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作品数:56 被引量:346 H指数:12 供职机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文化科学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更多>>
大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稻(O.sativa L.)硅酸体形状特征及其稻种演变初探 被引量:7 1998年 大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稻(O.sativaL.)硅酸体形状特征及其稻种演变初探浙江农业大学郑云飞日本宫崎大学藤原宏志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浙江省博物馆俞为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苏州市博物馆丁金龙日本宫崎大学王才林,宇田津彻朗引言植物,尤其是禾本科植物... 郑云飞 藤原宏志 游修龄 俞为洁 刘斌 丁金龙 王才林关键词:马家浜文化 栽培稻 SATIVA 崧泽文化 副词性关联词语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英语阅读在英语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高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为阅读理解在高考英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而且也是积累词汇的一种有效方式。与此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有... 刘斌关键词:关联词语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良渚古城遗址陶器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浙江杭州余杭区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意义提供了新资料.本研究利用EDXRF,XRD,EPMA,Raman光谱等手段,对良渚古城遗址出土部分陶器的组成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首次发现了透闪石颗粒作为制陶的掺合料,由于良渚文化玉器大多都是透闪石类型,因此推测当时的制陶工艺与玉器制作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黑皮陶"存在渗碳工艺使表皮变黑,胎体内部磷含量很高,这可能与胎泥中拌和了较多量的草木灰有关.此外,基于工艺技术的相似性,还探讨了良渚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联系. 鲁晓珂 李伟东 刘斌 李新伟关键词:陶器 杭州市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调查 被引量:30 2015年 良渚文化遗址群地处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带,西部山地的雨水裹挟泥沙向东排泄,在此形成冲积平原,海拔2—5米,地势西高东低。东天目山余脉在余杭彭公分成两支向东延伸,北支为高耸绵延的大遮山丘陵,南支为断续散布的大雄山、大观山丘陵,它们以夹抱之势分列遗址群的北侧和南缘,遗址群东部则是平坦开阔的水网平原。 王宁远 刘斌关键词:水利系统 新石器时代 杭州市良渚古城外郭的探查与美人地和扁担山的发掘 被引量:11 2015年 对良渚古城外围进行重点探查时,发现古城外围存在若干围绕城墙分布的土垄。对美人地、里山、扁担山等地点进行发掘后,确认土垄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工堆筑物,其上为居住址。它们的使用年代和城墙两侧的废弃堆积年代一致。推测这些与良渚一般聚落分布特点不同的居住址,应是良渚古城的外郭。 王宁远 刘斌 闫凯凯 陈明辉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被引量:45 2014年 2006年以来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初步明确了古城内外的遗址布局、水系环境以及城墙的分布情况:古城的修建均有统一的规划,城墙充分利用自然地势整体、同时夯筑而成;城内分布有宫殿区、建筑基址和王、贵族墓地;城外的居住基址具有外廓城的性质;大型营建工程普遍运用草包泥堆筑工艺;西北部山系存在一个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既能削减山体的季节性洪峰,又可利用为运输通道。目前,考古部门已建立了遗址信息系统,并逐步完善了对古城内外布局和水利系统的认识。 刘斌 王宁远 郑云飞 陈旭高 周文林 闫凯凯 陈明辉 祁自力 芦希彦 陈全和 徐有秀 范畴关键词:良渚文化 杭嘉湖平原ZK3钻孔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及其气候-海平面响应 2024年 杭嘉湖平原位于海陆交互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极易受到海平面升降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对全球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应用非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模型提取杭嘉湖平原ZK3岩芯沉积物的端元组分,分析其物质来源;并结合植物藻类和磁化率指标全面揭示各端元组分对区域全新世气候-海平面变化响应。结果表明:(1)EM1(16.4 μm)主要为洪泛沉积物,EM2(35.3 μm)主要为湖相沉积物,EM3(58.9 μm)则为海相沉积物;(2)杭嘉湖平原8000 a BP以来的气候-海平面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约8000—6200 a BP,受东亚夏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上升并趋于稳定,区域内同时受到海洋和陆源输入影响,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约6200—4800 a BP,气候趋于干凉化,陆地面积扩大,沉积环境转变为河流为主的洪泛沉积;至4800—3100 a BP,气候回暖,海平面略有回升,发育为湖相沉积;3100—140 a BP,气候趋冷干化,海平面下降,广泛发育为泛滥平原沉积环境。 江志霖 毛龙江 王婷 邹春辉 赵成双苹 刘斌 王宁远 陈明辉 莫多闻关键词:粒度 杭嘉湖平原 数字化手段在大遗址考古工作中的应用——以良渚古城为例 被引量:4 2016年 良渚遗址和良渚古城是近年来中国史前考古进展最大的区域,也是典型的大遗址,其保护区红线范围即达42平方公里,而实际范围远大于此。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仅采取传统的大规模钻探和发掘等手段,完全无法满足学科研究的需要。发掘者围绕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积极寻求多学科合作。其中数字化手段所起的作用尤其明显,借助"数字高程模型"(DEM平面图)在遗迹寻找上的重要指示作用,迅速扩大了良渚古城周边的测绘范围和分析手段,陆续发现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坝等遗迹,确定古城中心的宫殿区、城墙和外郭依次降低,共同构成了三重同心结构,取得了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重大突破。 刘斌 王宁远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 大遗址 数字高程模型(DEM) 从考古遗址到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的价值认定与保护利用 被引量:9 2019年 良渚古城遗址八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充分揭示了遗址的重要价值,证明它是良渚文明的都邑性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规模庞大的世界级城址,遗址的价值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在各方的配合和努力下,良渚古城遗址的文物保护也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而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以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正式启动,良渚博物院展陈完成更新换代,良渚国家考古公园建设也已大体成型,良渚古城遗址已进入全面展示和利用的新时代。 刘斌 王宁远 陈明辉关键词:考古学 考古遗址 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 良渚古城的公众考古实践 本文对良渚古城遗址在大遗址保护及公众考古实践中采取的方式及所获成果作了系统的梳理。从揭示良渚古城重要历史地位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出发,介绍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在遗址保护宣传过程中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各部门在公众考古过程... 沈晓文 陈明辉 刘斌 王宁远关键词:大遗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