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伟

作品数:10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晚期
  • 4篇化疗
  • 3篇热疗
  • 3篇细胞
  • 3篇细胞肺癌
  • 3篇小细胞
  • 3篇小细胞肺癌
  • 3篇非小细胞
  • 3篇非小细胞肺癌
  • 3篇肺癌
  • 2篇射频
  • 2篇顺铂
  • 2篇晚期非小细胞
  • 2篇晚期非小细胞...
  • 1篇电针
  • 1篇调控网络
  • 1篇动脉
  • 1篇胸腔
  • 1篇胸腔灌注
  • 1篇胸腔积液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付伟
  • 3篇熊斌
  • 3篇王晶
  • 2篇廖巧聪
  • 2篇谢明水
  • 2篇肖奇
  • 1篇刘华平
  • 1篇曹洁
  • 1篇叶爱琴
  • 1篇谢东
  • 1篇叶小兰
  • 1篇王松

传媒

  • 3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胃肠病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经肝动脉EAP栓塞化疗方案联合放疗治疗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经肝动脉EAP栓塞化疗方案联合放疗在胃癌肝转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肿瘤坏死因子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研究时间段内于本院就诊胃癌肝转移患者共105例为研究对象,实施回顾性治疗研究。依据治疗方案差异分组,其中对照组53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仅接受经肝动脉EAP栓塞化疗,观察组接受经肝动脉EAP栓塞化疗序贯放疗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免疫因子指标变化,近远期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患者就诊时肿瘤坏死因子、免疫因子指标检验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完成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免疫因子指标均有回升,观察组回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1年内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肝动脉EAP栓塞化疗方案联合放疗治疗在胃癌肝转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可在有效抑制患者肝转移病灶生长同时,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及远期生存率,效果显著,但需在治疗期间就治疗不良反应予以针对性护理,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付伟丁彦珍詹华玉
关键词:放疗胃癌肝转移
吉非替尼联合化疗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联合化疗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七医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吉非替尼组与常规化疗组各40例。常规化疗组采用化疗方案治疗,吉非替尼组在常规化疗组的基础上联合吉非替尼治疗,2组均治疗4个周期。比较2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及并发症。结果吉非替尼组ORR及DCR高于常规化疗组(P<0.05)。治疗4个周期后,2组NSE、CA125、CEA及VEGF水平均降低,且吉非替尼组低于常规化疗组(P<0.01);2组TT、APTT均缩短,Fib水平均升高,PT均延长,且吉非替尼组变化幅度大于常规化疗组(P<0.05或P<0.01);2组IgG、IgM及IgA水平均升高,且吉非替尼组高于常规化疗组(P<0.01)。吉非替尼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0%,低于常规化疗组的37.50%(χ^(2)=5.230,P=0.022)。结论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吉非替尼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免疫功能,且安全性高。
付伟丁彦珍廖巧聪熊斌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吉非替尼近期疗效
长春瑞滨联合顺铂加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29例
2008年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国产)联合顺铂加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方案的疗效。方法有明确的病理和/或细胞学诊断的2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P方案:长春瑞滨25mg/m^2,第1、8天;顺铂80mg/m^2,分3~5天静脉滴注。每21天为1周期,2~3周期为1疗程。第一天给体外高频热疗,每3天1次,连续4~6次。结果部分缓解15例,稳定8例,进展6例,总有效率51.7%。主要毒副作用为白细胞减少和消化道反应。结论长春瑞滨与顺铂联合化疗加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无创伤性,有条件可以推广应用。
王晶付伟
关键词:顺铂非小细胞肺癌体外高频热疗
紫杉醇及顺铂联合深部热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谢明水肖奇熊斌王晶付伟
关键词:晚期食管癌深部热疗紫杉醇顺铂
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周围型中晚期(Ⅲ与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价值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评价周围型中晚期(Ⅲ与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时段:2013年2月-2017年2月,研究对象:我院在研究时段内收治的68例周围型中晚期(Ⅲ与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组原则: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均34例。对照组用靶向治疗,观察组用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水平变化情况、生存质量。结果: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高(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水平变化情况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较优(P<0.05);与对照组比较生存质量,观察组较高(P<0.05)。结论:在周围型中晚期(Ⅲ与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基础上,增加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即可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又可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付伟
射频热疗联合静脉加胸腔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观察全身静脉加胸腔灌注化疗联合与不联合射频热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化情况。方法将89例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热化疗组46例和单纯化疗组43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尽可能排尽胸水后,热化疗组给予静脉化疗和胸腔灌注化疗,然后进行胸部射频热疗;单纯化疗组只给静脉化疗和胸腔灌注化疗。观察近期疗效和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在控制恶性胸腔积液和改善生存质量方面热化疗组(82.61%,52.17%)均优于单纯化疗组(55.81%,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射频热疗联合静脉化疗和胸腔灌注局部化疗对晚期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静脉化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肖奇熊斌谢明水王晶付伟刘华平
关键词:恶性胸腔积液热疗化学疗法
一种折叠式护理输液架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折叠式护理输液架,包括底部支撑板,所述底部支撑板的数量设置有上下两组,一组所述底部支撑板的底部四角固定连接有万向轮,两组所述底部支撑板之间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连接盖,且连接盖的数量...
詹华玉廖巧聪付伟叶爱琴叶小兰丁彦珍
基于miRNA-mRNA调控网络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病变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以及多种胃肠外疾病相关,然而其分子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基于miRNA-mRNA调控网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阐明Hp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以及Hp感染可能造成的病变提供线索。方法:使用GEO数据集筛选Hp感染相关miRNAs和mRNAs,检索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并与差异表达mRNAs取交集以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Hp感染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富集最显著的基因集为趋化因子受体结合趋化因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共有28个核心基因,疾病连接性分析显示Hp感染与癌症以及消化、神经、心血管、呼吸、免疫系统疾病相关。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miRNA-mRNA调控网络预测病原体与人类疾病相关性的方法,并发现Hp感染可增加多种胃肠外疾病风险。
付伟谢东班春梅曹洁王松邓娅婕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微RNAS基因调控网络
经皮穴位电针刺激治疗癌症患者化疗后末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观察探讨癌症化疗后末梢神经炎患者应用穴位电针刺激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本院接收的90例癌症化疗后末梢神经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应用甲钴胺治疗,观察组45例应用甲钴胺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电针刺激疗法。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神经症状、生活质量、炎症因子、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正中神经SCV、右侧正中神经SCV、左侧正中神经MCV、右侧正中神经MCV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系统(TCSS)总分、生命质量核心问卷量表(QLQ-30)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电针刺激治疗癌症化疗后末梢神经炎患者具有确切疗效,能够显著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减轻神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下调炎症因子表达,并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付伟
关键词:穴位电针甲钴胺神经传导速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