与原文相似的美学效果。
严晓江
关键词:托物言志审美移情
《楚辞》英译的思想性、审美性与经典性
《楚辞》瑰丽宏阔、铺排夸张、言辞华美、意境深远,开中国诗文和辞赋创作之先河。屈原"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舍生取义的生命观、内美修能的人生观、发愤抒情的诗学观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楚辞》英译连接古今、祁通中西,正如方铭所...
严晓江
“隔”与“不隔”——论梁实秋创作与翻译的文化心态被引量:1
2011年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在闲适、幽默的氛围中描摹人性,匡救世风,他的莎剧译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应,这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形成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多元化局面;另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倡导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的道德价值,他的莎剧译文传递了"信"、"仁"、"中"、"和"等伦理观念,这种"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弘扬中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优良特质,促进中外文学的互动。
严晓江
关键词:文化心态
梁实秋与朱生豪莎剧译文特点之比较被引量:7
2010年
梁实秋和朱生豪的汉译莎剧风格迥异,主要体现在音美效果、语体风格以及雅俗倾向等方面。梁实秋的译文在节奏、韵律方面欠佳,书面语味道浓重,但是他如实翻译了原文中的粗言俗语;朱生豪的译文诗意感较强,音调悦耳,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流畅,他对原文中的不雅语言进行了"净化"处理。梁实秋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文学功能,而朱生豪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表演功能。
严晓江
关键词:朱生豪
杜甫诗歌英译的仁爱精神阐释
2021年
杜甫诗歌渗透着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主要包含仁政爱民、至诚友善、悲悯苍生等内涵,体现出礼德之治、为人之美、民胞物与等理念。译者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翻译目的,兼顾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视野,运用直译、意译、音译、释译等方法,力求传递杜甫的仁者情怀以及杜诗的大爱境界。
严晓江
张柏然中国特色翻译思想的诗学启示被引量:1
2021年
张柏然中国特色翻译思想对彰显典籍翻译研究的诗性特质和民族风格具有指导意义。借鉴中国传统诗学的"志情""象境""形神""隐秀"等核心要素,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译论与中国古代文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志情交织,境生象外,尚形重神,隐秀相生,这4个方面是考察典籍翻译活动以及进行翻译批评的诗学依据,折射出典籍翻译研究的诗性思维、感悟哲学、人文情怀和思想深度。
严晓江
关键词:典籍翻译中国传统诗学民族性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