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霞
- 作品数:11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iTrace和Zywave测量青年近视全眼高阶像差对比
- 孙丽霞熊露张日平王贤刘彩霞张铭志
- 表面切削手术前后角膜光密度变化的研究及术后Haze数据库的初步建立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了解表面切削手术前后角膜透明性变化,初步建立角膜光密度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对应的数据库。方法:收集我院行表面切削手术的病人74人146眼。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行裂隙灯角膜透明性检查和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0表示角膜完全透光,100表示角膜混浊不透光)测量角膜光密度。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术前、术后3个月角膜光密度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根据裂隙灯下角膜透明性将术后数据分成透明角膜组和Haze组与术前分别对比。术后角膜光密度与裂隙灯下Haze分级进行等级资料Spearman相关分析;按照裂隙灯分级将不同程度Haze与角膜光密度对应,初步建立术后Haze的角膜光密度数据库。结果:术后3个月时,透明角膜(0级Haze)80眼、Ⅰ级Haze 49眼、Ⅱ级Haze 13眼、Ⅲ级Haze2眼、Ⅳ级Haze2眼。术前最大角膜光密度平均值为19.7±2.47,术后3个月时最大角膜光密度平均值为30.3±7.2,术后角膜光密度比术前升高(Z=-7.404,P<0.001);另外术后Haze组和术后透明角膜组光密度分别为38.2±15.2和21.2±3.51,与术前比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4.783,P<0.001;Z=-5.195,P<0.001)。术后角膜光密度与Haze呈正相关(r=0.819,P<0.001)。各级Haze组对应角膜光密度参考值为Ⅰ级Haze:29.4±2.58;Ⅱ级Haze:43.2±5.68;Ⅲ级Haze:59.5±0.92;Ⅳ级Haze:89.5±14.9。结论:Haze的出现使光密度增加,影响角膜的透明性。手术后裂隙灯观察下的透明角膜光密度较术前高,可能与术后角膜的炎症反应或胶原纤维排列变化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表面切削手术前后角膜的透明性除了传统的裂隙灯检查外,也可以用角膜光密度来评价。用角膜光密度来评价角膜的透明性比单纯的裂隙灯检查更容易发现细微的异常。
- 李瑾瑜辜美山张日平孙丽霞王贤刘彩霞
- 关键词: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 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患者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3例86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EK手术,45例90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IK手术。对所有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3月裸眼视力达到1.0的比例进行比较,对术后1月、3月残余屈光度、角膜像差结果按屈光度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月裸眼视力达1.0比例者较LASEK组多,术后3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3月残余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度近视组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3月角膜像差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度近视组患者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角膜像差均有所增加,术后3月LASEK组像差有所恢复,较LASIK组像差值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术后视力及屈光预测性良好,利用LASEK治疗低中度近视患者较LASIK手术更有利于角膜像差的恢复。
- 张日平孙丽霞李瑾瑜王贤刘彩霞
- 关键词:非球面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视觉质量
- Epi-LASIK和去瓣Epi-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比较去瓣Epi-LASIK和Epi-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术后病程和1年的临床结果。方法使用AmadeusⅡ角膜上皮刀分离28位中高度近视病人的角膜上皮瓣。随机选择病人的-只眼接受去瓣Epi—LASIK;另-只眼接受Epi—LASIK。使用TECHNOLAS 217Z100准分子激光机切削角膜基质。术后4至7天询问疼痛评分和疼痛时间,测量裸眼视力。术后2周、1、3、6月和1年检查裸眼视力、等值球镜、最佳矫正视力和Haze评分。结果术前Epi—LASIK眼和去瓣Epi—LASIK眼的等值球镜为(-7.39±2.21)D和(-7.69±2.38)D,P=0.12。术后4或5d、14d,去瓣Epi—LASIK眼裸眼视力优于Epi—LASIK眼(P=0.01,0.046),且疼痛评分低于Epi-LASIK眼(P=0.049),两组术后疼痛时间相仿。术后其他时间点两组等值球镜和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行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和3个月去瓣Epi—LASIK眼haze评分小于留瓣Epi—LASIK眼(P=0.00,0.01)。结论对于治疗中高度近视,去瓣Epi—LASIK比Epi—LASIK术后疼痛和Haze轻,而且术后视力恢复快。
- 孙丽霞宋跃张日平熊露凌安妮刘彩霞王贤
- 关键词:近视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角膜雾状混浊
-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与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效对比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评估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两种方法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效。方法:连续收集我院行表面切削手术的80例患者,分为TransPRK组(40例,共78眼)和LASEK组(40例,共80眼),两组病人均使用阿玛仕准分子激光系统的消像差模式进行切削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上皮愈合时间、术后第1天疼痛评价、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像差、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及角膜光密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TransPRK组在术后上皮愈合时间和疼痛评分方面均优于IASEK组(P<0.05)。TransPRK组术后1、3个月等效球镜度无差异,而LASEK组术后3个月优于术后1个月(P<0.05),而两组间差异比无统计学意义。视力方面,两组均呈现出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稍下降,到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的变化趋势(P<0.001;P<0.05),而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个月角膜彗差、角膜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出现不同程度升高,到术后3个月基本稳定;其中LASEK组术后1个月时角膜彗差较TransPRK组高(P<0.05);另外角膜球差在术后1个月、3个月时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1、3个月两组间Haze的分布未见统计学意义。两组角膜光密度术后1个月均较术前增加,至术后3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P<0.001),组间对比也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TransPRK术后上皮愈合更快,疼痛轻微,而在视力、屈光度、像差、Haze和角膜光密度方面与去瓣LASEK疗效基本相当。
- 李瑾瑜张日平孙丽霞王贤刘彩霞
-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中低度近视
- TransPRK治疗中高度近视中使用低浓度MMC预防Haze疗效观察和角膜光密度变化的研究
- 目的:探讨TransPRK治疗中高度近视中使用低剂量MMC预防Haz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角膜光密度的变化.方法:收集我院行TransPRK手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病人61人,随机分为实验组(0.01%MMC放置40秒)2...
- 李瑾瑜张日平孙丽霞王贤刘彩霞
- 关键词: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 10种非球面人工晶体术后像差评价
- 张铭志孙丽霞张日平熊露王贤刘彩霞
-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与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疗效对比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评估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两种方法治疗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连续收集我院行表面切削手术的138例患者,分为TransPRK组(80例)和LASEK组(58例),两组病人均使用阿玛仕准分子激光系统的消像差模式进行切削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上皮愈合时间、术后第1天疼痛评价、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及角膜光密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TransPRK组在术后上皮愈合时间和疼痛评分方面均优于LASEK组(P<0.05)。两组间术后1、3个月等效球镜度无差异,而TransPRK组术后3个月等效球镜比LASEK组更趋远视化(P=0.04)。两组术后裸眼视力逐渐提高(P<0.001,P=0.001),术后1周TransPRK组裸眼视力好于LASEK组(P=0.07),其余时点两组未见差异;最佳矫正视力两组均呈现出术后1个月稍下降,到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的变化趋势(P<0.001,P<0.05),而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术后1、3个月两组间Haze的分布未见统计学意义。两组角膜光密度术后1个月均较术前增加,至术后3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P=0.042,P=0.033),组间对比也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TransPRK术后上皮愈合更快,疼痛轻微,早期视力恢复也更快,而到术后3个月时两组在视力、屈光度、Haze和角膜光密度方面疗效相当。
- 李瑾瑜张日平孙丽霞王贤刘彩霞
-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中高度近视
- TransPRK治疗中高度近视术中使用低浓度MMC预防haze的疗效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TransPRK治疗中高度近视中使用低剂量MMC预防haz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角膜光密度的变化。方法:收集我院行TransPRK手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0.1g/L MMC放置40s)21例和对照组(0.2g/L MMC放置40s)40例。所有患者随访3mo,观察的指标包括术后上皮愈合时间、术后第1d疼痛评价、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haze情况及角膜光密度的变化。结果:术后0.1g/L组上皮愈合时间为3.86±1.11d,0.2g/L组为4.23±1.27d,术后第1d疼痛评分0.1g/L组为2.01±0.58分,0.2g/L组为1.79±0.7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67、0.582);0.1g/L组术后1、3mo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28±0.25、0.05±0.23D,0.2g/L组分别为-0.13±0.17、0.07±0.22D;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0.490)。视力方面,0.2g/L组术后1mo视力稍下降,到3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47,P<0.001),0.1g/L组虽然也表现出这种变化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F=3.038,P=0.093),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间1、3mo haze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z=-0.709,P=0.479;z=-0.478,P=0.633)。两组术后1mo角膜光密度均较术前增加,至术后3mo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g/L组:F=27.399,P=0.001;0.2g/L组:F=8.313,P=0.001),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ransPRK治疗中高度近视术中使用低浓度MMC预防haze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与常规用量(0.2g/L)相当,而且视力更早趋于稳定;判断角膜透明性时,光密度测量可以作为裂隙灯检查外的一种辅助手段。
- 李瑾瑜张日平孙丽霞王贤刘彩霞
- 关键词:丝裂霉素C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 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与A超测量角膜厚度的对比观察
- 目的:对 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和 A 超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准分子激光术前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准确性。方法:随机抽取184例(361只眼)单纯屈光不正患者,用 ORBSCAN-Ⅱ角膜地...
- 张日平宋跃刘彩霞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