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万德

作品数:84 被引量:1,185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农业科学
  • 25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阔叶
  • 23篇群落
  • 23篇阔叶林
  • 22篇常绿
  • 22篇常绿阔叶
  • 22篇常绿阔叶林
  • 21篇物种
  • 21篇季风常绿阔叶...
  • 16篇云南红豆杉
  • 16篇红豆杉
  • 14篇植物
  • 9篇物种多样性
  • 8篇种间
  • 7篇群落结构
  • 7篇物种组成
  • 6篇生物量
  • 6篇种群
  • 6篇物量
  • 5篇滇西
  • 5篇滇西北

机构

  • 6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7篇中国林业科学...
  • 12篇国家林业局
  • 9篇北华大学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西南林业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西藏农牧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海南省霸王岭...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林科院
  • 1篇吉林省环境监...
  • 1篇吉林市林业科...

作者

  • 83篇刘万德
  • 58篇苏建荣
  • 50篇李帅锋
  • 33篇郎学东
  • 24篇张志钧
  • 15篇黄小波
  • 9篇郭忠玲
  • 8篇郑金萍
  • 7篇苏磊
  • 6篇王梦君
  • 6篇范春楠
  • 4篇缪迎春
  • 4篇贾呈鑫卓
  • 4篇马元丹
  • 3篇张玉波
  • 3篇丁易
  • 3篇李俊清
  • 3篇邵殿坤
  • 3篇卞方圆
  • 3篇张炜银

传媒

  • 14篇林业科学研究
  • 9篇生态学报
  • 9篇生态学杂志
  • 7篇西北植物学报
  • 5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林业科学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北华大学学报...
  • 3篇西北林学院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现代园艺
  • 1篇植物研究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城市林业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0篇2013
  • 12篇2012
  • 7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树木生长姿态调整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树木生长姿态调整装置及方法,涉及树木生长姿态调整技术领域,包括两个安装环框和逐步调整组件,所述逐步调整组件包括驱动电机、轨迹导轨和两个套筒,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外侧固定连...
申佳艳范泽鑫苏建荣黄小波李帅峰刘万德郎学东尚瑞广
枝叶采收对人工云南红豆杉叶构件种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本研究对云南省马关县的6年生云南红豆杉人工林进行了采收主干及其上部枝叶、保留主干采收其上部枝叶、保留主干采收其下部枝叶3种采收方式下3个采收强度的试验,通过1年的持续观察,以不采收枝叶的植株为对照,分析了枝叶采收对云南红豆杉叶构件数量及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采收方式均有随着采收强度的增加落叶量增多的现象,同时老叶落叶率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采收可以促进新叶数量的增加,但是采收上部枝叶比采收下部枝叶对促进新叶数量增加的效果更明显;采收降低春叶密度,提高秋叶密度,新叶总体密度并没有随采收处理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差异;叶净增加量随3种采收方式的采收强度增强而增加。为收获更多的枝叶,提高来年枝叶的叶净增加量,采收主干及上部3/4树冠长度的枝叶和保留主干采收上部3/4树冠长度的枝叶较好,叶净增加量分别是对照的2.96倍和3.00倍。为使人工林持续发展,采收主干及上部3/4的枝叶处理是最佳的枝叶采收方案。
卞方圆苏磊苏建荣刘万德
关键词:云南红豆杉
思茅松天然群体种实表型变异被引量:47
2013年
以云南省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天然分布区的11个种群的16个种实性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等多种分析方法,探讨思茅松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变异。结果表明:思茅松种实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差异,种群内的变异(54.76%)大于种群间的变异(10.44%),种群间平均分化系数为11.95%,分化程度相对较小。球果总种子数的平均变异系数最高(35.51%),其次是球果质量(35.1%),种子大小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8.86%),成为最稳定的种实性状;景谷县的表型多样性最丰富,景洪市则最小。球果和种子大部分表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球果长和球果质量越大,种鳞长、种子长、种翅长、千粒重、球果总种鳞数和球果总种子数就越大。生态因子中,年平均气温对表型性状影响最大,其次是1月平均气温和>5℃积温。利用种群间聚类分析可以把思茅松的11个种群分为2类4个亚类,表型性状依据地理距离进行聚类,聚类结果与年降水量和>5℃积温相关性显著。
李帅锋苏建荣刘万德郎学东张志钧苏磊贾呈鑫卓杨华景
关键词:球果表型变异思茅松种子
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群落优势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2
2015年
运用相邻格子法及聚集度指标测定法,在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普洱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a、30a和老龄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刺栲(Castanopsis hystrix)、短刺栲(Castanopsis echidnocarpa)和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3个优势物种进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阐明种群分布格局与生境条件、种群年龄结构的动态关系,揭示种群发育过程中空间动态与生物学机理。结果发现:在所有恢复阶段内,刺栲、短刺栲、红木荷均为聚集分布。在不同尺度下,刺栲在原始林中10m×10m尺度下为均匀分布,而在恢复15年中20m×20m尺度为随机分布;红木荷在10m×20m尺度下为均匀分布,在其它所有恢复阶段和尺度下3个物种均为聚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和不同尺度下刺栲、短刺栲和红木荷3个优势物种绝大多数为聚集分布,说明聚集分布为3个优势种的基本属性。
李智宏徐崇华刘万德王妍卯光宇
关键词:季风常绿阔叶林
光质对云南红豆杉生长及紫杉烷含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将2年生云南红豆杉置于用滤光膜营造白光、黄光、红光和蓝光4种光环境中栽培1 a。栽培期间,测定光合作用,试验期末取样测定植株大小、枝叶特性、生物量和紫杉醇含量等,以揭示不同光质对云南红豆杉形态、光合作用和紫杉烷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能提高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光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d)、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抑制叶生长,增加第一级枝枝条总数,促进株高生长,提高茎和植株生物量;黄光使Pmax、AQY降低、使LCP和LSP提高,抑制叶生长,提高茎、叶和植株总生物量;蓝光降低Pmax、AQY,提高LSP、LCP、Rd,抑制叶和地径的生长,促进高的生长。不同光质处理下,根、茎、叶中紫杉烷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是对叶中巴卡亭Ⅲ,根中紫杉醇、10-去乙酰巴卡亭Ⅲ和7-差向紫杉醇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红光显著抑制叶中巴卡亭Ⅲ合成和积累,提高根中7-差向紫杉醇的含量;黄光显著提高了根中紫杉醇、10-去乙酰巴卡亭Ⅲ、7-差向紫杉醇的含量;蓝光显著提高根中紫杉醇的含量,但降低叶中巴卡亭Ⅲ的含量。
苏建荣臧传富刘万德李帅锋张志钧
关键词:光质云南红豆杉光合作用紫杉烷
一种提高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栽培方法,选取同一种源、生长状况一致、根系健全且生长健康的2年生红豆杉实生苗的幼苗;再将幼苗栽植在消毒后的栽培基质中,生长20~45天;将苗木移入消毒后的种植棚内进行黄光处理1~2年,...
刘万德张志钧苏建荣臧传富李帅锋郎学东缪迎春
文献传递
云南红豆杉枝叶的采收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云南红豆杉枝叶的采收方法,采收时清除云南红豆杉树下的灌草,在树冠高度的1/2±10cm位置的主干上做位置标记,对位置标记以上的树冠枝叶进行全部采收,仅保留主干,对采收后的树枝伤口喷施质量浓度为2~5%的硫酸...
刘万德张志钧苏建荣李帅锋郎学东李少文王家炳杨立静杨柏
文献传递
不同恢复时期红松阔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被引量:9
2009年
以长白山不同恢复时期红松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恢复时期(恢复20年、30年、70年和原始林)红松阔叶林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恢复70年的群落中乔木科、属、种特征与原始林相同,而恢复20年和30年的群落则与原始林存在显著差异,物种多度分布曲线也显示了相同的特征。恢复70年的群落与原始林中的物种丰富度及多度随径级和高度级的分布形式相同,但恢复20年和30年的群落则与原始林不同,并且缺少大径级和较高的树木。恢复30年的群落中乔木和灌木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而恢复70年的群落则与原始林无显著差异,草本物种丰富度在原始林中最高。乔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也表现出与物种丰富度相同的大小关系,而灌木在4个不同恢复时期群落中无显著差异,草本则是恢复30年和原始林较高。恢复70年的群落与原始林相似性最高,而恢复20年的群落与原始林相似性最低。从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特征来看,恢复70年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已经接近原始林群落水平。
邓守彦刘万德郭忠玲王梦君
关键词:群落恢复径级物种丰富度多度红松阔叶林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林层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特征被引量:15
2018年
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物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浓度、分配和季节性动态在林冠层、亚冠层和林下层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亚冠层中可溶性糖及NSC浓度最高,分别为3.9%和13.3%,可溶性糖淀粉比在林下层最低,为0.76,而淀粉浓度则在各林层间无显著性差异.3个林层的可溶性糖均主要分配在叶片中,淀粉和NSC主要分配在根中.亚冠层中叶片和树干的可溶性糖浓度显著高于林冠层和林下层,枝和根的可溶性糖浓度在3个林层间无显著性差异;叶片的淀粉浓度则随林层高度降低而增加,但根淀粉浓度则是在林下层最低,为10.7%,枝和树干的淀粉浓度在3个林层间无显著差异;叶片NSC浓度为林冠层(10.7%)显著低于亚冠层(12.3%)和林下层(12.0%),但根的NSC浓度在林下层中最低,为14.2%;林下层叶片、枝、树干中可溶性糖淀粉比值均最低,但根的可溶性糖淀粉比值最低值出现在林冠层(0.79).3个林层NSC及其组分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可溶性糖及可溶性糖淀粉比均为雨季显著高于旱季,而淀粉和NSC浓度则均在旱季中较高.不同林层NSC及其组分浓度的差异反映了不同高度树种碳利用策略的差异,部分地解释了物种的共存机制.
刘万德苏建荣苏建荣徐崇华李帅锋黄小波钟华
关键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林层季风常绿阔叶林
异质光环境下云南红豆杉的构型与叶构件水分特征被引量:9
2012年
对全光照、林隙、林冠3种光照环境下6年生云南红豆杉的构型和叶水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的构型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存在显著的可塑性变化,叶构件的水分特征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全光环境下的云南红豆杉树体高大、树冠开阔,圆满度为0.97(约为林冠下的两倍);全光下的总体分枝率为8.57,显著大于林隙的6.40和林冠下的4.81;全光中的1级枝长度、枝倾角、叶倾角等构型指标都显著大于林隙和林冠下的;3种光环境下各枝级的叶片分配存在明显的差异,全光下枝条的叶片数量是林隙的2.77倍,是林冠下的6.88倍,但它们都是1级枝的叶最多;叶构件的水分饱和亏缺有随着光照强度减弱而增大的趋势,组织密度、相对含水量、干鲜比则随着光照减弱而减小,表明叶片的抗旱保水和抵御水分胁迫的能力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变大。云南红豆杉为适应不同光环境,在形态和生理方面都做出适应性调整。
苏磊苏建荣刘万德李帅锋
关键词:云南红豆杉光环境水分特征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