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佳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导言
  • 1篇读书杂志
  • 1篇新史学
  • 1篇修辞
  • 1篇选登
  • 1篇学刊
  • 1篇印刷
  • 1篇印刷新技术
  • 1篇葬礼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文化
  • 1篇政治文化视角
  • 1篇知识
  • 1篇知识生产
  • 1篇治史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史
  • 1篇社会史视角
  • 1篇时代文化
  • 1篇史学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1篇湖南理工学院

作者

  • 7篇冯佳
  • 1篇黄匡时
  • 1篇钟城
  • 1篇余奕珠
  • 1篇余三定
  • 1篇楼宇烈
  • 1篇柳春蕊
  • 1篇何瑞涓
  • 1篇冯佳
  • 1篇姜清远
  • 1篇胡淼森
  • 1篇鲁子奇

传媒

  • 4篇北京大学研究...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传统文化的误读与重建——楼宇烈教授专访
2010年
采访者:楼老,请问您是怎样走上中国文化的研究道路的?楼老:应该说这与中学老师的影响有关。上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历史老师,他们的授课对我有很大的感染,从此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学产生了兴趣。当然,我也很喜欢数学、
楼宇烈黄匡时冯佳鲁子奇杨惠
关键词:历史老师中学老师采访者文化价值观念佛教思想大乘佛教
版本、编纂与修辞:思想社会史视角下的科玄论战被引量:5
2009年
在五四前后纷繁的论战中,科玄论战以其影响之广、延续时间之长而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中西学战的角度外,论战的编纂层面以及由此而带出的论战文献版本与修辞特点也同样值得关注。一部文集的编目设计、页码安排以及出版过程即或是一种可供解读的文本,编者何以如是这般地进行编纂,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与立场的表达。科玄论战文原本刊载于报刊,民国报界复杂的派系纠葛、出版家社会效应与商业利益的权衡以及学人对所办刊物的鼓吹都不自觉地对论战施加了影响。本为报刊文章的科玄论战文编纂成册后仍保留了报刊文章的若干特点,论战中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正是由这一载体的特性决定的。
冯佳
关键词:科玄论战知识生产
导言
2009年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崇尚个案研究的时代,一篇篇严整、规范的论文是我们当下学术表达的主要形式。个案研究使学术摆脱了空对空的苍白表述,个案为学术收获了踏实的积累与纵向的深度。然而,学界亦不乏这样的忧虑:个案研究正在使学术流于"碎片化"。
冯佳
关键词:个案研究主题研讨写作方式
南湖藏书楼里话藏书——《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研讨会发言选登
2011年
2010年7月13日,"《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研讨会"于南湖藏书楼(南湖藏书楼为余三定的私家藏书楼,坐落在岳阳市南湖畔)举行,参加研讨会的,除《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的同仁和楼主余三定外,还有湖南理工学院团委书记陈超文、科技处副处长王家合、中文系教授朱平珍,《云梦学刊》编辑杨年保、鲁涛,《湖南理工学院报》编辑李凯、余晶等。下面是发言选登。
余三定柳春蕊钟城胡淼森胡淼森冯佳冯佳姜清远
关键词:南湖藏书楼
面向人生与走向“田野”——新史学的想象、叙事与方法被引量:1
2010年
"往昔即异国",往昔与当下的时空悬隔仿佛为古人与今人的沟通设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幕。往昔的遗迹成为了史家回溯过去的唯一途径。然而,史料莫言,故而,史家与史料的相遇其实早已超出了"心与物游"的层面,对往昔存有"温情与敬意"的史家往往能够穿过史料的杂芜,进入一种"心与古人游"的境界。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史家当下的人生感悟往往能够为他们与史料的相遇提供最内在的机缘。史家有独立的人格,故而。
冯佳
关键词:史著古史辨治史印刷新技术热爱生活
八十年代的《北大研究生学刊》:学刊与八十年代
2010年
有人说,一份刊物可以代表一个时代,比如人们提起五四就常会想到《新青年》一样,刊物有时可以成为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表征。也有人说,要了解一时代之学术,翻刊物是不可少的,比如你要了解民初的古史讨论就免不了要翻翻《努力周报》的副刊《读书杂志》。
冯佳
关键词:读书杂志时代文化经典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
“国”与“君”——政治文化视角下的隆裕太后葬礼被引量:4
2009年
在民国纷呈的政坛上,清隆裕太后的葬礼不过是过眼烟云,然而对于紫禁城小朝廷来说,葬礼却是一件进入了历史记忆的"大事"。葬礼的表征是文化的,然其所指则往往是政治的,而隆裕太后葬礼正是这样一个交杂了政治动机与政治目的的舞台。透过清廷与民国在这次葬礼中的礼仪往来,正可洞悉二者之间关系的深层内涵,并进而反思辛亥革命尤其是与清帝退位相关的若干问题。从葬礼的仪式角度出发,文章试图尝试这样一种分析思路:透过仪式看政治。此外,文章还尝试建立一种近似于感知的时间观,由此审视历史记忆得以形成的机制。总之,文章试图由隆裕太后葬礼的分析入手,进而探索以紫禁城小朝廷为视点的民国政治史研究的新路径。
冯佳
关键词:紫禁城政治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