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996年 对16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组应用依那普利(Enalapril)与美托洛尔(倍他乐克,Betaloc)治疗4周,以比较两者的短程疗效及副作用。结果显示:①依那普利总有效率80.2%,美托洛尔总有效率78.0%,两者疗效无显著差异;②对血糖、血脂、血尿酸、血清电解质、血象及肝肾功能均未发现不良影响;③依那普利副作用小、耐受性好,应用美托洛尔时应注意心率减慢的副作用。 兰曦 李长焰 朱卫民 石理关键词:高血压 依那普利 美托洛尔 药物疗法 急性心肌梗死及再灌注前后QT离散度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2001年 目的 :观察实验动物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及再灌注前后不同时间点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实验家兔随机分为AMI无再灌注组、AMI再灌注组及假手术对照组。观察各组在AMI前后、再灌注前后不同时点QTd的动态变化及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AMI发生后 ,QTd立即较前显著增大 (P <0 .0 1) ;再灌注后 5min ,QTd再次异常增大(P <0 .0 5 ) ,并随即开始减小 ,至 90min左右减小至最低水平 ;而无再灌注组QTd则无明显的再次增大、减小之波动 ;3例再灌注后 3~ 15min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结论 :AMI及再灌注前后QTd的动态变化有可能成为早期判断AMI发生及成功再灌注的又一无创性指标。 兰曦 周惠云关键词:QT离散度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 AMI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1999年 兰曦 石理关键词:心肌梗塞 RT-PA 溶栓疗法 床旁血流漂浮导管术在急性心肌梗塞并泵衰竭抢救中的应用 1996年 朱卫民 石理 迟元 兰曦 李长焰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 泵衰竭 导管术 血流动力学监测 正性肌力药物 QT离散度与心自主神经的关系 被引量:3 2000年 QT dispersion(QTd,equals maximal minus minimal QT interval on a standard ECG) has been shown to reflect inhomogeneity of myocardial repolarization and cardial electrical instability, hence,been propos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But the intrinsical mechanism of QTd is incompletely understood. Contributing to QTd are differences of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 which is identified to own three cell subtypes:endocardial, midmyocardial(M cells) and epicardial cells.And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duration of the M cell action potential may lead transmural and spati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Autonomic nerves by combining receptors on the myocardial cells,especially M cells affect significantly the APD.Concordance between heterogeneity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 and heterogeneity of autonomic innervation in heart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role of autonomic nerve in the generation of the QT dispersion. 周惠云 兰曦关键词:动作电位 QT离散度 近10年珠海市住院成人心血管病种的变迁 1995年 近10年珠海市住院成人心血管病种的变迁珠海市人民医院(519000)兰曦,朱卫民,李长焰,彭振超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病之一.历史地分析住院心血管病种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对地反映本地区人群心血管病患病情况及病种的变化。我院为珠海市主要的医疗机构,承担... 兰曦 朱卫民 李长焰 彭振超关键词:心脏血管疾病 死亡率 索他洛尔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2002年 目的 :观察索他洛尔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方法 :30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 (n =15 )和治疗组 (n =15 ) ,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30min后松解 ,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 (静注索他洛尔 )再灌注后ECG参数和心电生理刺激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 :冠状动脉结扎前 2组HR、QT间期、QTd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再灌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HR明显减慢 [(182± 37 9)beats·min-1vs (2 2 9± 5 2 4 )beats·min-1],QT间期显著延长 [(172± 2 6 4 )msvs (15 2± 2 1 1)ms],QTd明显缩短 [(2 6 2± 2 6 )msvs (43.5± 3 9)ms];治疗组再灌注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 (13 3%vs33.3%,P <0 0 5 ) ;2组电生理刺激诱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减少 (2 0 %vs 6 0 %,P <0 0 5 )。结论 :小剂量静注索他洛尔预防实验性再灌注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有效的。 林岫芳 熊镇南 曾志为 彭健 兰曦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索他洛尔 QT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及成功溶栓治疗过程中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 2003年 目的探讨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对及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早期判断溶栓治疗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 6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与未溶栓组 ,溶栓组分为再通组与未通组 ,另选 30例冠脉造影阴性者作为对照组 ;记录各组溶栓前、溶栓开始后 0 .5、1、1.5、2、3、4、5、6h等系列时点的动态心电图 ,测量各时点QTd ,分析比较各组QTd的动态变化。结果 6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QTd明显大于对照组 (P<0 .0 1) ,再通组在溶栓开始 1.5h内QTd呈上升趋势 ,而溶栓后 2hQTd明显减小 (P <0 .0 1) ;未通组与未溶栓组在相应的系列时点QTd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及溶栓治疗再通过程中QTd发生了特征性动态变化 。 甄胜西 周惠云 兰曦 文正万 舒平 于兰芳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血栓溶解疗法 心电描记术 AMI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急性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4 3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 ( 35例 )、未通组 ( 2 3例 )和对照组 ( 85例 ) ,比较急性期和远期预后。结果 :急性期心脏性死亡率再通组 ( 2 .9% )、未通组 ( 1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 ( 2 5 .9% ) ;其它心脏事件发生率、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比较 ,再通组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而未通组大多数指标亦优于对照组 ( P <0 .0 5~ 0 .0 1)。远期随访 ,再通组、未通组 3年生存率分别为 94.3%和 82 .6% ,明显高于对照组 ( 71.8% ) ( P <0 .0 5~ 0 .0 1) ;但心绞痛、再梗、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 AMI患者急性期预后 ,即使临床间接指征判定未通者 ,其部分指标亦优于对照组。溶栓治疗能提高 AMI患者 3年生存率 ,但对远期再梗、心绞痛、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改善不明显。 兰曦 石理 陈江林 朱卫民 彭健关键词:急性 心肌梗塞 溶栓疗法 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的延迟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急性期后行延迟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和预后。方法53例AMI患者,入院后按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犤1犦作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在发病5~15d后为患者作PCL结果共干预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arteries,IRA)68支68处病变,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加支架64例,直接植入支架4例,共植入支架68枚。术前IRA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rial,TIMI)分级0~2级,术后均达到TIMI3级。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梗塞后心绞痛、再次血管重建。出院后随访5~48个月,再发心肌梗死1例(1.9%),死亡1例(术后5个月,1.9%)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6~14个月,5.7%)。再次PCI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CABG)1例,再次血管重建率5.7%。术后6~48个月无死亡。再次住院7人次(13.2%)。结论急性期后延迟性PCI能明显改善A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且相对安全,操作风险少。 朱卫民 田芳 石理 兰曦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AMI 心肌梗死 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