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晋晋
- 作品数:28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 敲响图像
- W.J.T.米切尔的视觉文化理论尤其是图画转向在中国广为人知,却也遭遇了不少误解。事实上,图画转向从未意味着当代世界是图像时代或视觉主因的时代。视觉文化不是文化研究运动的视觉方面,也不限于研究当代世界。本文旨在纠正这些误...
- 刘晋晋
- 关键词:视觉文化图像学本体论图腾
- 写给色盲的艺术史——论艺术史写作中色彩的缺失被引量:3
- 2022年
- 艺术史写作中缺乏对色彩的描述和研究不是由于技术或语言的限制,而是源于艺术史学科的固有偏见:重素描(迪赛诺)而轻色彩。这种偏见源于佛罗伦萨派和威尼斯派的对立,体现了艺术史对理性等人文主义价值的认同,即把素描视为画中的文字,并将素描与色彩的对立关系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对立相关联。与此同时,形式分析的艺术史同样不重视色彩,原因在于其艺术史讨论的形式,并非对立于内容,而是指作为艺术本质的轮廓和构成,不包括非本质的色彩。艺术史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一次研究目的的符号学转向,从研究艺术的本质转向了研究艺术的意义,但色彩在符号学的视角下具有过多的或不确定的意义,因而仍不是艺术史研究的重点。
- 刘晋晋
- 关键词:艺术史写作形式主义
- 睡狮形象的起源、演变与语义
- 2024年
- 近20年来一些学者声称拿破仑未预言过中国的觉醒,是梁启超发明了睡狮概念,但是睡狮隐喻实际上最初出现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同时,也源于《圣经》中的犹大之狮,之后被基督教理解为“犹大的睡狮”,因而睡狮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无可争议的正面价值,出现在众多纹章、文学和宣传画中。从语用学上看,睡狮隐喻只能作为第一和第三人称使用。中国的睡狮隐喻是经日本传入的西方隐喻,协助近代的中国人重塑了世界观,是一个影响了世界历史的伟大形象。
- 刘晋晋
- 关键词:唤醒隐喻民族国家跨文化
- 烛光中的外典——乔治·德·拉·图尔的《木匠圣约瑟》新解
- 2024年
- 本文通过对拉·图尔的油画《木匠圣约瑟》中耶稣的嘴和烛苗等细节以及人物关系和动作的形式分析,发现该画描绘的是小耶稣正在对养父约瑟说话。这个情景来自基督教外典《伪马太福音》,讲的是小耶稣为养父拉长木板的奇迹。拉·图尔作为现实主义画家不能描绘超自然的奇迹,所以只能把画面安排在奇迹发生前耶稣指示约瑟的包孕时刻,这反而为画面增加了矛盾修辞般的神秘感。而画面构图对父子地位的颠倒在潜意识层面是对弑父情节的想象性满足。最后本文以形象生态学说明了为何过去观者未能感知到该画的异常之处。
- 刘晋晋
- 关键词:圣约瑟矛盾修辞父子关系
- 何谓视觉性?——视觉文化核心术语的前世今生被引量:16
- 2011年
- 视觉文化研究是近年来西方艺术史研究的前沿之一,其研究成果也一直受到中国艺术史学者的密切关注和持续引进。"视觉性"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关键词,也是其理论建构的出发点,应该受到重视,然而"视觉性"不是一个意涵简单的概念,其在运用中时有被简单化甚至被误解的现象。"视觉性"这一概念的确切涵义的历史性浮现,掀开了艺术史研究方法论的新篇章。本期青年学者刘晋晋的文章就追踪考察了英文"Visuality"汉译为"视觉性"一词的诞生和获得其准确涵义的过程,揭示了"视觉性"概念的应有之义,对我们理解方兴未艾的视觉文化研究非常有帮助。
- 刘晋晋
- 关键词:视觉性文化核心艺术史研究青年学者中国艺术史
- 用符号掩盖焦虑:布列逊对贡布里希的借鉴和误读
- 一般认为诺曼·布列逊的符号学三部曲推翻了贡布里希的知觉主义艺术史.但是本文通过细读二者文本颠覆了上述认识.布列逊在《语词与图像》中把贡布里希作为理论来源并引为符号学同道.《视觉与绘画》中布列逊对贡氏的反驳建立在误读之上....
- 刘晋晋
- 关键词:焦虑情绪视觉文化贡布里希
-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艺术研究之源
- 2024年
- 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理论,从基本理念、研究模式到感官比率和冷热媒介等基本概念都受到传统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美学的影响。其基本理念受到巴拉兹的启发,又借小艾文斯的研究纠正巴拉兹带来的谬误;其以主导性媒介划分各时代的历史模式则间接受到黑格尔美学的影响;感官比率理论源于沃尔夫林的形式主义艺术史;冷热媒介的划分源自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范畴及贡布里希的符号学方法。我们需要看到,媒介概念本身就与艺术史中的形式概念相关,亦有必要以这样的观点重新审视传统的艺术研究。新的艺术媒介研究不应仅把媒介作为传达艺术品意义的载体,而应将之作为形式因,作为形塑艺术现象乃至人类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原因。
- 刘晋晋
- 关键词:麦克卢汉媒介媒介研究黑格尔
- 党徽的形状:一种跨文化的形象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本文考查了从苏维埃俄国国徽到中国共产党党徽的创造和转义过程。提出镰锤徽的形式源于中世纪纹章,内容源于古典神话中诸神的象征物。镰锤徽从苏俄革命者的创造开始就在不断转义,从象征工农业最终转义为象征共产党。各种欧洲文化传统在镰锤徽中融合,使其带上种种文化记忆的回响并进一步转义。过去中国人把镰锤徽误解为“镰刀斧头”,这来自一个误译。同时这种误解根源于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传统文化差异,其也暗示了20世纪初中国人的内在期待。
- 刘晋晋
- 关键词:转义文化杂糅
- 歪脸——从伦勃朗油画到图像融合
- 2018年
- 2017年6到9月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藏画馆藏品展"。其中伦勃朗的一幅椭圆形油画《穿金边斗篷的少女》(图1)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该画与其他作品相比,其品质之高一目了然。然而这幅画的耀眼光芒中掺杂着一丝不协调之感。画中呈全正面的女性面孔并不对称:这是张歪脸。伦勃朗这样杰出的大师也会犯低级错误吗?答案不仅是肯定的,而且把人脸画歪,恰是画家常犯的错误之一。
- 刘晋晋
- 关键词:伦勃朗图像融合波提切利画中人
- 互象:一个被忽视的关键词被引量:2
- 2020年
- "互象"是一个被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视觉文化研究忽视的关键词。本文考察了"互象"、"互图性"、"图像间性"等词的使用历史。分析了"互象"与"互文性"、"元图画"等相关概念的差异。最后笔者把"互象"分为5种关系类型,并提出图像间性是形象意义的来源。
- 刘晋晋
- 关键词:互文性