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凯
- 作品数:29 被引量:144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在BXSB狼疮小鼠肾脏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在BXSB狼疮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探讨Foxp3在狼疮性肾炎中可能的免疫耐受诱导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及16周龄雄性BXSB小鼠各6只,以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6只为正常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Foxp3在小鼠肾脏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C57BL/6小鼠肾组织Foxp3阳性表达,细胞呈深棕色着色,广泛分布于肾小管;8周龄及16周龄BXSB小鼠肾脏组织Foxp3弱阳性表达,细胞呈浅棕色着色,分布于肾小管。8、16周龄BXSB组小鼠肾组织内Foxp3mRNA表达水平[(0.55±0.06),(0.51±0.07)]均较正常对照组(1.02±0.08)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6周龄BXSB组小鼠的Foxp3mRNA表达水平较8周龄BXSB组降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XSB小鼠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的Foxp3表达下调相关。
- 王玮炜黄安斌杜戎刘宇宏宋优沈凌汛余立凯
- 关键词:狼疮肾炎调节性T细胞BXSB小鼠
- BXSB小鼠肝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的表达
- 2009年
- 目的观察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在BXSB狼疮小鼠肝脏的表达,探索调节性T细胞在狼疮肝损害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8周龄正常C57BL/6雄性小鼠作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PCR方法,检测Foxp3在8周、16周龄雄性BXSB小鼠肝脏的表达。结果正常组C57BL/6小鼠肝组织Foxp3阳性细胞呈深棕黄色,位于肝小叶的肝血窦和(或)窦周隙内,且分布较均匀;8周龄及16周龄BXSB小鼠肝组织内Foxp3染色呈浅棕黄色,明显弱于正常鼠,且分布在界板周边较明显。8周、16周BXSB组小鼠肝组织内Foxp3 mRNA表达水平(0.30±0.04、0.18±0.03)较正常对照组(1.08±0.08)明显降低,16周BXSB组的Foxp3 mRNA表达水平较8周BXSB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XSB小鼠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的Foxp3分布和表达量下调有关。
- 余立凯黄安斌杜戎沈凌汛宋优侯晓华
- 关键词:红斑狼疮肝损害BXSB小鼠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无菌性骨坏死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6
- 2005年
-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无菌性骨坏死(ON)的患病状况和时间分布,探讨影响SLE患者发生ON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了474例SLE患者和136例因各种原因发生ON的骨科住院患者。所有SLE患者都有完整的病历记录包括临床表现、激素的每日用量和疗程等。对病程在1年以上的262例SLE患者中的28例O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234例非ON患者进行了比较,并和35例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474例SLE患者中ON的患病率是5.91%,和DM/PM组(5.7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ON患者中有57.1%是发生在SLE诊断后的最初3年内,至确诊ON时患者服用激素的平均时间是(35±30)个月。和没有发生ON的SLE患者相比,SLE-ON患者中有雷诺现象者明显要多,曾经用过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人数也明显要多。而有抗磷脂抗体阳性、肌炎、肾炎、皮肤血管炎的患者的百分率、平均每日激素的用量、服用激素的累积时间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E患者的ON患病率是5.91%,病程的最初3年是SLE患者发生ON的危险时期,有雷诺现象和曾经用过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患者是发生ON的危险人群,应该密切观察警惕ON的发生。
- 沈凌汛夏菲余立凯刘巧红黄安斌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无菌性骨坏死并发症多发性肌炎
- 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质疏松的多因素分析
-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对该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增多,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预防和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已经成为挑战性的...
- 沈凌汛夏菲余立凯刘巧红黄安斌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骨质疏松骨密度
- 文献传递
- 青春期起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探讨青春期起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病情特点。方法对98例青春期起病的SLE患者和372例成人SLE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比较。观察指标包括疾病累及的器官数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病情的转归和病死率等。结果青春期起病的SLE患者占全部SLE患者的20.85%。青春期起病的患者比成人患者疾病累及的器官数目多、SLEDAI积分高、难治性SLE多、病死率高。结论青春期起病的SLE患者并非少见,这一部分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应予以高度重视。
- 沈凌汛余立凯黄安斌杜戎
- 关键词:红斑狼疮青春期预后
- 类风湿因子IgM-RF、IgG-RF和IgA-RF的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 3种类风湿因子 (RF)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RA)、反映病情活动度和疗效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关节痛 /关节炎 (A组 )、确诊的RA (B组 )、其它免疫结缔组织病 (C组 )患者和正常人 (D组 )共 6 18例用酶联免疫法进行 3种RF的动态检测并随访观察。结果 4组人群中 3种RF的阳性率和浓度以B组最高 [IgM RF为 92 4 % ,(182 5± 5 1 4 )IU/ml;IgG RF为 6 7 8% ,(2 2 9 7± 75 6 )IU/ml;IgA RF为 78 8% ,(2 35 8± 80 7)IU/ml],组间比较依次为B组 >A组 >C和D组 (均为P <0 0 5 )。B组中高活动期RA患者的 3种RF浓度明显高于其它 3组 (P <0 0 5 ) ,IgM RF和IgA RF在稳定期和低活动期较高活动期均明显降低 (均为P <0 0 5 ) ,而IgG RF变化无显著性。随访 3~ 18个月 ,A组中最后确诊为RA的比率以 3种RF同时阳性者最高 (10 0 0 % ) ,2种RF同时阳性者次之(90 9%~ 93 3% ) ,以单一RF作比较则IgG RF >IgA RF >IgM RF阳性者。结论 早期诊断RA以IgM RF的敏感性最高 ,以IgG RF的特异性最高 ,任何 2种以上RF阳性可提高RA诊断的可靠性 ,RF浓度可作为判断RA活动度及药物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 黄安斌余立凯沈凌汛
- 关键词: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关节炎
- IL-12及Th1/Th2型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探讨IL 12在类风湿关节炎 (RA)中的作用 ,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疾病的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ELISA对 12 8例RA患者的血清及滑膜液 (SF)IL 12水平和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进行了跟踪检测 ,并作了比较 ,且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RA、其他骨关节疾病及正常人中IL 12水平存在明显差别 ,血清IL 12水平同CRP、RF明显相关 ,其相关系数 (r)分别为 0 .5 38、0 .5 5 7;在药物治疗后改善组患者中 ,治疗前后的IL 12水平存在明显差别 ,同时血清及SF中IL 12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血清中IL 12水平与IL 6、IL 10、IFNγ、IFNγ/IL 10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r分别为 0 .5 6 5、- 0 .5 5 0、0 .5 6 8、0 .817) ,而SF中 ,IL 12水平与IL 6 (r =0 .4 89)、IFNγ(r =0 .4 97)存在明显相关。结论 研究证实 ,在RA中存在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不平衡 ,IL 12水平能反映RA的病情 ,并与IL 6、IFNγ等前炎症因子相关 ,降低IL 12水平有助于治疗RA。
- 袁琳王曦崔天盆余立凯刘良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2细胞因子类风湿关节炎
-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在BXSB狼疮小鼠肾脏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BXSB狼疮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探讨ICOS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方法选取8周龄及16周龄雄性BXSB小鼠各6只,并以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6只为正常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COS在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C57BL/6小鼠肾组织ICOS染色少许肾小管细胞呈浅棕色;8周龄及16周龄BXSB小鼠肾脏组织ICOS强阳性表达,细胞呈深棕色着色,分布于肾小管。8、16周龄BXSB组小鼠肾组织内ICOS mRNA表达水平[(6.43±0.92),(9.48±1.30)]均较正常对照组(4.58±0.63)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6周龄BXSB组小鼠的ICOS mRNA表达水平较8周龄BXSB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组织ICOS的分布及表达增加可能是BXSB小鼠狼疮肾炎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 王玮炜黄安斌杜戎刘宇宏宋优沈凌汛余立凯
- 关键词:可诱导共刺激分子狼疮肾炎免疫组织化学BXSB小鼠
- BXSB小鼠肝脏可诱导共刺激因子的表达
- 2009年
- 目的观察可诱导共刺激因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 factor,ICOS)在BXSB狼疮小鼠肝脏的表达,探索这种共刺激分子在狼疮肝损害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8周龄正常C57BL/6雄性小鼠作对照,用免疫组化及实时PCR方法,检测ICOS在8、16周周龄雄性BXSB小鼠肝脏的表达。结果①正常组鼠肝组织未见明显ICOS染色,8、16周龄BXSB小鼠肝组织ICOS阳性细胞位于肝小叶的肝血窦或/和窦周隙内,较平均分布;8周BXSB组、16周BXSB组ICOS mRNA表达水平(4.39±0.89,5.24±0.74)均较正常对照组(1.07±0.08)明显升高(P<0.01),16周BXSB组的ICOS mRNA表达水平与8周BXS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XSB小鼠肝损害的发病、疾病的活动可能与ICOS的分布及在肝脏的表达增加有关。
- 余立凯黄安斌杜戎沈凌汛宋优侯晓华
- 关键词:红斑狼疮肝损害免疫组织化学BXSB小鼠
- 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化系统损害被引量:6
- 2009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近年来国内外系统性红斑狼疮之消化系统损害亦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相关报道日益增多。本文综述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化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原因和机制,以及多种临床表现和治疗。
- 余立凯黄安斌侯晓华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