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神经瘤的微骨窗手术切除面神经保护技术探讨
- 2015年
-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微骨窗切除手术中保护面神经的技术,同时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的功能进行进一步评价。方法 130例听神经瘤患者在面神经监测下手术,治疗完成后对手术情况、神经功能分级、术后刺激强度与神经功能预后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130例患者中118例(90.8%)无神经功能障碍,9例(6.9%)存在一定的神经功能障碍,2例(1.5%)存在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0.8%)生活不能自理。神经功能分级Ⅰ、Ⅱ级60例(47.6%),Ⅲ、Ⅳ级43例(34.1%),Ⅴ、Ⅵ级23例(18.3%)。结论听神经瘤手术时,通过对面神经的监测以及提高手术的熟练度,能够加强对面神经的保护。
- 陈伟轩谭民轩刘小红刘斌
- 关键词:听神经瘤面神经功能评价
- 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的脑干复位与局部治疗
- 目的探讨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手术中及术后的脑干复位和局部治疗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病人30例,人院时均为深昏迷,单侧瞳孔散大,GCS评分为3-5分。入院后1小时内进行急诊手术,手术方式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保证充分显露...
- 李少鹏黎雪飞付万新刘小红宋敏鹰陈伟朝谭民轩陈伟轩陈永生刘斌黎学谦何志鹏
- 关键词: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脑干
- 文献传递
- miR-34b-3p介导小鼠卒中后抑郁的机制研究
- 目的:本研究的目标是构建新的小鼠模型,用于模拟卒中后抑郁(PSD)的症状,并深入探究mi RNA在这一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月龄的雄性C57小鼠,通过光血栓技术诱导脑缺血,构建卒中模型。在卒中发生4周后,通过...
- 刘斌陈永生
- 关键词:神经炎症
- 不同时机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35例。A组患者在出血6 h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B组患者出血后6~24 h行微创血肿清除术。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A组手术优良率(88.57%)高于B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6个月ADL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在6 h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效果较好,可减少脑组织持续损伤,有利于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刘斌李少鹏柴辉辉
- 关键词:微创血肿清除术手术时机高血压脑出血
- 常规手术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比较分析常规手术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6例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34.2±2.3)岁,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症状改善率、术中出血量及肿瘤全切除率。结果:接受治疗后,实验组症状改善22例(95.65%),肿瘤全切除21例(91.30%),术中出血量为(323.16±24.51)mL,对照组症状改善18例(78.26%),肿瘤全切除14例(60.97%),术中出血量为(1108.25±35.37)mL。两组症状改善率及肿瘤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23例患者Simpson切除分级为:Ⅰ级切除6例(26.09%),Ⅱ级切除13例(56.52%),Ⅲ级切除4例(17.39%),无死亡病例。结论:相比于常规手术治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能显著提高症状改善率及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陈永生谭民轩刘斌李少鹏
- 关键词:常规手术显微外科手术临床疗效
- 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垂体瘤手术切除技巧的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技巧对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2年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87例,根据治疗方法的改进,患者分为两组:2006-2009年组应用常规的经鼻蝶垂体瘤手术方式;2010-2012年组采用扩大蝶窦及鞍底,切除过程中逐层刮除及适度负压吸引技术。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鞍区冠状CT、MRI检查,并行内分泌学检查。结果:2006-2009年组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除18例,部分切除6例。2010-2012年组肿瘤全切31例,次全切除15例,部分切除1例。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蝶窦及鞍底,以及在切除肿瘤过程中逐层刮除、适度负压吸引技术对于增加垂体瘤的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 陈伟朝李少鹏刘斌
- 关键词:垂体瘤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
- 神经重症患者在撤除生命支持治疗后心脏死亡时间的Nomogram预测模型
- 徐桂兴徐叶刘斌栾中钦王海军
- 早期去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治疗幕上大面积脑梗死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早期去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治疗幕上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去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治疗的34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组(发病后24 h内手术,16例)和常规组(发病后24~72 h手术,18例)。结果早期组术后1个月死亡1例;常规组术后1个月死亡2例,术后2个月死亡1例;其余30例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与常规组相比,早期组术后3、6个月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神经功能及脑灌注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早期组恢复良好率(60.0%,9/15)明显高于常规组(20.0%,3/15;P<0.05);两组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无统计学差异(60.0%vs. 33.3%;P>0.05)。结论对于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去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能够显著减少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
- 刘斌柴辉辉许裕彬黎见明李少鹏
- 关键词:去骨瓣减压术颞肌贴敷术脑灌注成像
- 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继发急性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被引量:28
- 2016年
- 目的探索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继发急性外伤性脑梗死(PTCI)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1 108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析年龄、性别、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疝、低血压或休克、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底骨折、糖尿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等对PTCI发生的影响,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 108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共有138例并发PTCI,发生率为12.45%。患者年龄、GCS评分、颅底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低血压或休克、感染、糖尿病、去骨瓣减压术等因素与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继发PTCI有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性别与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继发PTCI关系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颅脑外伤继发PTCI患者预后不良率为69.56%,较无继发PTCI组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继发PTCI发生率高,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而患者年龄、GCS评分、颅底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低血压或休克、感染、糖尿病、去骨瓣减压术等均是并发PTCI的危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 刘斌
- 关键词:颅脑外伤外伤性脑梗死预后
- 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要点被引量:5
- 2017年
- 脑膜瘤是颅内的常见肿瘤,人群发生率约2/10万,占总颅内肿瘤的13%~26%。大多数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少数为非典型性和恶性,分别占94.3%、4.7%和1%。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切除程度与预后存在明显关系。临床上应用Simpson。级别来描述手术切除的程度,SimpsonI级是指肿瘤和接触肿瘤的硬脑膜.
- 黄权刘斌
- 关键词:手术要点脑膜瘤显微外科SIMPSON颅内肿瘤良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