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茹文
- 作品数:13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后期张爱玲与中国新文学传统
- 2016年
- 后期张爱玲并未"过早结束",而是尚未被充分注意和开掘。张爱玲以五十载不间断的写作变迁、以上海香港洛杉矶等地不停歇的空间转移、以灵活转换于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双语写作能力,诠释了自初登文坛即被誉为"有能力向外国人诠释中国人"的世界性作家形象。这一形象的复原和阐释有赖于对其在美创作、包括对其于20世纪70年代重新将预期读者放回华语读者圈之后所创作小说进行对比阅读和深入辨析。其后期小说《五四遗事》《小团圆》《雷峰塔》等、尤其是威尔逊公司所出世界作家文库《作家自白》中,显示出作为中国新文学承传者的张爱玲与远近文学传统之间隐秘而伟大的联系。
- 任茹文
- 关键词:新文学传统
-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陌生异族形象被引量:1
- 2016年
- 本文以张爱玲小说的陌生异族形象入手探究其族裔情感与文化立场;试辨析有争议的经典文本《连环套》的深层寓意,说明张爱玲小说与五四余脉、殖民地生活经验与中国伤痕史之间的潜在张力;通过过去未曾得到足够注意的在美创作分析,进而说明张爱玲所代表的20世纪下半叶华语文学的离散写作所延续的新文学传统与族裔书写意义。
- 任茹文
- 经典的意义与我们时代文学的病——从《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谈起被引量:2
- 2012年
- 我的文学经典观相当程度上受教于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以下简称《西方正典》)一书,尤其是其开篇《经典悲歌》一文。关于经典,这无疑是一本拨云见日的好书,在这个消费主义和机械复制盛行、意义深度消解、文学秩序紊乱的时代,它助我重建了关于文学的标准、信念和方向感,它助我在优劣中甄别、在混乱中澄清,在一地鸡毛的无序中寻找当下作品与过去、未来的普遍连接点。我们先从《西方正典》的两段话谈起:
- 任茹文
- 关键词:文学经典正典机械复制消费主义
- 病女·良妇·女革命家——论20世纪女性话语流变史中的三个互文形象
- 2009年
- 20世纪中国文学中莎菲、白流苏和林道静三个女性形象的生存背景、性格内涵及命运道路表现迥异,然而这三个人物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女性话语流变史中具有承接、对应和比照的互文关系,白流苏和林道静在个人主义的反叛道路上均是莎菲的延续,同时这两个形象又分别展示了女奴时代终结后女性道路的两种基本方式。
- 任茹文
- 关键词:女性话语互文性
- 世俗性与革命性的进退浮沉——1942-1965年中国文学的一种考察
- 本文将1942年——1965年中国文学作为具有自身话语系统的相对独立阶段,以“革命的世俗生活”这一特定视阈为中心,在尽可能还原作品、作家与时代语境三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考察1942——1965年中国文学中“革命性”与“世...
- 任茹文
- 关键词:革命性作家心理社会风尚时代语境
- 文献传递
- 世俗性与革命性的进退浮沉
- 本文将1942年—1965年中国文学作为具有自身话语系统的相对独立阶段,以“革命的世俗生活”这一特定视阈为中心,在尽可能还原作品、作家与时代语境三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考察1942—1965年中国文学中“革命性”与“世俗性...
- 任茹文
- 关键词:革命性
- 文献传递
- 论《青春之歌》的创作心理被引量:6
- 2007年
- 本文具体分析了杨沫创作《青春之歌》心理过程的三要素:落寞中年的追忆青春心理、死亡与疾病威胁下的价值观停滞、外倾气质与自我实现欲。这三要素建立起作家个人的心理逻辑和精神脉络,以此呈现出作家、文本与时代语境间的内在联系。本文认为"十七年"意识形态的规训虽是普遍性的,但因作家个人的差异,所引致的创作结果则可能是不同的。
- 任茹文
- 关键词:《青春之歌》创作心理心理过程自我实现心理逻辑时代语境
- 从小说到电影——《活着》中土地意象的电影符号转换
- 2015年
- 余华的小说《活着》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后,在情节、视角、意象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小说中贯穿始终的"土地"这一重大意象变成了电影中的"皮影"尤其令人关注。论文试从《活着》在小说与电影中所强调的生存基础、历史情感以及各自艺术形式的表达来分析土地与皮影这两大生命意象,进而看出《活着》从小说走向电影在内容上的精神化、意义上的狂欢化和形式上的光影化这三大变化。
- 王梦秋任茹文
- 关键词:《活着》皮影
- 见到一个人和这个纹丝不动的世界对抗——艾伟长篇小说《风和日丽》座谈会纪要
- 2010年
- 任茹文南志刚
- 关键词:长篇小说
- 浙江当代文学总体特色与文化成因
- 2011年
- 浙江当代文学贯穿着深刻的知识分子人文传统、批判性反思与超越性书写。文本综论浙江文学雅士文化与民本传统的兼容、开放流动的地域特性和和回望故乡的审美特点,进而在此基础上阐释城乡格局转换、现代文明的文化失落、民族焦虑与抗争是其文化成因的三方面深层因素。
- 任茹文
- 关键词:文化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