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坤

作品数:24 被引量:94H指数:7
供职机构: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局立项课题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脑梗
  • 7篇急性
  • 5篇脑梗塞
  • 5篇脑血
  • 5篇梗塞
  • 4篇综合征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蛋白
  • 3篇动脉
  • 3篇藻酸双酯钠
  • 3篇疗效
  • 3篇脑梗死患者
  • 3篇脑血栓
  • 3篇脑血栓形成
  • 3篇急性脑梗死
  • 3篇急性脑梗死患...
  • 3篇急性脑血栓
  • 3篇急性脑血栓形...
  • 2篇调节蛋白

机构

  • 24篇青岛市第八人...
  • 2篇青岛医学院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作者

  • 24篇刘坤
  • 14篇王永久
  • 9篇胡新建
  • 6篇王清峰
  • 6篇于敦波
  • 5篇毕仕强
  • 5篇王淑玲
  • 4篇毕显梅
  • 3篇臧艳平
  • 3篇韩仲岩
  • 2篇孙顺昌
  • 2篇李武伦
  • 2篇王玉洪
  • 2篇陈宪琪
  • 1篇刘维伟
  • 1篇周新民
  • 1篇李云龙
  • 1篇由振东
  • 1篇胡宝霞
  • 1篇郁金泰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青岛医药卫生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现代康复
  • 1篇河南诊断与治...
  • 1篇工企医刊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河北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成都医药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32例被引量:1
1997年
我们在近2年期间对32例颈椎间盘突出的非手术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其中16例随访1~2年,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2~46岁,平均年龄为42.6岁。病史2~8个月,全部病例均经颈椎MRI确诊。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位置不同分为三型:①侧方突出型;②旁中央突出型;③中央突出型。本组病人侧方突出型16例,椎间盘突出部位在后纵韧带的外侧,钩椎关节的内侧,因该处是颈脊神经经过的位置,突出的椎间盘压迫脊神经而产生根性症状。本组病人主要症状为患侧上肢麻木,疼痛。其痛疼症状可因咳嗽等而加剧,其中有4例疼痛斜颈,肌肉痉挛及头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颈部及从头部向下作纵轴方向加压时,可引起疼痛加剧。患侧上肢肌力减退及腱反射减低。
刘智顺于增盛刘坤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
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甲胎球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可溶性CIMO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甲胎球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lancy 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非颈动脉斑块组,前者根据斑块性质进一步分为稳定斑块亚组和不稳定斑块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sCIMOL、甲胎球蛋白和PAPP—A水平。对颈动脉斑块组与非颈动脉斑块组以及稳定斑块亚组与不稳定斑块亚组之间的人口统计学、既往史、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和血浆炎性标记物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浆炎性标记物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性122例,女性78例,年龄33~87岁,平均(60.1±10.3)岁;颈动脉斑块组139例,非斑块组61例;稳定斑块亚组43例,不稳定斑块亚组96例。颈动脉斑块组平均年龄显著性大于非斑块组[(63.2±8.7)岁对(50.3±9.5)岁;t=10.179,P=0.000],男性(68.3%对44.3%;X2=10.336,P=0.001)、高血压(71.2%对54.1%;X2=5.540,P=0.019)、糖尿病(46.8%对29.5%;X2=5.199,P=0.023)和高脂血症(78.4%对37.7%;X2=31.31,P=0.000)患者的构成比显著性高于非斑块组,总胆固醇[(5.7±1.1)mmol/L对(5.3±1.0)mmol/L;t=2.433,P=0.016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5±1.0)mmol/L对(4.1±0.9)mmol/L;t=2.683,P=0.008]和空腹血糖[(7.5±2.5)mmol/L对(6.4±2.1)mmol/L;t=3.002,P=0.003]以及sCD40L[(151.4±55.8)pg/ml 对(102.8±65.9)pg/ml;t=5.360,P=0.000]、甲胎球蛋白[(390.1±80.6)μg/ml 对(352.9±98.6)μg/ml;t=2.591,P=0.011]和PAPP—A[(11�
毕显梅许庭斌于敦波刘坤王永久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CD40配体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延误诊断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2010年
目的:探讨中年男性起病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临床表现及延误诊断原因。方法:对1例以中年男性起病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APS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患者先出现血小板减少曾误诊为EVANS综合征,后发生脑梗死确诊为APS。结论:中年男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或静脉血栓要考虑到APS可能,尽早行相关抗体检查以免延误诊断。
王永久宫珍卿胡新建于敦波刘坤
关键词:误诊病例报告
急性脑血栓形成的发病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6年
王永久孙一辉刘坤
关键词:脑血栓分子标志物
藻酸双酯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研究藻酸双酯钠(PS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PSS治疗组(PSS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PSS组患者用PSS15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4d;对照组患者每日静脉滴注维脑路通600mg,连续14d。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检测两组患者血浆vWF、TM的水平。结果治疗后第7d、14dPSS组血浆vW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两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0.01)。治疗后第7d、14dPSS组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14d均高于治疗前(均P〈0.01)。结论PSS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vWF水平降低及TM水平升高,故有抗凝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王永久刘坤毕仕强胡新建王淑玲纪珍华王清峰韩仲岩
关键词: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栓调节蛋白急性脑梗死藻酸双酯钠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血浆IL-18、MMP-9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ACI患者200例,另选择相匹配的8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TM)及斑块类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其中斑块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两亚组。测定所有观察对象血清IL-18、MMP-9水平,分析各组间IL-18及MMP-9水平的差异,并分别对IL-18、MMP-9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级别(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性斑块的斑块稳定性级别分别定义为1级和2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斑块组139例(包括不稳定斑块组96例、稳定斑块组43例),非斑块组61例。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IL-18、MMP-9水平〔分别为(230.56±41.79)pg/mL、(90.97±30.08)μg/L〕高于稳定斑块组〔分别为(209.87±38.67)pg/m L、(66.81±28.67)μg/L〕(t=2.7595、t=4.4416,均P<0.01);稳定斑块组IL-18、MMP-9水平高于非斑块组〔分别为(171.48±22.51)pg/mL、(47.54±29.03)μg/L〕(t=5.8488、t=3.3507,均P<0.01)及对照组〔分别为(167.42±26.47)pg/mL、(39.92±25.99)μg/L〕(t=6.4337、t=5.2766,均P<0.01);非斑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L-18、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16、t=1.6394,均P>0.05)。血清IL-18水平、MMP-9水平均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级别相关(分别r=0.4531,P<0.01;r=0.4588,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中IL-18、MMP-9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相关。
毕显梅王永久刘坤于敦波李云龙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白细胞介素-18基质金属蛋白酶-9
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132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依达拉奉治疗组,n=66,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维脑路通对照组,n=66,维脑路通600mg,加入生理盐水200ml静滴,1次/d。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和21d比较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和Barthel指数的差异。结果依达拉奉在治疗后时间段与对照组相比,E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明显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药物。
胡新建宫珍卿刘维伟刘维礼王永久刘坤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依达拉奉近期疗效
藻酸双酯钠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vWF、TM和P选择素的影响作用研究
王永久刘坤王清峰胡新建王淑玲纪珍华毕仕强
本项目以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藻酸双酯钠(PSS)治疗实验组和维脑路通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血浆中vWF、血栓调节蛋白和可溶性P选择素等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PSS对脑血栓患者血管内皮细胞...
关键词:
关键词:藻酸双酯钠急性脑血栓内皮细胞保护
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钙抑制急性脑缺血后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选择发病24h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应用抗血小板和改善脑血液循环药物等常规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mg/d,连续治疗28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7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RP和TNF-α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的差异。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结果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清TNF—Ot和CRP水平显著升高(P<0.01或<0.05),其中CRP在治疗后3d达高峰,TNF—α在治疗后7d达高峰。A组峰值均低于B组[(13.00±2.45)mg/L比(19.21±3.67)mg/L,(19.79±11.01)ng/L比(30.69±18.47).g/L,P<0.05]。治疗后7dA组ESS评分高于B组[(79.19±30.59)分比(63.91±27.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通过降低血清CRP和TNF—α水平而抑制急性脑缺血后炎性损伤,具有降脂以外的神经保护作用。
刘坤宫珍卿王永久胡新建毕仕强臧艳平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质脑梗塞阿托伐他汀钙
康复指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6
2008年
刘坤陈宪琪王永久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指导运动功能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干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