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保申

作品数:94 被引量:603H指数:12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6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4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3篇玉米
  • 31篇小麦
  • 30篇基因
  • 24篇不育
  • 21篇雄性不育
  • 15篇细胞质
  • 13篇细胞质雄性不...
  • 13篇胞质雄性不育
  • 12篇杂种
  • 11篇育性
  • 11篇分子标记
  • 10篇性状
  • 10篇育种
  • 10篇水稻
  • 8篇杂种优势
  • 7篇杂交
  • 7篇抗性
  • 6篇玉米粗缩病
  • 6篇杂种小麦
  • 6篇突变体

机构

  • 77篇山东农业大学
  • 15篇中国农业大学
  • 8篇山东省农业科...
  • 8篇上海市农业科...
  • 4篇济宁市农业科...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江苏农学院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泰安市农业科...

作者

  • 93篇刘保申
  • 28篇孙兰珍
  • 26篇高庆荣
  • 11篇张永中
  • 9篇赵燕
  • 8篇徐伟
  • 8篇李鹏
  • 8篇牟秋焕
  • 7篇徐长利
  • 6篇于金凤
  • 6篇赵燕
  • 6篇商伟
  • 6篇魏海忠
  • 6篇孙其信
  • 6篇张彦军
  • 5篇王红红
  • 5篇石运庆
  • 5篇王立静
  • 4篇仲跻峰
  • 4篇李传友

传媒

  • 11篇山东农业大学...
  • 8篇山东农业科学
  • 7篇玉米科学
  • 4篇华北农学报
  • 4篇上海农业学报
  • 4篇作物学报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Acta B...
  • 2篇山东科学
  • 2篇麦类作物
  • 2篇上海农学院学...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生物技术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遗传
  • 1篇Journa...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的玉米矮秆突变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被引量:19
2008年
Dt基因是玉米显性矮秆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的第10条染色体长臂,目前报道的显性矮秆基因只有D8(Mpl1)和D9,它们分别位于染色体1的长臂和染色体5的短臂;Dt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敏感型,含有D8,D9基因的材料对赤霉素不敏感;Dt基因与D8,D9基因的等位性分析表明,Dt与D8,D9为非等位基因,进一步证明了Dt基因是一个新发现的玉米显性矮秆基因。
王立静哈丽旦张素梅徐春花刘保申
关键词:玉米矮秆基因等位性分析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轮回选择的研究Ⅰ.轮选群体的育性分离及性状表现被引量:4
2001年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组建成 K( Ae.kotschyi)、V( Ae.ventricosa)型小麦恢复系表型轮回选择群体 ,对 C0 ~ C3不同轮选世代的育性及其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没有影响 ,符合可育∶不育 =1∶ 1的分离比例。经过 3次轮回选择 ,小麦株高、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具有一定的选择效果 ,其中株高比对照降低 3.3cm,穗粒数增加 2 .7粒 ,效果更明显。
高庆荣孙兰珍刘保申张延传于金凤
关键词:轮回选择遗传进度雄性不育恢复系育性表现
玉米黄叶基因ZmNPPR5的克隆被引量:1
2023年
叶色突变体往往伴随着叶绿素含量变化及叶绿体结构异常,是研究叶绿体发育与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功能的重要材料。本研究鉴定了一个玉米叶片黄化的自然突变体74101,该突变体整个生育期均表现为叶片黄化,总叶绿素含量比野生型(74101-WT)下降53.38%,净光合速率下降25.63%。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74101中叶绿体类囊体结构紊乱,基质片层排列稀疏,无基粒结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结果表明74101突变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玉米第5号染色体长臂的标记K-138和K-27之间约76.05kb物理区间内。对该区间4个候选基因测序分析发现,编码PPR蛋白的ZmNPPR5(Zm00001eb252430)基因第1126位核苷酸碱基发生突变(C-T)。与EMS突变体等位性分析进一步验证ZmNPPR5基因控制叶片黄化表型,亚细胞定位显示其在细胞核中表达。本研究成功克隆了玉米新的黄化基因ZmNPPR5,为进一步研究PPR蛋白调控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奠定了基础。
刘胜坤孙世磊董鲁朋李平华刘保申张永中
关键词:玉米叶绿素合成图位克隆PPR
RAPD and ISSR Markers of Fertility Restoring Gene for Aegilops kotschyi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Wheat被引量:10
2002年
LK783 was found to be a good fertility restorer for K-type male sterility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RAPD and ISSR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polymorphism) markers were employed to map the major restoring gene in LK783. Maintainer and restorer DNA pools were established using the extreme sterile and fertile plants among KJ5418A//911289/LK783 F 1 population, respectively. Four hundred and eighteen RAPD primers and 33 ISSR primers were used for screening polymorphisms between the two pools, and amplification bands using a RAPD primer of OPK18 and an ISSR primer of UBC-845 were found polymorphic between the two pools. Link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OPK18 450 and UBC-845 800 were linked to the restoring gene in LK783.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restoring gene and OPK18 450 was (15.07±6.28) cM (centiMorgan), with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restoring gene and UBC-845 800 being (8.20±4.85) cM. The marker of UBC-845 800 was located on chromosome 1BS by amplifying nulli-tetrasomics and 1B ditelosomics of Chinese Spring with the primer of UBC-845, indicating that the restoring gene in LK783 was located on 1BS. The breeding for new fertility restorer lines of K-typ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of wheat would be facilitated by using the two markers.
刘保申孙其信孙兰珍高庆荣解超杰窦秉德倪中福魏艳玲张延传
关键词:WHEATRAPD
不同小麦不育类型开颖特性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1
2004年
高庆荣于金凤刘保申
关键词:小麦不育类型杂交制种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济南13恢复源研究简报
1996年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济南13恢复源研究简报刘保申高庆荣孙兰珍张延传(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泰安271018)小麦杂种优势的生产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育出稳定配套的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小麦T型不育恢复源狭窄是制约其应用的主要因子。何蓓如...
刘保申高庆荣孙兰珍张延传
关键词: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恢复源
玉米ZmAATP基因的克隆及遗传转化载体的构建被引量:2
2012年
ATP-ADP转运蛋白(AATP)是质体内外能量供应和物质交换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调节质体内外ATP浓度来影响质体内的合成代谢。本研究克隆了玉米ZmAATP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ZmAATP蛋白与ATPase亲缘关系较近。进一步研发发现,授粉后随着玉米籽粒的发育和淀粉的积累,ZmAATP基因的表达量逐渐提高。另外,我们分别构建了由组成型启动子(Ubi)和胚乳特异型启动子(GluAI)驱动的ZmAATP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玉米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于林卉刘保申李文兰张宪省赵翔宇
关键词:基因克隆
水稻矮秆突变体sde(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初步定位被引量:12
2008年
矮生突变体的引入掀起了第一次"绿色革命"。但近年来,在水稻育种中矮生基因遗传单一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的持续提高。从籼稻品种中籼3037中发现一个矮秆自然突变体,该矮秆突变体和中花11杂交F2的遗传分析表明该材料的矮秆性状由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并暂命名为sde(t)。利用已有的INDEL分子标记将sde(t)基因定位在水稻1号染色体的长臂上,然后通过扩大群体和新发展的INDEL与CAPS标记,将sde(t)基因定位在2个INDEL标记之间,两者间的物理距离大约是400kb。
车俐晓陈杰展霞桑燕刘敏刘保申
关键词:水稻基因定位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基因培育早熟、高产、抗病鲁麦15号新品种
孙兰珍张延传高庆荣施培刘保申史连华梅子李文明王振林
该项目属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我国独有的由显性单基因控制雄性不育性的天然突变体。利用它作为育种工具和种质,采用冬春麦,多亲本复合杂交选育方法,于1990年在国内外第一个育成冬小麦新品种鲁麦15号,并得到大面积...
关键词:
关键词:小麦雄性不育性杂交选育
一种高通量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以独创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室内活体保存技术为基础,研究玉米接种苗龄、接种时间、接种强度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苗龄芽鞘期,以0.1-0.9头/株接种强度、接种49-72 h的鉴定效果最佳,此条件下,感病品种苏951的病情指数为83.33-95.83,与田间鉴定效果无显著差异,表明鉴定结果可靠,以此建立一种高通量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应用该方法鉴定种衣剂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评价新育品种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均得到较为准确结果。该方法克服了自然接种的不稳定性,在接种规模上实现突破,大大节约试验成本。
任春梅杨柳刘保申袁建华缪倩陆芳程兆榜
关键词:玉米玉米粗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人工接种鉴定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